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气剂-行氣:半夏厚朴汤(咽炎)天台乌药散厚朴温中汤良附丸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半 夏 厚 朴 汤  ▲▲▲

治疗梅核气的一个常用方。中医对梅核气的认识,当然有多类情况,这个方所主治的梅核气的病机是痰气互结。


痰气互结
肠胃失于
__津液
凝聚成痰
痰气相搏
逆于喉咙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
胸膈满闷,咳嗽喘急,恶心呕吐
苔白滑,脉弦或弦滑

从形成证候的原因,多和情志不遂有关。所以《金匮要略》上讲,“妇人咽中如有炙癵,半夏厚朴汤主之”。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肝主一身的疏泄。我 们说气血津精神的疏通,都要赖肝的疏泄,才能保持正常。这样由于肝疏泄失常,导致了肺胃可以失于宣降、和降。津液由于肝的疏泄失利,气机郁滞。导致津液的 凝聚,津凝为痰,痰气互结,随着肺胃之气的上逆,逆于咽喉。咽喉这个部位,相对属于一种狭窄的地方,所以痰气郁结,随气机上逆,容易阻滞在这个地方。所以产生症状,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咽喉有一种,《金匮要略》讲如有炙癵,一种有形的东西阻滞。临床上包括两种情况:

  1. 慢性咽炎,本身有炎症,有渗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这个感觉是有有形的。
  2. 无形的,痰气互结属于一种。自身一种自觉症状,感觉。

怎么知道痰气互结呢?它伴随有胸膈满闷。有气机阻滞,津凝为痰的特点。当然如果肺胃之气上逆,失去和降,可以咳嗽喘急,恶心呕吐。这是一个伴随的兼 证。而且用来表明它是属于气机失降以后肺胃产生的症状。从佐证来讲,舌苔的白滑,脉弦或弦滑,都是一种气滞湿阻,气机阻滞,痰湿阻滞的特点,这类证候的临 床表现,往往随着精神状况的改善,这症状可以减轻,如果精神比较紧张,肝气郁结,情志不舒畅,它又会加重,有些病人他跟别人谈话,自己心情舒畅,高兴时 候,你突然问他这个感觉,那一阵子他可以没有。如果他一注意,有时候又有。有这个特点。所以从病积来看,它是一种表现在肺胃失和,痰气互结,逆于咽喉,本 质是气滞津液凝聚,引起的肺胃失于和降。

在行气这一节,是考虑到痰气郁结,痰气郁结引起肺胃不和,然后痰随气生,所以这个证候,需要行气。但治法方面,还要结合降逆。前面在讲到理 气剂开始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行气和降气往往是结合的。在证候当中反映出来,往往也相互影响。所以这个方药行气散结,和降逆化痰双方结合,既有行气又有降 逆。通过化痰来散结,解除这梅核气。


〖方源〗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组成〗  半夏一升(12g) 厚朴三两(9g) 茯苓四两(12g) 生姜五两(9g)  苏叶二两(6g)
〖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方歌〗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  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用〗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方解】

 
  ──半夏──和胃降逆,化痰开结,行气开郁,下气除满。

  ──厚朴──苦辛而温,行气开郁,下气除满,助半夏以降逆散结。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助半夏以化痰。
   │
    └生姜──辛散温行,助半夏和胃而止呕。

  使──苏叶──芳香疏散,宣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

本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这张方也反映了很多的基本的配伍结构。这是治疗梅核气一个基础方,在这方里,君臣佐使的分析,历来有两个不同的看法,有的以半夏为君药,也有提到以厚朴为君药,认为行气,应该厚朴为君药。但是多数现在认为,半夏、厚朴可以合起来作君药。所以我们也不一定统一作为哪一个。不同教材现在提法不一样。严格讲,半夏、厚朴联合作君药较好。这个表是过去一个表。

如果分开的说,半夏降逆袪痰,它能够化痰,厚朴宽胸行气,也有降逆作用。联合起来就作为解除痰气互结而上逆,配伍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后世也经常用这种配伍基本结构。痰气兼顾,行气降逆兼顾。

