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祛暑剂六一散、桂苓甘露饮、清络饮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清暑利湿:六一散  ▲▲
〖方源〗《河间医学六书·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益元散,即天水散。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为末,水调或加蜜,或葱豉汤调。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释名〗本方以药物用量比例命名。《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六一者,方用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因数而名之也”。
〖组成〗 滑石 六两[18g]   甘草 一两[3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解利发汗,煎葱白、豆豉汤下,每服一盏,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七分服。
〖方歌〗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有功效,
    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主治〗
 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功用〗清暑利湿。
〖病机〗
 暑热伤津 ── 口渴
 暑湿阻滞肠胃 ── 泄泻
 暑湿热邪扰乱膀胱气化 ── 小便不利
 暑为阳邪而通于心,故伤于暑者多见 ── 身热

方解
 滑石 ── 清心解暑热,渗湿利小便 ┐
                    ├ 两药相合,清暑利湿。原文
 生干草 ── 益气和中泻火     ┘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暑湿的常用方剂。以身热烦渴,小便不利为证治要点。
2.膀胱炎、尿道炎等属湿热者,可用本方加味用之。
3.注意事项:
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本方。
文献

  《成方便读》:“六一散……治伤暑感冒,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一切泻痢淋浊等证属于热者,此解肌行水,而为却暑之剂也。滑石气清能解肌,质 重能清降,寒能胜热,滑能通窍,淡能利水;加甘草者,和其中以缓滑石之寒滑,庶滑石之功,得以彻表彻里,使邪去而正不伤 ,故能治如上诸证耳。”
现代研究
该药不仅具有利尿作用,还有抗菌及保护黏膜的作用。滑石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有抑制作用,且对脑膜炎双球菌有轻度抑制作用;滑石的主要成分硅酸镁有吸附和收敛作用,能保护肠道,止泻而不引起鼓肠;滑石粉细腻光滑,可在黏膜、皮肤处 形成膜,起到保护皮肤及黏膜的作用,另外滑石撒布创面能形成被膜,有保护创面,吸收分泌物,促进结痂的作用。

该药也可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结石、复发性尿路结石、新生儿腹泻、百日咳痉挛、小儿胃热流涎、肾囊风、药物致皮肤过敏、黄疸型肝炎、精液异常、糜烂性胃炎等多种疾患,还可用于解斑蝥、农药中毒。外用可治疗皮肤湿疹。

夏日良方六一散
    进入炎夏,人们常会感到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畅,有时还会出现呕吐、泄泻等中暑症状。中医学认为,暑即是热,但暑热多兼有湿,故统称为“暑湿”。老百姓常说的“中暑”,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也有“中湿”的成分。中医名方六一散,正是清暑利湿的一则名方。它价格便宜,疗效又好,很受欢迎。
    六一散出自《伤寒标本》,它具有清暑利湿的作用。方由滑石180克,甘草30克组成,两药共研细末,药量之比为6:1,故名叫六一散。本方为夏季外感暑湿所设,被誉为“凡人之仙药”,功效清暑利湿,主治暑湿外感,症见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利,兼有呕吐、泄泻。对于膀胱湿热,小便赤涩,淋痛、砂淋、结石也有效。
    方中滑石色白味淡,质重体滑,其滑利诸窍、清热解暑、利水通淋之功皆备。它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解除湿热所致身热体重、口渴 心烦、小便不利等症状。甘草生用,既能清热和中,又能协同滑石起到“甘寒生津”的作用,还可缓和滑石寒滑之性太过、防止因利尿而损伤津液的弊端。二药合 用,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正,湿热从下而泄,热可退,渴可解,泻自止。
    夏季使用六一散,只要见到以下4种症状中的3种,就可考虑。

