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祛暑剂定义治疗暑病的方剂。 适用病证夏月暑热证。 这一章的一类方香薷散,包括它的附方新加香薷饮。二类方是清暑益气汤。但如果孤立的讲这两个方,那整个暑病从治法角度的全貌,就不是很清楚。所以以这两个方为重点,概括性讨论一下暑病特点,和它适应的治法。 暑病特点
主要为阳热之证。所以祛暑清热,是它一个比较基本的治法。由于它性质属于阳热,过去也有归于清热剂范围的。二,暑多夹湿,暑天,特别是到长夏,往往多夹湿,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在气交之中。多为暑病夹湿这个特点。所以治疗祛暑的方,经常要结合一些利湿化湿。三,暑天人们容易贪凉饮冷,也就是说乘凉 太过伤寒了,或者过分吃冷的东西,饮冷,容易受寒。所以暑天反而还多兼夹表寒之证。容易发生,形成一种寒包火。有两种情况,一种呢,没有感受暑热,在暑天 感受表寒,一种情况,感受暑热又兼夹表寒,所以要在祛暑解表上和一般解表不同,有它特定的一些治法。 过去教材的祛暑剂里面,分为四节;祛暑清热、祛暑利湿、祛暑解表和祛暑益气,盖括来清暑益气养阴。现在这个教材,就没也系分这个节了。 暑病治法针对四个特点,产生四个方面相应的方剂。祛暑清热用了清络饮,清络饮是一张当年宫廷的清凉饮料,用的东西都是新鲜的,现在要是叫你 一下子把这新鲜的六样东西找全还不太容易。有些还不是光你经济条件好,就能解决。两张皮,两朵花,两片叶子,加起来是六味药,有祛暑清热作用。花叶类能够 透热。加上芳香的,暑天多湿浊秽浊,兼顾这一特点。这是祛暑清热代表方。 祛暑解表是我们等会要讲的,香薷散和新加香薷饮这个附方。这作为来概括暑病外感特点,和它的治法。 祛暑利湿是针对暑多夹湿,甚至于有些医家称“暑必夹湿”。当然还是暑多夹湿比较准确。采取既清暑热,又特色在于利水相结合。使暑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基础方像六一散,常用方还包括桂苓甘露饮。桂苓甘露饮就是一个由祛暑清热,清气分热力量较大的“三石”,和五苓散、六一散这些的结合,体现出祛暑 清热方法,和较强的利水渗湿方法的结合。 清暑益气养阴方面,以清暑益气汤为代表。既清暑热,又兼顾气阴两伤。 这样四个方面的方剂,概括了暑病的治法。我们这里重点讨论,第一个祛暑解表的香薷散,二类方是清暑益气汤,其余方剂作为三类方,自学的内容。 暑病治法特点
暑为六淫之邪,我们说包括祛暑清热。用药都尽可能要有清透的特点。暑病,暑为阳邪,很容易伤气伤阴,所以要及时的照顾气阴,暑为阳邪,暑气通于心, 所以要保护心神,伤暑心神病变产生较快,暑多挟湿,要分清暑热和挟湿轻重主次这一特点,这在祛暑剂的概述里面有具体的讨论。这里引用了一些话,就针对前面 讲治法特点里,古代医家一些看法。
这是前人简要的讲治暑。 暑病挟湿,既不可过于温燥,亦不宜过于甘润。应该说,挟湿应该要燥湿,但是不可过于温燥,暑病因为伤阴,也不可过于甘润。甘润碍湿,这都是用药的一些特点。既要解决问题,又不能太过。兼顾到它的可能产生的或者过温燥伤津,或者过甘润以后滋腻的不良反应。 祛暑剂分类
祛暑解表: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薷去土一斤(50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 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病机分析 ┌夏月感寒,邪滞肌表──故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头重,脉浮。 │夏月渴喜冷饮,湿伤脾胃,气机不畅──则胸闷泛恶,腹痛吐泻。 └舌苔白腻──为寒湿之候。 ┌君──香薷,辛温芳香,解表除寒,祛暑化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 │ │臣──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湿,内化湿滞。 │ └佐──白扁豆,健脾和中,渗湿消暑。 入酒少许同煎,增强散寒通经之力。 三药合用,共成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剂。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此因伤暑而兼感外寒之证也。夫暑必挟湿,而湿必归土,乘胃则吐,乘脾则泻。是以夏月因暑感寒,每多呕泻之证,以湿感于内,脾胃皆困也。此方香薷之辛温香散,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解外感之邪。厚朴苦温,宽中散满,以祛脾胃之湿。扁豆和脾利水,寓匡正御邪之意耳。” 主证分析
