分享

方剂学 63 讲 治风剂

 湘韵斋 2014-07-05

牵正散 二类方

上次讲到治风剂里面,疏散外风这一节的小活络丹,在小活络丹后面的方是牵正散。今天我们就讨论牵正散。

病机主治

风中头面经络,引起口眼歪斜。

从病因来讲,有内外两个原因,(1)太阳外受风邪,太阳指的太阳经脉,外来风邪侵袭太阳经脉,结合阳明内蓄痰浊,属于阳明经脉。阳明经脉有手阳明,足阳明经脉,是环绕口唇入牙龈。太阳经脉,起于木内眦,眼角内侧。所以内外合邪,外受风邪,内蓄痰浊。风和痰相结合形成风痰,这样风痰阻在头面经络,头面经络受风邪阻滞。局部的气血不能运行,造成筋肉失养,正常的一侧呢,功能是照常发挥,而筋肉失养的一侧迟缓不用。因此两边牵拉的力量不同。造成口眼歪斜。这是病因引起的病机病理过程。所以牵正散主治,它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证。病因是风痰。从这个来看,往往外来风邪是外因,又有体内的一种痰湿体质因素,那针对这个病机,我们治疗确定治法,要祛除风痰,那得祛风化痰。风痰阻滞经络,要结合通络。这样达到通络止痉。这是治法,也就是这个方所体现的功用。

功用 -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解

牵正散用白附子做君药,白附子有很强的祛外风作用。能够祛外来风邪,从归经来看,也能归阳明经。在本草书里讨论,说白附子祛风很迅速,广泛的用于风痰证,全蝎、僵蚕这两味药,全蝎是有一定毒性的,白附子也是有一定毒性的,白附子全蝎使用当中,要注意用量不可太大。全蝎止痉,缓解痉挛力量非常强,擅长于通络止痉;僵蚕是祛风痰常用的药。全蝎、僵蚕结合,作为臣药,就祛风止痉,这个方用要三味,但服法中,来要用热酒调服。

白附子

祛外来风邪,归阳明经

全蝎

通络止痉

僵蚕

祛风痰

佐使

热酒

畅通血脉,有一定活血作用。又能帮助药力布散。

牵正散用药虽少,药少力专。

配伍特点

体现了祛风痰的药,和祛风通络止痉的药,结合使用。体现了止痉的力量很大。

牵正散针对口眼歪斜,是个常用方。牵正散在使用当中,我们一般用散剂。但配方的时候,可以根据它的病情的不同,适当的加减化裁。比如说初起时,风邪,特别是外风比较明显。可以用羌活、防风、白芷加进去。结合配方。但久病,久病入络,经络阻滞更加严重,可以加蜈蚣、地龙,这类从类药,帮助通络止痉。同时结合桃仁、红花、天麻。天麻擅长于祛风。桃仁、红花擅长于活血。体现治风兼治血,这样的一个作用。

牵正散广泛的应用在颜面神经麻痺,以及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这些并当中。在使用当中要注意,口眼歪斜原因可以有多种。我们这里所用的是,风痰阻滞经络所造成的口眼歪斜,可以用牵正散。如果气虚血瘀,造成的口眼歪斜,比如说中风后遗症,虚要益气活血通络。例如我们前面所讲的,补阳还五汤,那个主治,对这类证候,牵正散就不宜使用。如果肝风内动,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肝风内动,导致的口眼歪斜,也更不宜使用。因为这个药比较温燥。所以在使用当中,一定要针对辨证的结果,属于风痰阻滞经络的。

在本章里面,我们讲到大秦艽汤,它主治是外风初中经络,主治证候当中,也有口眼歪斜。那这两个方的运用上,又怎么区别呢?