茯苓、生姜主要是针对痰来,茯苓能健脾除湿,消除生痰之源。生姜既能制约半夏的烈性毒性。它也有散水作用,有助于袪痰。又有和胃降逆的作用。和半夏相配,也属于胃气上逆,常用的一种配伍组合。

苏叶,它既能宽胸理气,它既入气分,也入血分。能理气宽胸,疏通气血。

君药 半夏 降逆袪痰
厚朴 宽胸行气,降逆
佐药 茯苓 健脾除湿,消除生痰之源
生姜 制约半夏的烈性毒性,助袪痰,和胃降逆
苏叶 理气宽胸,疏通气血

半夏厚朴汤反映了以针对痰气互结,化痰行气来散结,同时有较好和胃降逆作用。对痰气互结,痰气上逆,逆于咽喉的梅核气,历来是一个常用方剂。有可以看作一个基础方剂。


運用

  1.本方主治梅核气。以咽如物阻,吞吐不得,苔白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
 “如”字反映了它不一定有实质的病理产物。因为痰气互结,如果侧重于气的特点,又受情志的影响,可以时轻时重,反覆发作。如有物阻,感觉道一种吞咽不得,吞不下,吐不出,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有力。气滞证在临床上,容易反映出来,关键从苔和脉象反映出它的湿阻,痰湿阻滞。
  2.

随证加减

  • 气郁甚:加香附、郁金。(胸膈满闷比较突出,有时还涉及到两胁。)
  • 胁肋痛:加川楝子、元胡。(增加疏肝行气止痛)
  • 咽痛:加玄参、桔梗。(一般梅核气的咽痛,不会很厉害。若咽痛,增加散结,桔梗还能开宣,开宣肺气利咽喉。玄参也散结,同时针对痰气互结,有一定发热,疼痛当然更适合。一般检查有或者充血、发热可用)
  3.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均可用之。

使用注意
气郁化火(热像明显),阴伤津亏者,不宜使用本方。毕竟这方偏温燥。
上面讨论的是治疗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是一类方,是个很有名的方。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之。”
       2.方论选录 吴谦,等《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23:“咽中如有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临床报道】
       傅氏用本方治疗咽喉异物感症34例,取得较好效果。用药:半夏、厚朴、茯苓各12生姜10g,紫苏10g。水煎服,每日1剂,随证加减。结果:治愈8例,显效20例,有效例。[傅刚,等,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咽异感症34例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 13 (3):184]

  《医宗金鉴》:“咽中如有炙脔 ,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 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人亦有,不独妇人也。”
  临床报道: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咽异感症34例,若因情志刺激,伴有胸胁胀满,善太息较重者,加香附、陈皮、瓜蒌;病久气阴两虚伴有神疲乏力,心烦失 眠等症者,加黄芪、沙参、黄连、黄芩、枣仁、丹皮等。治疗结果,治愈(症状完全消失,1年以上无复发者)8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复发者)20 例;有效(症状得到控制,易复发者)4例;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者)2例,总有效率为94.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3∶11)。
  实验研究:本方能明显抑制喉反射运动,消除咽喉异物感,还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中成药研究,1989;7∶11)。


天 台 乌 药 散  ▲▲(乌药散)

治疗寒疝腹痛。但这个对寒疝腹痛,这个寒的来源有实有虚。但是寒疝有个特点,不管你正气不虚也好,阳气不虚也好,或者是阴寒内盛,寒从中生,自身又 偏于阳虚的话,往往诱发多和外寒有关。所以很多医家都反覆阐述,寒疝跟外邪引动这个机制。我们这里要讨论两个方,一个天台乌药散,一个暖肝煎。这两个都是 治疗寒疝的常用方。这两个方比较起来,从证候特点,天台乌药散实证为主,而且它基本上外寒作用为主要的。所以它功用反映散寒止痛。体现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而后面要讲到的暖肝煎,它肝肾不足,肝肾阴寒,有这个基础。旦发作往往也有外寒直中引发,但毕竟是暖肝煎是虚实夹杂。这是这两个方证不同的地方。