功用
香薷散里,以化湿为主,兼顾苦燥淡渗,用香薷做君药,香薷可以外散风寒。而且又能芳香化湿,芳化湿邪,通过化湿和中,外散风寒。它有“夏月之麻黄”的说法。夏天不用麻黄用香薷。那它这个发散表寒是针对表实证。风寒表实证。前面主治里面谈到它是无汗。 运用 〖附方〗新加香薷饮 附方这个新加香薷饮证暑天是很常见的。新加香薷饮过去正方,现在作为附方。因为香薷散是基础方,下面这个就是常用方。 从病机来说,新加香薷饮和香薷散不同。它首先有伤暑的前提。也就是暑热,内有暑热,伤暑这个前提,又加感受风寒。所以新加香薷饮治法体现辛凉、辛温复合的。辛温复辛凉法。就是说,你本身有暑热要清,又外面寒包火,有表寒要散。这两个结合,所以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清暑热散表寒结合。 主治症状,暑温挟湿,复感于寒。总的来说,就说内有暑热,外有表寒,又兼夹湿邪,这类发热头痛,发热较高。临床看发热较高。由于外来还有风 寒表实,所以恶寒无汗,口渴面赤是一种暑热较重,胸闷不舒是挟湿,包括舌苔白腻,从脉象来说,有表证脉浮,暑热脉数。结合起来,反应出浮数的特点。这类证 在夏天并不比香薷散证少,还比较多的。 这类证候,由于它寒热夹杂,表寒内热,又夹湿,所以热势往往起伏,退热又容易反复。新加香薷饮势在香薷散基础上,增加银花、连翘,银花、连 翘可以清内热,增加它清热作用。同时这个清热,用连翘可以外透。香薷是用来发散风寒,又能化湿。香薷、扁豆、厚朴是香薷散。加了银花、连翘,把扁豆用花, 增加它的化湿作用。花一类能轻清宣透,透邪化湿,这个作用。 新加香薷饮寒温并用,说它辛温复辛凉法。辛温辛凉相结合。用于夏月外感风寒表实,本身又有内伤暑热的基础。外寒内热,这一个常用方。 这类证小儿还发生挺多,夏天,因为它是暑热很重的时候,他是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一受热,暑热的基础经常容易存在,又加上不足以适应外来气候变化,感受风寒的机会也比较多。特别是小孩子,夏天很热,大人抱着就睡着了。一下子反而感了寒,气候变化。 这类病证中医有它的优势,因为我们,比如和西医一起治疗当中,西医方法治疗他的热,由于挟湿,又是表里同病,看看退下去了,烧又起来了,在过去治过一些这样的病例。 当一遇到高烧到39度多,我们一些研究生,或年轻老师去看的时候,把小孩抱来,我记得最清楚,有个一岁左右的小孩子,父母本身还是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的,在当地医院里当医生,那时候我刚到那个地方,前前后后小孩发热快一周了,天天输液,刚一抱来,一看温度挺高,我们有两位研究生,也就是说,已经工作、教学,临床以后好几年了。又来读研究生的。马上本能反应,“哦,这个赶快用安乃近滴鼻子,或者用什么什么,就说西医方法。我们汽车停下刚出来,小孩子抱来,我当时挺不高兴,我说人家找你干什么?人家父母都是西医,他想不起来要你教?后来,我说把小孩子抱到医院去,这个路上,我去看,他们要跟着去, 我说你们不要去。因为一去又是一套西医的方法。你西医又不如人家西医,中医方法你又不熟,两个皮都没弄好,结果临床看了看,很明显的一个新加香薷饮证。暑假的时候带他们去实习,很明显,不出汗,发烧,挟湿。到下午五点烧高了,早上退一些。西医他也用点什么银柴针剂,这些它就算中药了。其他西医的针对性,一些对证措施,补液,这些支持的,有在用。特效方法很少。所以根据舌边尖偏红,发热较高,无汗,为什么无汗,外邪郁遏,那就是个新加香薷饮证,这个基础上, 由于发热高,加生石膏。而由于小儿发烧较高,又好几天反覆,里面有加一点点羚羊角粉,考虑不要动风,热极容易生风。加一点这个。要在过去工作医院里,有犀角肯定加一点点,冲服的话,退烧又快,而且保护心神,防止动风,很好。羚羊角也能起到这个作用,量很少。因为这个阶段,它毕竟还是一种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想法。 开了以后,我就回到住的地方,他们问,老师开的什么方?我说明天再看,第二天早上去,当然发烧退到38度,孩子父母说,他平时到上午也能到38度多一点,那我说再吃。头天去,下午,傍晚吃了一付,第二天又吃,下午开始,温度并不那么高了。这个小孩整个结束就是用中药一周。两三天就出院了。一周就基本上是,后期的调理脾胃。 所以后来新加香薷饮这种治法,这个方,很多当地的西医,他们也说用这个方。我说,这个方你还要必须加减方法,这个要掌握。不是笼统什么都用这个方。新加香薷饮对夏月感寒,内有暑热这个基础表实证,这是不错的。第二天学生去看,研究生看了一看,喔,新加香薷饮,后来效果出来了,他们对新加香薷饮印象都非常深了。所以方剂学在很多地方,用了就知道这个体会了。 香薷散,香苏散,藿香正气散功效区别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用于阴暑,证见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 清暑益气(养阴):清暑益气汤 〖方源〗《温热经纬》
