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 夏 厚 朴
汤 ▲▲▲
治疗梅核气的一个常用方。中医对梅核气的认识,当然有多类情况,这个方所主治的梅核气的病机是痰气互结。
从形成证候的原因,多和情志不遂有关。所以《金匮要略》上讲,“妇人咽中如有炙癵,半夏厚朴汤主之”。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肝主一身的疏泄。我 们说气血津精神的疏通,都要赖肝的疏泄,才能保持正常。这样由于肝疏泄失常,导致了肺胃可以失于宣降、和降。津液由于肝的疏泄失利,气机郁滞。导致津液的 凝聚,津凝为痰,痰气互结,随着肺胃之气的上逆,逆于咽喉。咽喉这个部位,相对属于一种狭窄的地方,所以痰气郁结,随气机上逆,容易阻滞在这个地方。所以产生症状,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咽喉有一种,《金匮要略》讲如有炙癵,一种有形的东西阻滞。临床上包括两种情况:
怎么知道痰气互结呢?它伴随有胸膈满闷。有气机阻滞,津凝为痰的特点。当然如果肺胃之气上逆,失去和降,可以咳嗽喘急,恶心呕吐。这是一个伴随的兼 证。而且用来表明它是属于气机失降以后肺胃产生的症状。从佐证来讲,舌苔的白滑,脉弦或弦滑,都是一种气滞湿阻,气机阻滞,痰湿阻滞的特点,这类证候的临 床表现,往往随着精神状况的改善,这症状可以减轻,如果精神比较紧张,肝气郁结,情志不舒畅,它又会加重,有些病人他跟别人谈话,自己心情舒畅,高兴时 候,你突然问他这个感觉,那一阵子他可以没有。如果他一注意,有时候又有。有这个特点。所以从病积来看,它是一种表现在肺胃失和,痰气互结,逆于咽喉,本 质是气滞津液凝聚,引起的肺胃失于和降。 在行气这一节,是考虑到痰气郁结,痰气郁结引起肺胃不和,然后痰随气生,所以这个证候,需要行气。但治法方面,还要结合降逆。前面在讲到理 气剂开始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行气和降气往往是结合的。在证候当中反映出来,往往也相互影响。所以这个方药行气散结,和降逆化痰双方结合,既有行气又有降 逆。通过化痰来散结,解除这梅核气。
〖功用〗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方解】
本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如果分开的说,半夏降逆袪痰,它能够化痰,厚朴宽胸行气,也有降逆作用。联合起来就作为解除痰气互结而上逆,配伍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后世也经常用这种配伍基本结构。痰气兼顾,行气降逆兼顾。 茯苓、生姜主要是针对痰来,茯苓能健脾除湿,消除生痰之源。生姜既能制约半夏的烈性毒性。它也有散水作用,有助于袪痰。又有和胃降逆的作用。和半夏相配,也属于胃气上逆,常用的一种配伍组合。 苏叶,它既能宽胸理气,它既入气分,也入血分。能理气宽胸,疏通气血。
半夏厚朴汤反映了以针对痰气互结,化痰行气来散结,同时有较好和胃降逆作用。对痰气互结,痰气上逆,逆于咽喉的梅核气,历来是一个常用方剂。有可以看作一个基础方剂。 運用
使用注意 气郁化火(热像明显),阴伤津亏者,不宜使用本方。毕竟这方偏温燥。 上面讨论的是治疗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是一类方,是个很有名的方。 【文献摘要】 【临床报道】 《医宗金鉴》:“咽中如有炙脔 ,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 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人亦有,不独妇人也。” 临床报道: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咽异感症34例,若因情志刺激,伴有胸胁胀满,善太息较重者,加香附、陈皮、瓜蒌;病久气阴两虚伴有神疲乏力,心烦失 眠等症者,加黄芪、沙参、黄连、黄芩、枣仁、丹皮等。治疗结果,治愈(症状完全消失,1年以上无复发者)8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复发者)20 例;有效(症状得到控制,易复发者)4例;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者)2例,总有效率为94.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3∶11)。 实验研究:本方能明显抑制喉反射运动,消除咽喉异物感,还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中成药研究,1989;7∶11)。 天 台 乌 药 散 ▲▲(乌药散) 治疗寒疝腹痛。但这个对寒疝腹痛,这个寒的来源有实有虚。但是寒疝有个特点,不管你正气不虚也好,阳气不虚也好,或者是阴寒内盛,寒从中生,自身又 偏于阳虚的话,往往诱发多和外寒有关。所以很多医家都反覆阐述,寒疝跟外邪引动这个机制。我们这里要讨论两个方,一个天台乌药散,一个暖肝煎。这两个都是 治疗寒疝的常用方。这两个方比较起来,从证候特点,天台乌药散实证为主,而且它基本上外寒作用为主要的。所以它功用反映散寒止痛。体现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而后面要讲到的暖肝煎,它肝肾不足,肝肾阴寒,有这个基础。