    1.发热:中暑后必然有体温升高、发热的症状,或出现中医所说的“上火”症状,即热象。

    2.口渴:中暑后损伤津液,往往伴有口渴喜饮的脱水症状。

    3.小便淋沥:中暑后往往会出现小便量少、热痛、颜色发黄甚至尿闭等症状。

    4.吐泻:呕吐或腹泻也是中暑的常见症状。中医认为多由暑湿伤及胃肠、升降失司、清浊倒置所致。

    六一散的加减很灵活,如见心烦不安较著者,可加上少许朱砂调服,名为“益元散”;若兼有肝火,可加少许青黛,名为“碧玉散”。这些方剂,都是夏季 治疗暑病的良方。六一散及其变通方,适用范围不仅限于暑热季节的暑湿证,其他季节的外感热病早期,只要是热而兼湿,临床也可扩展其应用范围。如用六一散 10克,加黄连3克,葛根10克,马齿苋10克,治暑热腹泻、腹痛等症;用六一散10克,加淡竹叶10克,金钱草、海金沙各20克,水煎服,治夏日小便不 通,以及膀胱结石等症。
    大人每次服10克,小孩每次服5克,3岁以下的小孩每次服2~3克就行了,用温开水冲服即可。还可以抹在身上或用来洗澡,这对预防痱子、疖子等, 非常管用,还能使肌肤光滑松透。当然,抹在身上只能是薄薄地抹一层,切不可抹得太厚。用来洗澡每次用10克左右,如果是盆浴,可直接加在洗澡盆里;如果是 淋浴,也可以抹在身上,再用水冲去。但要注意,孕妇不宜内服六一散,因为其中的滑石性质滑利,有可能滑胎,损伤胎儿。

夏令清暑利湿药--六一散

  “六一散”,在琳琅满目的中成药里要算是最简单的品种了。一是它的处方简单,是由滑石六份和甘草一份所组成;二是制法也简单,只是将两味药研粉拌匀就可以了。

  相传六一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别号刘河间)所创。在公元1147年(金皇统元年)的仲夏,金熙宗晋尚书右丞相韩企先为濮王,赐宴三日。 谁知,未出三天,却得了一种怪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不畅、大便泻痢。家人四处求医,熙宗也派太医前来诊治,无奈近百剂药下去,病势有增无减,便 在城门悬榜求医。

  当时20岁的刘完素正在京城购置药品,见了榜文。一则初出茅庐,不知深浅;二则自认为对此病颇有把握;三则早闻韩博通经文典章,能仿宋律制定皇统新律,很想见这位贤相,因此他揭了榜,入王府为韩企先诊治。

  经过按脉察色后,他问道:“可有身热、心烦、口渴、头晕、少气、多汗之症?”韩闭眼而微微点头。

  “当有恶心泄泻、胸闷纳呆、倦怠身重。”“对、对。”韩企先睁眼打量了一下刘完素的模样。

  “此乃暑湿也,治暑不治湿,医之过也!”“暑湿?”太医忍不住说:“吾等岂不知暑湿之理?”刘完素说:“你们治暑祛湿,泻热不养阴,尤其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定然不敢使用寒凉之剂,故治而无效。”

  韩企先挺起身子,睁大眼睛问:“你有何方?”刘完素思索有顷举笔处方:滑石、甘草,共研细末。一旁韩夫人问:“此为何方?”刘指着方中“滑石六 两,甘草一两”,脱口而出:“六一散。”他解释道:“滑石能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加入甘草泻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湿。”

  “如何服法?”“每用三钱,和白蜜少许,冷开水或灯心汤调服,三日见效。”

  韩企先见他说得有理,就照方服了三贴,果然小便通而泄泻止,不禁感慨万分。韩企先找来刘完素,请他弃医从政,但刘却只要求赐医书若干。此后仍然用心攻读,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也颔首称赞六一散。因此六一散被誉为“凡人之仙药”。

  六一散的使用,一般每服9克(三钱),以凉开水调服效果最好。决定使用六一散的关键,应为小便赤黄短涩之症,如若小便清而长(无色而量多易排出)则不宜用。

  此外,六一散的加减亦很灵活;如见心烦不安较著者,可加上朱砂少许调服,名为“益元散”;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名为“碧玉 散”;如兼有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的症状,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鸡苏散”。这些方剂,都是夏季治疗暑病的良方。民间还有一种用法 是以六一散给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预防湿疹。可谓价廉而疗效显著。




