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利湿:六一散 ▲▲
〖方源〗《河间医学六书·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益元散,即天水散。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为末,水调或加蜜,或葱豉汤调。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释名〗本方以药物用量比例命名。《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六一者,方用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因数而名之也”。 〖组成〗 滑石 六两[18g] 甘草 一两[3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解利发汗,煎葱白、豆豉汤下,每服一盏,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七分服。 〖方歌〗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有功效, 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主治〗 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功用〗清暑利湿。 〖病机〗 暑热伤津 ── 口渴 暑湿阻滞肠胃 ── 泄泻 暑湿热邪扰乱膀胱气化 ── 小便不利 暑为阳邪而通于心,故伤于暑者多见 ── 身热 方解 君 滑石 ── 清心解暑热,渗湿利小便 ┐ ├ 两药相合,清暑利湿。原文 臣 生干草 ── 益气和中泻火 ┘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暑湿的常用方剂。以身热烦渴,小便不利为证治要点。 2.膀胱炎、尿道炎等属湿热者,可用本方加味用之。 3.注意事项: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本方。 文献
该药不仅具有利尿作用,还有抗菌及保护黏膜的作用。滑石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有抑制作用,且对脑膜炎双球菌有轻度抑制作用;滑石的主要成分硅酸镁有吸附和收敛作用,能保护肠道,止泻而不引起鼓肠;滑石粉细腻光滑,可在黏膜、皮肤处 形成膜,起到保护皮肤及黏膜的作用,另外滑石撒布创面能形成被膜,有保护创面,吸收分泌物,促进结痂的作用。 该药也可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结石、复发性尿路结石、新生儿腹泻、百日咳痉挛、小儿胃热流涎、肾囊风、药物致皮肤过敏、黄疸型肝炎、精液异常、糜烂性胃炎等多种疾患,还可用于解斑蝥、农药中毒。外用可治疗皮肤湿疹。 夏日良方六一散夏令清暑利湿药--六一散 “六一散”,在琳琅满目的中成药里要算是最简单的品种了。一是它的处方简单,是由滑石六份和甘草一份所组成;二是制法也简单,只是将两味药研粉拌匀就可以了。 相传六一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别号刘河间)所创。在公元1147年(金皇统元年)的仲夏,金熙宗晋尚书右丞相韩企先为濮王,赐宴三日。 谁知,未出三天,却得了一种怪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不畅、大便泻痢。家人四处求医,熙宗也派太医前来诊治,无奈近百剂药下去,病势有增无减,便 在城门悬榜求医。 当时20岁的刘完素正在京城购置药品,见了榜文。一则初出茅庐,不知深浅;二则自认为对此病颇有把握;三则早闻韩博通经文典章,能仿宋律制定皇统新律,很想见这位贤相,因此他揭了榜,入王府为韩企先诊治。 经过按脉察色后,他问道:“可有身热、心烦、口渴、头晕、少气、多汗之症?”韩闭眼而微微点头。 “当有恶心泄泻、胸闷纳呆、倦怠身重。”“对、对。”韩企先睁眼打量了一下刘完素的模样。 “此乃暑湿也,治暑不治湿,医之过也!”“暑湿?”太医忍不住说:“吾等岂不知暑湿之理?”刘完素说:“你们治暑祛湿,泻热不养阴,尤其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定然不敢使用寒凉之剂,故治而无效。” 韩企先挺起身子,睁大眼睛问:“你有何方?”刘完素思索有顷举笔处方:滑石、甘草,共研细末。一旁韩夫人问:“此为何方?”刘指着方中“滑石六 两,甘草一两”,脱口而出:“六一散。”他解释道:“滑石能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加入甘草泻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湿。” “如何服法?”“每用三钱,和白蜜少许,冷开水或灯心汤调服,三日见效。” 韩企先见他说得有理,就照方服了三贴,果然小便通而泄泻止,不禁感慨万分。