天台乌药散它是寒邪侵犯肝经,因为肝脉循少腹络阴器,肝经寒凝气滞,造成寒疝,以少腹疼痛,牵引睾丸为它特征。这是天台乌药散证的治寒疝的 主证。舌像,舌淡苔白,脉沉迟也反映了寒证。这一点要了解这类寒疝,天台乌药散证的发生都和外寒直中,阻滞肝经,造成肝经寒凝气滞,它是这个病机的特点。

治法
散寒止痛,袪除外寒。
外寒虽然入里,要用散寒的方法,同时配合肝经的气滞,行气疏肝止痛。

〖方源〗 《医学发明·第五卷滑脉生理气剂-行氣:半夏厚朴汤(咽炎) <wbr>天台乌药散 <wbr>厚朴温中汤 <wbr>良附丸疝》
〖组成〗  天台乌药(12g)  木香(6g)  小茴香(6g)    青皮(6g)
      高良姜(9g) 各半两       槟榔二个(9g)   川楝子十个(12g)
      巴豆七十粒 (12g)
〖用法〗  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3g)温酒送下。(现代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方歌〗  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
      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主治〗  小肠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功用〗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病机〗  由寒侵肝脉,气机阻滞所致。

【方解】
──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小茴香──暖肝温肾,行气止痛。┐
 │               │
 │良姜──散寒止痛       │
 │                │ 四药皆为芳香之品,合用加强乌药行气疏肝作用。
│木香──行气止痛。      │
 │               │
 └青皮──疏肝理气       ┘

┌槟榔──苦温破滞,辛温散邪,泻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直达下焦,行气破滞化坚
 │
使└川楝子(巴豆炒)──既可增强川楝子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其苦寒之性。

君药 乌药 温散寒邪
臣药 小茴香 增强乌药的散寒止痛作用
良姜
木香 行脾气
青皮 行肝气
佐药 巴豆 袪寒,制约川楝子的苦燥
槟榔 下气、破气
川楝子 性苦寒,防止温燥太过
乌药为君。乌药是温性的,它行气,入肝经。能够行气疏肝,同时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作用在肝经,在下焦为主。能温散寒邪。小茴香和良姜,增强乌药的散 寒止痛作用。都能兼入肝经,或入肝经的药物。木香、青皮擅长于行气,木香侧重行气是脾气为主,青皮可以行肝气。结合起来,那是从两胁到腹部到少腹。两药配 合,行气止痛作用范围较广。

佐药,巴豆、川楝子作为一组。它的配伍意义与使用方法,是天台乌药散这个方方解当中一个重点。用川楝子和巴豆炒,来去掉巴豆,这样用巴豆的 大辛大热制约川楝子的苦寒,减少它的寒性。因为川楝子运用在这里和槟榔相配,作为佐药,增强木香、青皮、乌药的行气止痛。这个方的止痛力量很强。不仅用于 寒疝,阴寒引起的包括脘腹、胁肋疼痛,它都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巴豆的辛热也能增强从乌药到小茴香、高良姜的袪寒作用。它大辛大热可以袪寒。川楝子他是苦寒 的,在这里既有去性取用特点,也能制约全方,防止温燥太过。和巴豆合用之后,炒了去掉巴豆,巴豆的辛热制约了川楝子一定的苦燥。这是巴豆、川楝子相配。槟 榔的行气是一种下气、破气,阴寒在下焦凝结,在全方偏温的情况下,它这种下气,增强行气止痛力量。

从天台乌药散的分析,很重要是一种散寒,温散寒邪和行气止痛相结合。选择的行气止痛药多入肝经,多走下焦,针对少腹疼痛,寒疝腹痛,偏于实证,寒证的,这是个常用方。


本方特点:行气药与散寒药配伍,共成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剂,使气行寒散,肝脉调和,则疝痛自愈。      