〖附方一〗益元散(《伤寒直格》)
组成:即六一散加辰砂
用法:灯心汤调服。
功用:清心解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方歌:加入辰砂名益元,兼能镇心亦有效。
〖附方二〗碧玉散(《伤寒直格》)
组成: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浅碧色。
功用:清解暑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方歌:或加青黛名碧玉,目赤咽痛俱可消。
〖附方三〗鸡苏散(《伤寒直格》)
组成:即六一散加薄荷。
功用:疏风解暑。
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
方歌:滑草薄荷鸡苏散,暑湿风热俱能疗。
========================================
  清暑利湿  桂苓甘露饮  
〖方源〗《宣明论方》
〖组成〗 茯苓 一两[15g]   甘草 二两[6g]   白术 炙,半两[12g]   泽泻 一两[15g]
     官桂 去皮,二两[3g]   石膏 二两[30g]   寒水石 二两[30g]   滑石 四两[30g]
     猪苓 半两[15g]
〖用法〗为末,每服三钱(9g),温汤调,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用如上法。
〖方歌〗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
    祛暑清热又利湿,发热烦渴吐泻消。

〖主治〗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
〖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病机〗
 既受暑热所┌ 暑热伤人 ── 发热头痛
      │
 伤又有水湿┤ 热盛伤津 ── 烦渴引饮
      │ 
      │ 温盛于里,阻滞气机 ── 小便短少
      │ 
      └ 暑湿俱盛,内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 ── 霍乱吐下

方解
 滑石 ── 清解暑热,并利水渗湿。

 石膏、寒水石 ── 加强清暑解热之功。

  ┌ 猪苓、茯苓、泽泻 ── 利水祛湿
  │
  │ 白术 ── 健脾
 ┤
  │    ┌ 助下焦气化,使湿从小便而去,可制君
  └ 官桂 ┤
       └ 且可监制君、臣药之寒凉重坠,使其寒而不遏。

使 甘草 ── 合苓、术以健脾,清利而不伤正,调和诸药。


运用
本方清暑利湿之功较强,多用于暑湿俱盛,证情较重者。以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为证治要点。
[加减法]
    A.如果暑热较轻,则去石膏、寒水石,加竹叶18 芦根18
    B.如果病人出现恶心、腹泻者,应去寒水石、滑石,加入佩兰15 广藿香12
    C.如果泻泄如水,则去寒水石、滑石,加木香12 肉豆蔻12 葛根15 党参24

文献
  《成方便读》:“夫暑湿一证,有伤于表者,有伤于里者。在表者邪留经络,当因其轻而扬之;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石膏、寒水石大 寒质重,直清肺胃之热;滑石寒能清热,滑能利窍,外开肌表,内达州都;猪苓、茯苓、泽泻导湿于下,从小便而出;然湿为阴邪,无阳不能化,虽利湿而湿亦不能 尽除,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散阴邪;加白术扶土和中,安内攘外。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和上下,亦治暑之大法耳。”
    张子和《儒门事亲》治伏暑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虚者。 即河间方中去猪苓,减三石一半,加人参五钱,干葛一两,藿香五钱,木香一分。河间 桂苓甘露饮,五苓散加三石甘,(此即五苓散加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中暑烦渴 秘,清热利湿所宜谙。(王晋三《古方选注》曰∶“消暑在于消湿去热,故用五苓去湿 解热。湿热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气潜消矣。”)三石减半猪苓去,加参葛藿木 此是子和(桂苓)甘露饮,脉虚水逆(水入则吐,名曰“水逆”。)服之堪。霍乱转筋烦 益虚去浊用无惭。(程扶生曰∶“吐泻亡津烦渴,法宜补脾胃,生津液,升清降浊, 此方最为合度。”喻嘉言《医门法律》曰∶“河间之桂苓甘露饮,用五苓、三石 以益胃之虚;子和之桂苓甘露饮,用人参、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虚之 ”)