 

    大秦艽汤

牵正散

主治

外风初中经络,侧重点在“初”
初起有一定的表证,像颜面神经麻痺初起往往是病毒感染
局部可以发冷发热(有恶寒发热)
体质一般有气血不足
止痉加益气养血,解表祛风

在使用初起,属于风痰阻滞经络,或者是久病风痰阻滞经络
大秦艽汤证病程日久,不能恢复的,表证以去,也可以用牵正散,或和牵正散合用。
通络止痉力量强,布论初病、久病都可使用。一般来说,不强调有表证。表证不明显时使用。

玉真散《外科正宗》三类方

这是三类方,这里做一点重点提示。由于课堂教学,重点教一类方和二类方。三类方在全书占的比例较小。百方之十几,是属于自学的内容。但也有一部分方,体现了中医的特色,所以应当做一点重点提示。玉真散祛风痰风毒。效果较好的一个名方。

证候主治 - 破伤风。

原书强调主治破伤风。原书还提出,玉真散还可以治凉疯犬咬伤。我们现在所讲的狂犬病。为什么能够治疗这个呢?作为破伤风主治,它反映出风毒阻滞经络,造成牙关紧闭,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这牙关紧急,风毒阻滞,筋脉失养,牙关紧急,口撮唇紧,是一种苦笑状。现在形容这个叫苦笑状。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这是经络有风毒阻滞之后,不能和柔活利所致。这个病很严重,往往发展很快,危及生命。用玉真散,它有较强的祛风止痉作用。用散方的力量,较强的比如羌活、防风、白芷。它可以作用于太阳经,阳明经。口撮唇紧,角弓反张。这涉及到太阳经,阳明经脉所过之处,用羌活、防风、白芷来辛散祛风。同时用白附子、南星,这是两味常相须相配的,祛风痰较好的药。当然这两味药用的时候,用量要慎,不能太大,有一定毒性。天麻,是祛风之神药,《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说它是祛风之神药,有较强的祛风平肝作用。也有止痉的作用。这六味药相配,用热酒作为药引子来调服。用法上呢,玉真散既能够外用,也能够内服。

功用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解

羌活

辛散祛风

防风

白芷

白附子

祛风痰

南星

天麻

祛风平肝

佐使

热酒

帮助药力布散

为什么这里重点提示一下?使学员们注意,这个玉真散的主治。了解一下,也以备于遇到这类像破伤风病人,或狂犬病病人,以备急需。因为现代医学治疗破伤风,或狂犬病,已经有一定的抗毒素,比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的抗毒素,这类都有生产了,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广大农村地区,使用这些药物的条件,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类生物制品保存时间一般两周,价格比较昂贵,所以很多基层医院,不大配备这个,一旦发生病人,如果交通不发达,地区运输这个,寻找比较麻烦。

我在学校刚毕业,这是三十年前了,遇到一个病例,印象非常深刻,当时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破伤风,发作症状很明显,特别是苦笑状,四肢强直,角弓反张,这个程度还不是很重,口撮唇紧,这个苦笑状很明显。所以当时这个医院,要打电话各处联系,寻找破伤风抗毒素。因为原有的,由于时间长,已经失效了。那地区很久没有这类病人。一旦有的话,原有储备的,往往两周后就失效了。当时交通不便,找专人出去找这个药回来,时间起码是两三天,那是在边远的一个山区。但这个病的发作是非常快的。很快可以化燥伤阴。当时是我在军队的医疗队,在这医院遇到这病人,部队就问中医有什么方法?那我们说只有试一试,学校刚出来,没有实践过。用玉真散。就内服、外用玉真散。经过一周左右。居然挽回病人的生命,得到痊愈了。直到现在追踪,这个病例还是一切都正常。所以在急用的时候,玉真散具有中医的特色,所以作一个重点提示。

消风散 二类方 《外科正宗》

主证分析 - 风疹、湿疹

主治拄要涉及到皮肤科的一些疾病。《外科正宗》原书说消风散主治疮疥、瘾疹。它所讲的疮疥、瘾疹,实际上是比较广泛的概括了瘙痒性的皮肤病,多种皮肤病了。我们现在消风散也常用于,譬如荨麻疹,湿疹,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等,这类皮肤病。现在我们把这类皮肤病,概括起来,按照性质,往往概括为风疹,湿疹两大类。