本方证因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足厥阴肝经抵于少腹,络于阴器。若寒客肝脉,气机阻滞,则可见少腹疼痛,痛引睾丸,偏坠肿胀。张子和说:“诸疝皆归肝经”(《儒门事亲》),张景岳亦有“治疝必先治气”(《景岳全书》)之说。治以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方中乌药辛温,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配入青皮疏肝理气、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木香行气止痛等一派辛温芳香之品,助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力,共为臣药。又以槟榔直达下焦,行气化滞而破坚;取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强其行气散结之效,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疏,肝络得调,则疝痛、腹痛可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寒滞肝脉所致疝痛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反映出主证加佐证,佐证体现出实证、寒症的特点)
       2.加减变化
用于(睾丸)偏坠肿胀,(寒凝气滞比较突出)加荔枝核,橘核。(温肝散寒止痛)
寒甚,加肉桂、吴茱萸。(反映出疼痛剧烈手足逆冷,微寒。肉桂善温下焦,吴茱萸走肝经,也能温肝散寒。)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腹股沟疝、睾丸炎、附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属寒凝气滞者。
       4.使用注意湿热下注之疝痛不宜使用本方。 (疝痛可有湿热导致,该用行气的方法,和清利湿热相结合)

  《成方便读》:“夫治疝之 法,皆不外暖下祛寒,逐湿行气。然阴寒之气,若与厥阴之或血或痰凝结为积者,又非前药所能卒除,则必以推荡之品,从其性而温下之,方能有效。方中乌药、木 香辛温香烈,善行善散,能上能下,以宣气中之滞。茴香暖下而祛寒,良姜温中而止痛,青皮入肝破气,槟榔导积下行。其妙在用巴豆与川楝二味同炒,去巴豆不 用,但取其荡涤攻坚刚猛直前之性味,同川楝入肝,导之下行,又不欲其直下之意。”

加 味 乌 药 汤  ▲▲

〖方源〗 《济阴纲目》
〖组成〗  乌药 缩砂 木香 延胡索各一两(各10g)  香附炒,去毛二两(10g)  甘草一两半(5g)
〖用法〗  细锉,每服七钱(20g),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
〖方歌〗  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
      配入玄胡共六味,经前胀痛效堪珍。

〖主治〗  痛经。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胸胁乳房胀痛,舌淡,苔
      薄白,脉弦紧。
〖功用〗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乌药──辛散温通,助香附疏肝解郁,┐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延胡索—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

    木香┐
       ├行气止痛而消胀
     砂仁┘  

     生姜──温胃散寒

  使  甘草──调和诸药 


  1.本方治疗肝郁气滞之痛经。以经前少腹胀痛,胀甚于痛为证治要点
  2.若兼血瘀,经少色暗,挟有血块者,加蒲黄、五灵脂以祛瘀止痛;兼寒者,加吴茱萸、小茴香以温经散寒止痛。


〖附方〗 正气天香散
 组成: 乌药二两(6g)  香附末八两(12g)   陈皮一两(3g)   苏叶一两(3g)   干姜一两(3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三钱(9g)。
 功用: 行气温中,调经止痛。
 主治: 妇女诸气作痛,或上冲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刺痛,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



 厚 朴 温 中 汤  ▲▲
〖方源〗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肺之脾胃虚方》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组成〗  厚朴 姜制   陈皮去白,各一两(各9g)   甘草   茯苓去皮
      草豆蔻仁    木香各五钱(各5g)      干姜七分(2g)
〖用法〗  合为粗散,每五钱匕(10g),水二盏,生姜三片,煮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方歌〗  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

