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芩清胆汤▲▲▲
〖方源〗 《重订通俗伤寒论》(作者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徐荣斋给予重订,今存何廉臣校订本):“和解胆经法,俞氏经验方。”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4.5g-9g)
[用法]原方未著用法(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茯苓枳竹茹, 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病机分析 邪在少阳胆经热盛,正邪纷争,故寒热往来如疟,里热较甚,故寒轻热重。 胸胁为少阳之分野,热郁故胸胁满闷。 脉右滑为痰浊,左弦为肝胆经有热。 肝胆之火挟痰浊,故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 舌兼现杂色为胃气不正。 [方解]
┌青蒿 苦寒芬芳清透少阳邪热 君 ┤ └黄芩 苦寒清泄胆府邪热 ┌竹茹、半夏 清化痰热而止呕 臣 ┤ └陈皮、枳壳 宽胸畅膈和胃降逆 ┌赤茯苓 利水渗湿 ┐ 佐、使┤ │ │ ┌滑石、甘草 导湿热下行 ├ 和中利湿导胆热下行 └碧玉散┤ │ └青黛 清泄肝胆经郁热 ┘ 全方共奏清胆热、化痰湿、畅气机、和胃气之功。 与小柴胡汤鉴别 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配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 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运用] 若呕多,加黄连、苏叶清热止呕; 湿重,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以化湿浊;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通草以利小便。 注意事项 邪犯少阳,寒重热轻者禁用。 [文献摘要] [临床报道]
===================================== 这个方就是从《重订通俗伤寒论》,是一个常用方,它也擅长于把伤寒的思想,像俞根初本身就伤寒的研究,创造很多的。这个是针对南方一带湿热,湿热痰浊这类,湿热病较多,要说这湿热是温病这类,的确跟地域环境有关系。北方有些老师,像哈尔滨这些老师,有的说连朴饮,这些我们很少用过,我说你门一年一百一十天在外面跑,过去传统耕种期,就一百一十天。冷得那样,哪来那么多湿热,南方老师是湿热方用得很多,所以这个是从南方,针对湿热而产生,还是用邪在少阳这个思路。 病机少阳湿热痰浊证。 特点:偏里热,兼痰热湿热。 它治疗的证候病机,是少阳湿热痰浊证。有的称它少阳湿热痰热证。湿热痰热,本属同类。当然从形成具体机制略有不同。蒿芩清胆汤邪是在少阳。少阳半表半里,但是它有个特征,第一个偏里热。第二个兼有湿热痰热。这个和小柴胡汤证标准的邪踞少阳不同的这两个特点。 它在临床表现来看,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主证比较。
它们所不同处,主要体现在刚才说的这两个特点。一个偏里热,一个兼湿热痰热。小柴胡汤证,邪在半表半里,可以往来寒热。蒿芩清胆汤证,病邪侧重于半 里。寒热如疟的意思,还是往来寒热,但是寒轻热重,半里之热偏重。胸胁苦满,在小柴胡汤证来讲,是少阳经气不利,在蒿芩清胆汤证来讲,它胀痛,胸闷,是由 于兼有湿浊、痰浊,由湿浊、痰浊阻滞气机,就更严重了。像少阳证胆热上犯,可以有咽干、目眩、心烦,这几个方面,表现在蒿芩清胆汤证,它可以有口苦,胆热 上犯,同时胆胃之气上逆,由于湿热痰浊兼挟,所以他吐酸苦水,或者呕吐口水黄涎,有偏这种湿热痰热特点。所以胃气上逆,一般来说就比较严重,因为它里热 重,再加上湿热痰浊阻滞,本来精气不利就胆胃之气上逆,现在偏于有实邪,有形之邪,胃气上逆更重。从舌像、脉像来看,小柴胡汤证是舌苔薄白,脉弦,蒿芩清 胆汤证由于有湿热,偏里热,舌红苔白腻,脉滑。 过去有些教材谈到黄白相间,黄白相间说明湿热程度的不同。兼有湿热这个特点。脉滑体现有痰湿。热重可以有滑数,所以这两个证,基本都是小柴胡汤证。 邪踞少阳基本思路。加上偏里热,兼湿热痰热这个特点。 治法清阻利湿,和胃化痰。 既然少阳湿热,痰热,而偏里热以后,主要是胆热造成胆胃不和,所以它要清胆和胃,同时解除湿热,痰热,利湿化痰。 方义分析
这个方是个复方,它利用了几个基础方。也就是说,可以说三个基础方的合方。首先第一个利用小柴胡汤,小柴胡的柴胡、黄芩,这个基本结构,把它换成青 蒿、黄芩,柴胡和青蒿有共同之处,都能透邪达外。透散力量青蒿不如柴胡,但是柴胡偏凉,透热,青蒿透热强,清热力量更强。它既能作用于肌表透热,又能清肝 胆系统的邪热,加上青蒿有芳香特点,针对湿热痰热,芳香化浊。针对湿热痰热,更有针对性。所以这样几个因素。你本身偏重于里热,所以柴胡用青蒿代替,和黄 芩相配。仍然是一个和解少阳,侧重于清里的一个结构。作为方里的主体。 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壳和后面甘草相配,枳实改枳壳,行气降气作用更好,实际上这是一个温胆汤的基本结构,用来清化痰热。不是少阳证兼有痰热湿热吗?清化痰热。第二个基础方就是用温胆汤,里边又有二陈汤,清化痰热。 滑石、甘草是六一散,加青黛是碧玉散,他是清利湿热的一个常用方。滑石、甘草,它是清利湿热,清热利水的一个基础方。这样三个部分,构成一个和解少阳,兼清湿热痰热。 全方的特点,清里为主,同时和解少阳,和清化湿热痰热相结合。这是蒿芩清胆汤。根据和解少阳 ,这个法的一个变化。 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主治与功用比较。
运用辩证要点: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疼,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 一个是有半表半里特点,寒热往来,寒轻热重;一个呢,湿热痰浊阻滞气机的表现。胸胁胀疼,胆胃不和,有吐酸苦水,还有苔黄腻,脉滑数了。这 也是常用于治疗湿热的。治疗湿热十几个方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方。这个方运用,很多内在体质都是有痰热湿热体质的。或者痰湿体质感受外邪,入里化热,构成一个 湿热痰热证。有外邪入里这种过程。 随证加减:(围绕里热的程度,痰或湿的一个轻重) 胆热犯胃甚者,热重,呕多,加黄连,苏叶; 第一节三个方都是一类方。和解剂方量不多,重点方多。都是临床较常用的。蒿芩清胆汤治疗肠伤寒报导很多,肠伤寒的热有时不好退,一定要从湿热角度,所以报导当中,蒿芩清胆汤、甘露消毒丹,这些都用得很多的。我们用它退热,也曾经有过一段,大家在医院病房退烧用蒿芩清胆汤。其他方面退不下来,吃到两剂高热退下来。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这类,它兼有痰浊、湿浊,上面流汗,高热,39度多,经常到下午很高,他下面流的汗最有特征,像油珠珠挂在这里,所以颜面看起来也比较垢浊,典型的一种湿热状况。所以当地的医院医生,他是,银翘1,白虎,一看发烧很高,以为是经热,都是这样用。单纯这种清热冰伏,你不去化湿,结合利湿的话,湿浊没有出路,那就可以反反复复,也就是退了热,郁而又化热,形成反复不好,高热,一个多礼拜,一直退不下,用蒿芩清胆汤这一类,两付药,很明显就下了一个档次。后来当然不能老用这个方,适当调整清热利湿的药物,有不能用太寒凉。蒿芩清胆汤是很好一个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