旦发作往往也有外寒直中引发,但毕竟是暖肝煎是虚实夹杂。这是这两个方证不同的地方。 天台乌药散它是寒邪侵犯肝经,因为肝脉循少腹络阴器,肝经寒凝气滞,造成寒疝,以少腹疼痛,牵引睾丸为它特征。这是天台乌药散证的治寒疝的 主证。舌像,舌淡苔白,脉沉迟也反映了寒证。这一点要了解这类寒疝,天台乌药散证的发生都和外寒直中,阻滞肝经,造成肝经寒凝气滞,它是这个病机的特点。 治法散寒止痛,袪除外寒。 外寒虽然入里,要用散寒的方法,同时配合肝经的气滞,行气疏肝止痛。 〖方源〗 《医学发明·第五卷滑脉生 ![]() 〖组成〗 天台乌药(12g) 木香(6g) 小茴香(6g) 青皮(6g) 高良姜(9g) 各半两 槟榔二个(9g) 川楝子十个(12g) 巴豆七十粒 (12g) 〖用法〗 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3g)温酒送下。(现代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方歌〗 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 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主治〗 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功用〗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病机〗 由寒侵肝脉,气机阻滞所致。 【方解】 君──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小茴香──暖肝温肾,行气止痛。┐ │ │ │良姜──散寒止痛 │ │ │ 四药皆为芳香之品,合用加强乌药行气疏肝作用。 臣│木香──行气止痛。 │ │ │ └青皮──疏肝理气 ┘ 佐┌槟榔──苦温破滞,辛温散邪,泻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直达下焦,行气破滞化坚 │ 使└川楝子(巴豆炒)──既可增强川楝子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其苦寒之性。
佐药,巴豆、川楝子作为一组。它的配伍意义与使用方法,是天台乌药散这个方方解当中一个重点。用川楝子和巴豆炒,来去掉巴豆,这样用巴豆的 大辛大热制约川楝子的苦寒,减少它的寒性。因为川楝子运用在这里和槟榔相配,作为佐药,增强木香、青皮、乌药的行气止痛。这个方的止痛力量很强。不仅用于 寒疝,阴寒引起的包括脘腹、胁肋疼痛,它都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巴豆的辛热也能增强从乌药到小茴香、高良姜的袪寒作用。它大辛大热可以袪寒。川楝子他是苦寒 的,在这里既有去性取用特点,也能制约全方,防止温燥太过。和巴豆合用之后,炒了去掉巴豆,巴豆的辛热制约了川楝子一定的苦燥。这是巴豆、川楝子相配。槟 榔的行气是一种下气、破气,阴寒在下焦凝结,在全方偏温的情况下,它这种下气,增强行气止痛力量。 从天台乌药散的分析,很重要是一种散寒,温散寒邪和行气止痛相结合。选择的行气止痛药多入肝经,多走下焦,针对少腹疼痛,寒疝腹痛,偏于实证,寒证的,这是个常用方。 ◆本方特点:行气药与散寒药配伍,共成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剂,使气行寒散,肝脉调和,则疝痛自愈。 本方证因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足厥阴肝经抵于少腹,络于阴器。若寒客肝脉,气机阻滞,则可见少腹疼痛,痛引睾丸,偏坠肿胀。张子和说:“诸疝皆归肝经”(《儒门事亲》),张景岳亦有“治疝必先治气”(《景岳全书》)之说。治以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方中乌药辛温,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配入青皮疏肝理气、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木香行气止痛等一派辛温芳香之品,助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力,共为臣药。又以槟榔直达下焦,行气化滞而破坚;取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强其行气散结之效,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疏,肝络得调,则疝痛、腹痛可愈。 【运用】 用于(睾丸)偏坠肿胀,(寒凝气滞比较突出)加荔枝核,橘核。(温肝散寒止痛) 寒甚,加肉桂、吴茱萸。(反映出疼痛剧烈手足逆冷,微寒。肉桂善温下焦,吴茱萸走肝经,也能温肝散寒。) 《成方便读》:“夫治疝之 法,皆不外暖下祛寒,逐湿行气。然阴寒之气,若与厥阴之或血或痰凝结为积者,又非前药所能卒除,则必以推荡之品,从其性而温下之,方能有效。方中乌药、木 香辛温香烈,善行善散,能上能下,以宣气中之滞。茴香暖下而祛寒,良姜温中而止痛,青皮入肝破气,槟榔导积下行。其妙在用巴豆与川楝二味同炒,去巴豆不 用,但取其荡涤攻坚刚猛直前之性味,同川楝入肝,导之下行,又不欲其直下之意。” 