医文摘:桂苓甘露饮治验二则


    桂苓甘露饮出自刘完素《宣明论方》,清暑解热,化气利湿,治疗暑湿证:发热头疼,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有良效。笔者认为,此方配伍精当,利湿不伤阴,清热不苦燥,不唯治暑湿证,用于一些内科杂病,用之得当,也有良效。
    不明原因口渴
    患者,男,54岁,2006年5月12日初诊。患者于1996年1月中旬感冒后出现口干,后日渐加重。曾先后到数家医院诊治,各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中西治疗无效,迁延十余年。患者口干不欲饮,口气秽臭,面色黄润,形体肥胖,二便正常,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苔厚腻如积粉。诊为:湿热中阻,气化无权。治以清化湿热。方用桂苓甘露饮:茯苓15g,甘草6g,白术12g,泽泻15g,肉桂3g,石膏30g,滑石30g,寒水石30g,猪苓15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口渴减轻,略感腹胀,上方加厚朴15g,化湿行气。此后以上方加减,共服20剂治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口渴证,临床颇为常见。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之法多效。本例前医屡用益胃生津之法而不效,在于病机未明,辨证有误。治病要谨守病机,用药宜知常达变,方能奏效。本例口渴,缘于湿热中阻,气化无权,津不上承,用桂苓甘露饮清化湿热,复其气化,故口渴能愈。

    不明原因发热
    患者,男,17岁,2006年7月12日初诊。患者于2006年6月初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在37.5℃~38.5℃之间,上午轻,下午发热加重。曾在大同市某综合医院住院治疗半月,检查未见异常,抗生素及中药治疗无效,遂休学回家接受中医治疗。症见:发热,T 38.5℃,伴口干,乏力,食欲不振,小便黄,大便溏,一日2~3次,舌红苔白腻,脉濡数。结合发病季节,诊为暑湿证。用三仁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半月,药后大便转正常,食欲好转,但发热不退,后改用桂苓甘露饮加味:茯苓15g,甘草6g,白术12g,泽泻15g,肉桂3g,石膏30g,滑石30g,寒水石30g,猪苓15g,佩兰10g,青蒿10g,芦根30g。共用此方加减治疗10天,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恢复上学。
    按:本例患者长期发热,反复检查,不明原因,中西医治疗不效。但根据症状特点,结合季节,仍认为是暑湿证,用三仁汤合藿朴夏苓汤不效,在于二方芳化有余,清解之力不足。后用桂苓甘露饮加味,清暑解热,化气利湿。切中病机,则湿清热化,长期发热得以迅速治愈。提示我们临证时,要细心辨证,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
祛暑清热:清络饮
出处: 《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 鲜荷叶边2钱,鲜银花2钱,西瓜翠衣2钱,鲜扁豆花1枝,丝瓜皮2钱,鲜竹叶心2钱。
功用:清透暑热。
主治: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
用法用量:
①用纱布将干荷叶、丝瓜皮、西瓜翠衣、乌龙茶包好,放清水中浸泡清洗后备用。
②砂锅中放水5杯,放入纱布包,以水煮熬至水沸,代茶饮之。
【注意事项】本方甘凉气清走上,对暑热挟湿,暑湿下注这不宜使用。
【现代运用】主要用于夏月中暑、小而夏季热等属于暑伤气分轻症者。
【按语】本方所用六味药均系鲜品,只有夏季可以取用,且药性相当乎和。方中金银花劳香辛凉,功能轻宣解暑,古人说它能“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制成凉茶,可防治中暑”。扁豆花甘淡芳香,善于散邪祛暑,可辅金银花轻宣透泄暑热之邪。西瓜翠衣即西瓜皮,功用与西瓜相似,擅长清热解暑,止渴除烦,利小便。《本草逢原》说;“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暍(中暑)及热病大渴,故有天公白虎汤之称。”丝瓜皮清暑通络,退热之效甚微,起辅佐作用。荷叶化湿醒脾,清暑利湿。竹叶清暑利尿,引暑温下行。出汗多者,宜稍加食盐为好。也可同时酌加食糖调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