〖主治〗  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沉弦。
〖功用〗  行气温中,燥湿除满。


【方解】
──厚朴──辛苦温燥,辛散化气以消胀,苦温燥湿以除满。

──草豆蔻──辛温芳香,温中散寒,燥湿运脾。

   ┌陈皮──辛温、理气、燥湿,为脾肺两经要药┐
   │                    │合用行气宽中。
   │木香──辛、苦、温,善畅脾胃之气而止痛 ┘
   │
  │干姜──温脾逐寒
   │
使  │生姜──暖胃散寒
   │
   │茯苓┐
   │  │
   │  │渗湿健脾以和中。
   └甘草┘  

    本方证因脾胃伤于寒湿所致。寒性凝滞,湿性粘腻,易阻气机,若寒湿着而不行,困于脾胃,则致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遂成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等症。寒不温不去,湿不燥不除,气不行不畅,故当行其气、温其中、祛其寒、燥其湿。方中厚朴辛苦温燥;行气消胀,燥湿除满为君药。草豆蔻辛温芳香,温中散寒,燥湿运脾为臣药。陈皮、木香行气宽中,助厚朴消胀除满;干姜、生姜温脾暖胃,助草豆蔻散寒止痛;茯苓渗湿健脾,均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功兼佐使。诸药合用,共成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之功,使寒湿得除,气机调畅,脾胃复健,则痛胀自解。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胃寒湿气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本方重点在于温中,对于客寒犯胃致脘痛呕吐者,亦可用之。
       2.加减变化 若痛甚者,可加肉桂、良姜以温中散寒止痛;兼身重肢肿者,可加大腹皮以下气利水消肿 。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妇女白带等属寒湿气滞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寒邪之伤人也,为无形之邪,若无有形之痰血食积互结,则亦不过为痞满为呕吐,即疼痛亦不致拒按也。故以厚朴温中散满者为君:凡人之气,得寒则凝而行迟,故以木香草蔻之芳香辛烈,入脾脏以行诸气;脾恶湿,故用干姜、陈皮以燥之,茯苓以渗之;脾欲缓,故以甘草缓之;加生姜者,取其温中散逆、除呕也。以上诸药,皆人脾胃,不特可以温中,且能散表。用之贵得其宜耳。”

【附方】
良 附 丸  
〖方源〗 《良方集腋·气痹门》: “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为
      痰。俗云心头痛者非也。”
〖组成〗  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    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各等分(各9g)
     
〖用法〗  上两味须要各研各贮,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立止。
〖方歌〗  良附丸用醋香附,良姜酒洗加盐服,
      米饮姜汁同调下,心脘胁痛一齐除。

〖主治〗  气滞寒凝证。胃脘疼痛,胸闷胁痛,畏寒喜热,以及妇女痛经等。
〖功用〗  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病机〗  本方治证为肝气郁滞,胃有寒凝所致。气滞寒凝,不通则痛,故胃脘胸胁诸痛;气为血帅,气滞则血行不畅,故可见痛经。气滞宜行,寒凝宜温,治宜行气疏肝,温中祛寒之法。

【方解】
  高良姜──味辛大热,温中暖胃,散寒止痛,且用酒洗,以增强其散寒之力。

  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且用醋洗,加强入肝行气止痛之功。

  两药相配,一散寒凝,一行气滞,共奏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功。 


  1.本方主治气滞寒凝诸痛。以胃脘疼痛,胸闷为证治要点
  2.若寒凝甚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吴萸等以加强温中祛寒之力;气滞偏重者,可重用香附,或酌加木香、砂仁等以增强其行气止痛之力;痛经者,可酌加当归、川芎以和血调经止痛。
  3.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溃疡等属气滞寒凝者,可加减用之。

    4.虚寒性胃痛及火郁胃痛均不宜使用。

《谦斋医学讲稿》:“本方治肝胃气痛之偏于寒者有效。这两药的效能,良姜长于温胃散寒,香附长于疏肝行气。一般用量大多相等,取其互相协助,但因寒而得者,良姜可倍于香附;因气而得者,香附可倍于良姜”


    本方与厚朴温中汤均能温中行气止痛,但厚朴温中汤逐寒燥湿,脾胃并治,本方则功专治胃,兼能疏肝,是二方同中之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