加 味 乌 药 汤 ▲▲ 〖方源〗 《济阴纲目》 〖组成〗 乌药 缩砂 木香 延胡索各一两(各10g) 香附炒,去毛二两(10g) 甘草一两半(5g) 〖用法〗 细锉,每服七钱(20g),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 〖方歌〗 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 配入玄胡共六味,经前胀痛效堪珍。 〖主治〗 痛经。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胸胁乳房胀痛,舌淡,苔 薄白,脉弦紧。 〖功用〗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臣 乌药──辛散温通,助香附疏肝解郁,┐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延胡索—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 佐 木香┐ ├行气止痛而消胀 砂仁┘ 生姜──温胃散寒 使 甘草──调和诸药 1.本方治疗肝郁气滞之痛经。以经前少腹胀痛,胀甚于痛为证治要点。 2.若兼血瘀,经少色暗,挟有血块者,加蒲黄、五灵脂以祛瘀止痛;兼寒者,加吴茱萸、小茴香以温经散寒止痛。 〖附方〗 正气天香散 组成: 乌药二两(6g) 香附末八两(12g) 陈皮一两(3g) 苏叶一两(3g) 干姜一两(3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次三钱(9g)。 功用: 行气温中,调经止痛。 主治: 妇女诸气作痛,或上冲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刺痛,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 〖方源〗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肺之脾胃虚方》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组成〗 厚朴 姜制 陈皮去白,各一两(各9g) 甘草炙 茯苓去皮 草豆蔻仁 木香各五钱(各5g) 干姜七分(2g) 〖用法〗 合为粗散,每五钱匕(10g),水二盏,生姜三片,煮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方歌〗 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 〖主治〗 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沉弦。 〖功用〗 行气温中,燥湿除满。 【方解】 君──厚朴──辛苦温燥,辛散化气以消胀,苦温燥湿以除满。 臣──草豆蔻──辛温芳香,温中散寒,燥湿运脾。 ┌陈皮──辛温、理气、燥湿,为脾肺两经要药┐ │ │合用行气宽中。 │木香──辛、苦、温,善畅脾胃之气而止痛 ┘ │ 佐 │干姜──温脾逐寒 │ 使 │生姜──暖胃散寒 │ │茯苓┐ │ │ │ │渗湿健脾以和中。 └甘草┘ 【运用】 【文献摘要】 【附方】 良 附 丸 ▲ 〖方源〗 《良方集腋·气痹门》: “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为 痰。俗云心头痛者非也。” 〖组成〗 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 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各等分(各9g) 〖用法〗 上两味须要各研各贮,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立止。 〖方歌〗 良附丸用醋香附,良姜酒洗加盐服, 米饮姜汁同调下,心脘胁痛一齐除。 〖主治〗 气滞寒凝证。胃脘疼痛,胸闷胁痛,畏寒喜热,以及妇女痛经等。 〖功用〗 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病机〗 本方治证为肝气郁滞,胃有寒凝所致。气滞寒凝,不通则痛,故胃脘胸胁诸痛;气为血帅,气滞则血行不畅,故可见痛经。气滞宜行,寒凝宜温,治宜行气疏肝,温中祛寒之法。 【方解】 ◆高良姜──味辛大热,温中暖胃,散寒止痛,且用酒洗,以增强其散寒之力。 ◆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且用醋洗,加强入肝行气止痛之功。 ◆两药相配,一散寒凝,一行气滞,共奏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功。 1.本方主治气滞寒凝诸痛。以胃脘疼痛,胸闷为证治要点。 2.若寒凝甚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吴萸等以加强温中祛寒之力;气滞偏重者,可重用香附,或酌加木香、砂仁等以增强其行气止痛之力;痛经者,可酌加当归、川芎以和血调经止痛。 3.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溃疡等属气滞寒凝者,可加减用之。 《谦斋医学讲稿》:“本方治肝胃气痛之偏于寒者有效。这两药的效能,良姜长于温胃散寒,香附长于疏肝行气。一般用量大多相等,取其互相协助,但因寒而得者,良姜可倍于香附;因气而得者,香附可倍于良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