风疹

风热 → 邪侵机体

郁于肌肤腠理

皮肤瘙痒
疹出色红
遍身云片斑点
抓破后渗出津水
苔白或黄,脉浮数

湿疹

风湿 → 浸淫血脉

风疹,风为阳邪,郁滞体表,往往化热,所以风热邪侵到肌肤,造成风疹的发生。湿疹呢,风邪挟湿,或者人久处湿地,本身有痰湿体质,这样风湿相合,浸淫到血脉,郁滞肌肤也可以化热,这是风疹、湿疹形成的基本的机理。和风、湿化热有关。教材的主治,提到了皮肤瘙痒,疹出色红,遍身的云片斑点,抓破以后可以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从主治证候来说,皮肤瘙痒,体现了外风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医例来讲痒自风来。有痒这个症状,往往归结它的病机,偏重于风。疹出色红是体现有热,皮疹色红,是风湿郁滞肌表腠理化热,所以疹出色红。遍身云片斑点,云片说明它发生的部位,可以全身各处都可以发生。当然作为消风散,这个本方使用,往往以中上部使用为多。由于全方来说,对下部,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部除湿力量较小。全方祛风力量较大。抓破后渗出津水,反映出有湿。从病机来说有湿。所以从主治看,体现出风、湿、热这个特点。苔白或黄脉浮数,也体现出有化热的现象。

治法 - 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根据病机分析,针对风湿热郁滞肌表,造成的风疹、湿疹,我们治法方面,要疏风除湿,清热养血。疏风除湿是驱除病因,风湿郁滞肌表化热,需要清热,解决病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养血是风湿热郁滞肌表,可以伤耗人体阴血。所以整个方,体现了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也可以说是这种治法。

方解

荆芥

发散,擅长祛风止痒

防风

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擅长祛风除湿

牛蒡子

擅长祛上部风邪,又清热解毒

蝉蜕

散风清热,擅长止痒

臣 1

苍朮

健脾燥湿除内湿

苦参

燥湿

木通

渗湿利水

臣 2

石膏

清阳明气分之热

知母

当归

养血

生地

养阴

胡麻仁

养血润燥

使

甘草

益气补气保护中焦,调和诸药

消风散用药比较多,我们把它分成几组,第一组,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这组药都有发散作用。荆芥擅长于祛风止痒,而且药性较平和,不燥。防风称为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有就是遍布全身都能到达。有擅长于祛风除湿。牛蒡子擅长于祛上部的风邪,同时能够有清热解毒作用。蝉蜕是个散风很好的药。有能够止痒,擅长于止痒。这四味药,看来是以祛风为主的。因为在这里,从方名消风散,从主治,风疹、湿疹,风为百病之长,湿结合风,侵犯为病了。所以蝉蜕祛风清止痒,这四味药结合,疏风力量较强,在全方作为君药。这里当然也有个分工合作,四味药同用,也可以减少单味药的用量。

臣药分两组,苍朮、苦参和木通,共同特点是除湿。大家知道苍朮是辛温的,既能散寒除表湿,又善于健脾燥湿除内湿。因为这类病人虽然病发于表,往往体内也有体质因素。苦参是苦寒的,有擅长于燥湿,燥湿力量较强。而且是个治疗皮肤病的常用药。除湿应当多给出路。既于中焦燥湿,又要结合下焦渗湿利水。用木通,擅长于利水。使水湿从下焦排出。所以臣药第一组是在于祛湿。和前面君药相配,风湿兼顾。针对风疹湿疹。

石膏和知母是臣药的第二组。石膏和知母擅长于清阳明气分之热。在这里清热是针对了风湿郁于肌肤,郁而化热,针对了热邪。所以君药和臣药,这三组相结合,风、湿、热兼顾,很好地针对了病机。

在方义分析当中,我们特别要重视佐药的使用。佐药看起来,当归、生地、胡麻仁,似乎和风疹、湿疹这类皮肤病的关系,不是非常密切,但是配伍在这个方里,从整体看,非常重要。当归、生地、胡麻仁三味药的使用,在这里它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1.     因为风疹、湿疹,风湿化热过程当中,热伤阴血,往往有一定程度的阴血不足。当归可以养血。生地可以养阴,也有养血作用。生地也能协助石膏、知母清热。胡麻仁养血润燥,这三味药结合,针对了因为风湿化热,对阴血损伤所造成的不足。这是第一个配伍意义。