韩企先找来刘完素,请他弃医从政,但刘却只要求赐医书若干。此后仍然用心攻读,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也颔首称赞六一散。因此六一散被誉为“凡人之仙药”。 六一散的使用,一般每服9克(三钱),以凉开水调服效果最好。决定使用六一散的关键,应为小便赤黄短涩之症,如若小便清而长(无色而量多易排出)则不宜用。 此外,六一散的加减亦很灵活;如见心烦不安较著者,可加上朱砂少许调服,名为“益元散”;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名为“碧玉 散”;如兼有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的症状,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鸡苏散”。这些方剂,都是夏季治疗暑病的良方。民间还有一种用法 是以六一散给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预防湿疹。可谓价廉而疗效显著。
〖方源〗《宣明论方》 〖组成〗 茯苓 一两[15g] 甘草 二两[6g] 白术 炙,半两[12g] 泽泻 一两[15g] 官桂 去皮,二两[3g] 石膏 二两[30g] 寒水石 二两[30g] 滑石 四两[30g] 猪苓 半两[15g] 〖用法〗为末,每服三钱(9g),温汤调,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用如上法。 〖方歌〗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 祛暑清热又利湿,发热烦渴吐泻消。 〖主治〗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 〖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病机〗 既受暑热所┌ 暑热伤人 ── 发热头痛 │ 伤又有水湿┤ 热盛伤津 ── 烦渴引饮 │ │ 温盛于里,阻滞气机 ── 小便短少 │ └ 暑湿俱盛,内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 ── 霍乱吐下 方解 君 滑石 ── 清解暑热,并利水渗湿。 臣 石膏、寒水石 ── 加强清暑解热之功。 ┌ 猪苓、茯苓、泽泻 ── 利水祛湿 │ │ 白术 ── 健脾 佐 ┤ │ ┌ 助下焦气化,使湿从小便而去,可制君 └ 官桂 ┤ └ 且可监制君、臣药之寒凉重坠,使其寒而不遏。 使 甘草 ── 合苓、术以健脾,清利而不伤正,调和诸药。 运用 本方清暑利湿之功较强,多用于暑湿俱盛,证情较重者。以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为证治要点。 [加减法] 《成方便读》:“夫暑湿一证,有伤于表者,有伤于里者。在表者邪留经络,当因其轻而扬之;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石膏、寒水石大 寒质重,直清肺胃之热;滑石寒能清热,滑能利窍,外开肌表,内达州都;猪苓、茯苓、泽泻导湿于下,从小便而出;然湿为阴邪,无阳不能化,虽利湿而湿亦不能 尽除,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散阴邪;加白术扶土和中,安内攘外。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和上下,亦治暑之大法耳。” 医文摘:桂苓甘露饮治验二则 祛暑清热:清络饮 出处: 《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 鲜荷叶边2钱,鲜银花2钱,西瓜翠衣2钱,鲜扁豆花1枝,丝瓜皮2钱,鲜竹叶心2钱。 功用:清透暑热。 主治: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 用法用量: ①用纱布将干荷叶、丝瓜皮、西瓜翠衣、乌龙茶包好,放清水中浸泡清洗后备用。 ②砂锅中放水5杯,放入纱布包,以水煮熬至水沸,代茶饮之。
【注意事项】本方甘凉气清走上,对暑热挟湿,暑湿下注这不宜使用。
【现代运用】主要用于夏月中暑、小而夏季热等属于暑伤气分轻症者。
【按语】本方所用六味药均系鲜品,只有夏季可以取用,且药性相当乎和。方中金银花劳香辛凉,功能轻宣解暑,古人说它能“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制成凉茶,可防治中暑”。扁豆花甘淡芳香,善于散邪祛暑,可辅金银花轻宣透泄暑热之邪。西瓜翠衣即西瓜皮,功用与西瓜相似,擅长清热解暑,止渴除烦,利小便。《本草逢原》说;“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暍(中暑)及热病大渴,故有天公白虎汤之称。”丝瓜皮清暑通络,退热之效甚微,起辅佐作用。荷叶化湿醒脾,清暑利湿。竹叶清暑利尿,引暑温下行。出汗多者,宜稍加食盐为好。也可同时酌加食糖调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