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75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1-27
各论/第三章 和解剂/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少阳湿热痰浊)

​   下一个方,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4.5-6g) 淡竹茹三钱(9g) 仙半夏钱半(4.5g) 赤茯苓三钱
(9g)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4.5g-9g) 生枳壳钱半(4.5g) 陈广皮钱半(4.5g)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钱(9g)

[用法]原方未著用法(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七版
附:青子芩就是黄芩,现在就只有黄芩和炒黄芩了。青子芩,子芩就是比较新鲜的,
善于清大肠的湿热,枯芩就是善于清肺火的。)

   这又是一个常用方,这个方就是《重订伤寒论》这个书里,它也擅长于把伤寒的思想,象俞根初本身就伤寒论的研究创造很多的,这个是针对南方一带湿热,湿热痰浊这类湿热病较多,要说这湿热生瘟病这类呀的确和地域环境有关系。

   北方一些老师,象哈尔滨这些老师,有的说连朴饮这些我们很少用过,我说你们一年一百一十天在外面跑,过去传统耕种期,就有一百一十天,冷的那样哪来那么多湿热呢。
   南方老师湿热方用得很多,所以这个是从南方那样子针对这个湿热而产生。还是用
邪在少阳这个思路了,所以它治疗的证候病机,是少阳湿热痰浊证,有的人称它少阳湿热痰热证,湿热痰热,本属同类,当然从形成的具体机制略有不同。

   那蒿芩清胆汤邪是在少阳,少阳半表半里,但是它有个特征,
第一个,偏里热。
第二个,兼有湿热痰热这个特点。
   这个和小柴胡汤证标准的邪聚少阳不同的,这两个特点。所以它在临床表现来看,
以小柴胡汤作为参照,看蒿芩清胆汤的主治证候特点,它的所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刚才所说的两个特点,一个偏里热,一个兼湿热痰热。

& 小柴胡汤证邪在半表半里,可以往来寒热。
& 蒿芩清胆汤证,病邪侧重于半里,寒热如疟的意思还是往来寒热,但是寒轻热重,
半里之热偏重。

& 小柴胡汤证来讲,胸胁苦满在是少阳经气不利了。那在,
& 蒿芩清胆汤证来讲,它胀痛、胸闷,是由于兼有湿浊、痰浊,由于湿浊、痰浊阻滞
气机就更严重。

& 象少阳证胆热上犯,可以有咽干、目眩、心烦。
   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在
& 蒿芩清胆汤证,它可以有口苦,胆热上犯,同时胆胃之气上逆,由于湿热痰浊兼挟
,所以它吐酸苦水,或者呕吐口水黄涎,有偏这种湿热痰热特点。
   所以胃气上逆一般来说就比较严重,因为它有里热重,再加上湿热痰浊阻滞,本来
经气不利就胆胃之气上逆,现在偏于有实邪了,有形之邪了,胃气上逆更重。

   从舌象、脉象来看,
& 小柴胡汤证是,舌苔薄白,脉弦。
& 蒿芩清胆汤证由于有湿热,偏里热,舌红苔白腻,脉滑。过去有些教材谈到黄白相
间,黄白相间说明是湿热程度的不同,兼有湿热这个特点,脉滑体现有痰湿,热重可以有滑数。
   所以这两个证基本都是小柴胡汤证,那个邪聚少阳基本思路,加上偏里热,兼湿热
、痰热这个特点。

   所以这个方,既然少阳湿热、痰热,而偏里热以后,主要是胆热造成胆胃不和,所以它要清胆和胃,同时解除湿热、痰热,利湿化痰了。

   这个方是个复方,它利用了几个基础方,可以说三个基础方的合方。

第一个,利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小柴胡的柴胡、黄芩,这个基本结构把它换成青蒿、黄芩。
   柴胡和青蒿有共同之处,就是说都能透邪达外,透散力量青蒿不如柴胡,但是作为
柴胡偏凉来讲,青蒿透热强,清热力量更强,它既能作用于肌表透热,又能够清肝胆系统的热邪,加上青蒿又有芳香特点,这对湿热痰热芳香化浊,针对湿热痰热更有针对性。
   所以这样几个因素,你本身偏重与里热了,所以柴胡用青蒿代替和黄芩相配,仍然
是一个和解少阳,侧重与清里的一个结构,作为方里的主体。

第二个,利用温胆汤,里边又含二陈汤,清化痰热。
(温胆汤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二陈汤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壳和后面甘草相配,这里枳实改枳壳,行气降气作用更好。实际上是一个温胆汤的基本结构,用来清化痰热,不是少阳证兼有痰热、湿热吗,清化痰热。


第三个,滑石、甘草是六一散,加青黛是碧玉散,那它是清利湿热的一个常用方。滑石、甘草呢,它是清利湿热,清热利水的一个基础方。
(六一散组成:滑石、甘草。   碧玉散组成:滑石 甘草 青黛)

   所以这样三个部分构成一个和解少阳兼清湿热痰热。
   全方的特点,清里为主,同时和解少阳,和清化湿热痰热相结合。这是蒿芩清胆汤
,根据和解少阳这个法的一个变法,所以小柴胡汤和蒿芩清胆汤主治和功效应当有个比较了。

* 小柴胡汤体现了邪聚少阳,胆胃不和。
* 蒿芩清胆汤体现了少阳湿热痰浊证,它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热。

   功用来看,
*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调和胆胃。
* 蒿芩清胆汤,调和胆胃,同时利湿化痰,这是它们不同的方面。

   在运用方面来讲,辩证要点,
* 一个是有半表半里证特点,寒热往来,寒轻热重。
* 一个是有湿热痰浊阻滞气机的表现,胸胁胀疼,胆胃不和,又吐酸苦水,苔黄腻,
脉滑数。

   这也是常用来治疗湿热的十几个方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当然这个方的运用呢,很多内在体质都是有痰热湿热体质的,或者痰湿体质感受外邪,入里化热,构成一个湿热痰热证,有这种外感过程,有外邪入里这个过程。

   这里有一些随证加减的方法,
* 围绕的还是一个里热的程度,
* 痰或者湿的一个轻重,围绕这个方面在展开。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湿热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疼,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 若呕多,加黄连、苏叶清热止呕;
​* 湿重,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以化湿浊;
​*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通草以利小便。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七版)

   第一节,关于和解少阳,我们就讨论到这里。
   第一节里的三个方都是一类方,和解剂方量不多,重点方多,都是临床较常用的。
   象刚才说的蒿芩清胆汤,治疗肠伤寒报道很多,肠伤寒那个热有时不好退,一定要
从湿热角度,所以报道当中蒿芩清胆汤、甘露消毒丹,这些用得很多的,我们用它退热。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大家在医院病房退烧用蒿芩清胆汤,其它方法退不下来,连吃两剂高热退下来,而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
& 这一类它兼有痰浊、湿浊的,上面流着汗,高热,39度多,经常到下午很高啊,
他额头流的汗最有特征,象油珠珠挂在额上,所以颜面看起来也比较垢浊,典型的一种湿热状况。
   当地的医院、医生一看发烧很高,以为是经热,他是用银翘散、白虎汤,都这
样用,这样单纯的这种清热冰伏,你不去化湿结合利湿的话,湿浊没有出路,那就可以反反复复,也就是退了热,郁而又化热,形成反复不好,高热一个多礼拜,一直退不下去,反复不好。
   但是用蒿芩清胆这一类,两付药很明显就下了一个档次。当然不能老用这个方了,
适当调整清热利湿的药物,也不能用太寒凉。蒿芩清胆这个方是很好的一个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