2.     当归、生地、胡麻仁的养血润燥,还可以制约苦参、苍朮这类温燥药,使它们不至于温燥太过,起到佐制药的作用。

3.     当归还有活血的作用,活血作用和这些风药同用,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思想。也就是说,风湿郁滞肌肤的时候,活血药对肌肤气血津液,特别血液的运行郁滞,有缓解作用。活血药有助于祛风药发挥作用。这是方义分析当中的一个疑点,也是一个重点。

使药,甘草,(1) 益气补气,保护脾胃,保护中焦,(2)调和诸药。是使药,也兼有佐药的意义。

这是消风散的一个配伍意义。或者说方义分析。

运用

辨证要点 - 皮肤瘙痒,疹出色红,脉浮。

风疹、湿疹所反映出来的皮肤病。重点,(1)瘙痒,(2)湿疹抓破会渗出津水。但这个方擅长于止痒,比较起来,擅长于以皮肤瘙痒为它主证。而且整个证候,一定程度偏热证,所以疹出色红,脉浮,可以偏数。

随证加减

根据风湿热的程度,还可以加味。

· 风热偏盛,口渴者(口干,舌边尖红),重用石膏(石膏、知母清热仍不够),加银花、连翘(疏散风热);

· 湿热偏盛(阻滞气机),兼胸脘痞满,苔黄腻(反映湿热),加地肤子、车前子(渗利湿热);

· 血分热重,皮疹红赤,烦热(热扰心神),舌红或绛者(说明开始入营血了),重用生地,或加赤芍、紫草(清热凉血)。(石膏、知母善清气分之热,血分之热,主要反映在一个皮疹上,色红,红比较突出)。生地凉血清热,赤芍、紫草也擅长凉血,不造成瘀血。

使用注意

这类风疹、湿疹,偏于热的,消风散可以使用。如果偏于寒的,就不宜使用。服用期间,应忌食辛辣、鱼腥、菸酒、浓茶这些刺激之品。

这类疾病往往容易反覆发作,而且发作有一定的季节性,往往一治,缓解了,明年又来了。所以往往还跟它一个体质因素有关系。要考虑到一些体质因素,季节因素,这些有关。我在临床观察,这类病人,发作的时候治疗,缓解以后不等于就好了。平时的治疗很重要。往往平时会有一定营卫不和的特点。营卫不和的特点,我们前面讲到桂枝汤的时候提到过,营卫不和表虚这种特点。所以人们也有平时服用一些桂枝汤,加蝉蜕,蝉衣。既有抗过敏作用,也有对这类病人一定程度的防止复发。所以既要治疗发病期间,又要考虑到反覆发作的处理。

这是消风散,是中医外科的一张常用方。

下面把疏散外风这一节,稍微总结一下。前面治风剂,疏散外风这一节我们讨论了从川芎茶调散,治疗外风引起的头痛为主。一类方,名方。以及大秦艽汤,外风初中经络,引起的主治证为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这也是重点方,常用方。以及小活络丹,用于风寒湿邪,痺阻经络,是经络间有湿痰死血,久病痺证造成,或者中风后遗症,日久造成。也是个较强的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的一张名方。以及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牵正散,消风散,这几个祛外风的方,我们学习时要注意,它不少方都可以兼有一些外风引气表证这个特点,但外风,我们祛风和解表,有什么区别?有就是说,像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这些,怎么不放在解表剂里面?它本身都有疏散风寒的作用,这有很多的药物了。这里有个侧重点,有个外邪,都是外邪,但外邪究竟是侵犯到哪个层次?我们讲解表剂所针对治疗的疾病,是外邪侵犯皮毛,造成体表以恶寒发热为主证的这类证候,而治风剂疏散外风剂,这类方所主治的是外来风邪侵犯到不仅仅是体表皮毛,更重要它涉及到肌肉、经络、筋骨、关节,这些部位,已经深入。通过皮毛,作为内在脏腑来讲,相比它还在外。但是作为体表屏障,皮毛来讲,它已经在里了。所以不纯系表证,它越过体表的皮毛,已经进入到肌肉、经络、筋骨、关节,这些部位。所产生的相应的一些证候。就哪怕消风散,它郁滞在肌表,肌肤,已经不是皮毛了。涉及到肌肉这个层次,所以和解表剂的针对病邪所属部位上,有一定的区别。