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东垣用清暑益气汤主治。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 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病机〗 暑为阳邪,主升主散,暑热过甚,热蒸外越 ── 腠理开而多汗 汗泄太多,伤津耗气 ── 口渴少气,体倦 暑热内侵 ── 身热、心烦 暑热下达 ── 尿赤
〖附方〗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历史上应该说有几个清暑益气汤,主要的有两个。我们这里《温热经纬》的清暑益气汤,过去也叫王氏清暑益气汤,有的教材写王氏清暑益气汤,以区别于李东垣的 清暑益气汤。这两个方,王氏清暑益气汤本源是从薛生白《湿热病篇》的方来的,《湿热病篇》应该说是治湿热,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燥湿力量比较强,所以他突 出在暑湿。王氏清暑益气汤根据薛生白《湿热病篇》的方,薛生白用来治湿热,是湿热的后期,后期湿不重了,也就化燥伤气伤阴了,气阴两伤比较突出。所以这两 个方有不一样的。王孟英《温热经纬》用来治疗暑热伤气伤阴,主治和李东垣的有差别。
这个方的侧重点是暑热,以暑热气阴两伤为主。这个暑热可以有发热,暑热扰心,暑气通于心,可以心烦、脉数。这反映暑热本身的表现。伤气、伤津反映出 一组基础气虚表现。由于汗多,津伤引起气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精神萎靡,津伤可以口渴,小便短赤,暑热汗多,所以体现的脉像偏虚脉,脉虚数。 清暑益气汤的构成,就分三部分,临床表现构成这个证候。所以这个方定为二类方,主要体现一些暑病用药的特点,和它的基本治法。针对证候构成的这三个方面。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解
西瓜,我们说它是天生白虎汤。西瓜翠衣,西瓜皮,外面绿的那一层,擅长清解暑热。西洋参益气养阴,联合起来,照顾到暑热引起的气阴不足。作为君药。 臣药有两组。臣药主要是考虑伤阴。暑热伤阴是证候表现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伤气,往往跟伤阴,阴液损耗有关。麦冬、石斛是用来养阴为主的。荷梗既能清解暑热,也有一定行气作用,说它中空通气。 黄连知母是清解暑热,也是常用药。黄连配合竹叶能够清心。知母有一定的滋阴作用。竹叶清心利水,甘草粳米联合起来益气养胃。和药,安中。粳米还能补充津液。 整个方来讲,治法、配伍比较清楚,围绕着暑病伤气、伤阴,清暑益气汤构成有点像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在包括温热病,温病,也包括暑病,到后期,这个气阴两伤阶段用的. 清暑益气汤和竹叶石膏汤的区别竹叶石膏汤在清解暑热方面,没有清暑益气汤的力量强,因为清暑益气汤黄连、知母都配在里面,和西瓜翠衣 结合。养阴清暑力量要比竹叶石膏汤强。但竹叶石膏汤,它照顾到胃气上逆。它考虑用半夏针对这种胃气上逆,所以结合和胃降逆,从病机上作为兼证,还有胃气上逆的特点,而且这两个方,竹叶石膏汤用的季节,各类的温病伤气伤阴,温热后期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是暑病的一个专用方,因为过去来讲,西瓜翠衣暑天才有。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买得到西瓜。从清暑益气汤也体现出这个君药,它不一定是价值很高的君药。西瓜翠衣和西洋参,两个都姓西,一个是非常贵的,一个非常便宜。 到现在,西洋参以家种为主的。价格大概降低了。但是从两个药的价值来说,还是比较悬殊。但只要能够针对病机,都可以作君药。 中医用药,他并不是单以贵贱。 所以从清暑益气汤也反应出很多特点。所以暑病伤及气阴,一般用王氏的清暑益气汤为好。要挟湿重的,当然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有它这个特色。所以在祛暑剂里 面,我们主要讨论这两个方了。王氏的清暑益气汤, 运用辨证要点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 随证加减
使用注意暑病挟湿不宜使用。(因为比较干润) 临床使用时以气阴两伤,暑天这个季节气阴两伤,为它辨证的要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