这类方,很多方的治疗上,不仅仅可以用于外风引起的,也能用于内风。现在像牵正散这类,虽然治外风为主的方,内风引起的中风后遗症,在恢复期以后,后遗症时间很长,也可以用它来治疗。祛风通络止痉。利用它较强的通络止痉作用。治疗口眼歪斜这些后遗症。所以也并不是说,全针对的一种属于体表的。像这个川芎茶调散,有些教材把川芎茶调散放在解表剂。但川芎茶调散侧重点它头痛,虽然是以外风引起为主,从现在看这个方使用来说,很多用于像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也能有较好的止头痛作用。而且全方以一种祛风止痛为它的特点,止痛为它的特点。所以它放在治风剂,而不是放在解表剂,也有一定道理。上面我们归纳了治外风一些方的特点,汗解表剂的一些区别。

整个治风分为两大部分,一个疏散外风,一个平熄内风。我们下面先讨论平熄内风,第二节里面那个帽子。因为对内风来讲,理论性比较强,对内风的认识,应该说,我们中医学还是经过了可以说不到两千年的时间,才把它搞得比较成熟。《内经》里面,外风和内风是不分的。都是风。遇到风就要散。到唐代时,仍然外风内风是不分的。到宋金元时期,很多人才提出来,这个风,对内风、外风提出了疑问,所以对风的证候,内风证候不把它和外风混淆,很多医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刘河间,刘完素,第一个他提出来,这种风,它是跟热有关。不仅仅是外来的风。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他说这跟虚有关,风这类证候和虚有关。朱丹溪认为风、动风这类,肝风内动动风,当时还不叫肝风内动,他说不是外来风,这个跟痰有关。发展到张景岳时代,明代,《景岳全书》里就对内风提出来,跟气血痰三者有关,而且他明确的指出来,中风非风,就是说这种内风引起的中风,不是外来的风邪,中风非风,当然如果讲不是风,是什么呢?他讲跟气血痰有关。但整个病机能够很清晰的把它描述出来,应该说是叶天士,明末清初的叶天士,才提到阴虚阳亢。那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阴虚要阳亢,阳亢肝阳化风。对中风病,这个内风的看法,历史上经过了,在实践当中,从疾病和疾病斗争过程当中,经过了一、二千年,才探索到把中风,内风、外风应当分开。这样的正确认识。到了清代以后,相应的各种治疗方法,就比较丰富了。这我们在前面讨论到的,像镇肝熄风汤,清末民国初,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对于中风有很大的贡献,以及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后遗症。

这里所谈的就是说,平熄内风,这个内风和外风,是要严格区分的。内风有几类

1.     热极生风 ─ 我们最常见的,热极生风一般是在热病的极期,热病以发热为主,外感热病当中,发展到极期阶段,往往以高热为特点。可以高热灼伤津液,筋脉失养,造成动风。这种热极生风治疗药凉肝熄风,代表方像我们后面要讲的羚角钩藤汤。

2.     肝阳化风 ─ 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造成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引起了气血上逆,肝阳化风,那只有滋补肝肾之阴,平肝达到熄风的作用。所以叫平肝熄风。

3.     阴虚风动 ─ 阴虚风动是温病的后期,这和羚角钩藤汤证的热极生风不同。一个是极期,一个是后期。热病的后期,这个时候,热病伤阴,人体的真阴亏损了,阴伤程度较重,那就是说筋脉失养的程度有很重了。这是以虚证为主的,我们叫阴虚风动,要滋阴熄风。这是以虚证为主的。

实际上这三类内风,热极生风证是以实证为主,肝阳化风证是以虚实夹杂,本虚表实证,阴虚风动证是虚证为主,三个基本类型。这是治疗内风前面的概述。平熄内风的具体药,我们下一节课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