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二节 温下剂
含义:温下剂是以温里散寒药与泻下通便药配伍组成,具有攻下冷积的作用,主治脏腑间有寒冷积滞的里寒实证。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寒邪非温不化、积结非下不去的情况下,必须用温下法(温散寒结、下其里实)。 用药规律:常用泻下药配伍温里药组成方剂,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若暴病邪盛,寒实壅积,又当以辛热峻下药巴豆为主,猛攻急下,代表方如三物备急丸。若宿冷久积,虽下利久不止,而实积仍在者,温下之时,还必须配合甘温益气之品。 代表方剂: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三物备急汤 适用病证里寒积滞实证。 温下法针对了里寒积滞,里寒积滞还是以实证为主。当然其中有虚实夹杂的,比如像温脾汤。但做为下法,它针对的还是以积滞实证为主。这里谈到里寒积滞,里寒的形成,还要有个寒的来路。我们前面说,里寒证形成,有外来直中的,有寒从中生的。所以这个里寒积滞实证,在临床上要首先区分,这个寒是外来的,还是内在阳气不足产生的。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要温补结合。 从功用上看,一个大黄附子汤,一个温脾汤。温脾汤是温补结合的,大黄附子汤是温散结合的,相比来讲,大黄附子汤是一种寒实积滞,也是里寒积滞实证。温脾汤是虚实夹杂证,这是两方面的一种治法的代表。 大黄附子汤
〖主治〗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1. 临床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2.以本方加减治疗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者,常获良效。 随证加减: 腹痛甚,喜温,加肉桂; 腹胀痛,加厚朴、木香; 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 体虚甚,加党参、当归。 文献 《成方便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大黄附子汤属二类方。主要掌握它证候形成特点,和它的用药特点。 主证病机分析寒积里实证
寒滞厥阴历来有两种看法,它反应出胁下偏痛。有的人说这个胁下偏痛的偏是写错了。应该是胁下满痛。是错简了。有些医家有这个认识。有些医家根据胁下厥阴经所经过的地方,是寒邪直中厥阴所导致,厥阴经有寒,所以胁下偏痛。但是有一部分医家,这个比例相当多,就是说病位主要还是在肠道。所以胁下偏痛应该是胁腹满痛。还是寒邪凝滞造成的。由于腹痛影响到胁,是这样认识的。 发热,历来也有两种看法,有一类认为这个发热,他不是有手足逆冷,手足厥冷吗?是有发热,又有逆冷,外来寒邪侵犯造成的。所以用细辛,一来以发散,但是多数认为是阳气被郁,体内阳气被寒邪郁而,入里之寒,郁而化热。有发热。 寒实证的舌像脉像,苔白腻,脉弦紧。都是一种实证的表现。所以大黄附子汤证是寒积里实证。我看法是腑气不通,寒相突出,寒性收引凝滞,腹痛便秘这一派偏寒像,虚证不明显。多数是寒邪直中,造成伤及胃肠为主。也包括我们前面所讲,像常用类,偏寒证,正气不虚的。大黄附子汤证,也常出现。也包括像用于肠梗阻之类的,这类大便不通的偏于寒证的,正气不虚的这类。这个方也可以做为基础方。因为当年在这方面的研究当中,温脾汤也好,大黄附子汤也好,都做为基础方在使用。 另外,正气比较壮实的,过食生冷导致胃肠寒积,正气不虚,也属于这一类寒积里实证,这是做于一个成因来说,所以从治法来讲,里寒要温里,要散寒,温散的结合,同时通便止痛,所以以往对这个证候的分析,一个是寒哪里来,里寒证形成是两个大的方面。(1)阳虚寒从中生。(2)外来寒邪直中。外来寒邪直中可以由气候因素,可以由饮食因素的,饮食生冷这些。从这个看,过去有的提到阳气不足,你既然感受寒邪,直中也好,过食生冷也好,也可以导致阳气受 伤。但是做为整个证候成因,和它的病机特点来说,还是实证为主的。 功用温里散寒。 方解
所以从这个方里的用药,大黄附子联合做君,温里祛寒和泻下通腑相结合,这里附子、大黄相配,一般来讲,附子量大于大黄,使全方体现出以温为主,温下结合的基本结构。大黄在这里也是一种去性取用的方法。所以从仲景这样用了这个基本结构,到后来的《千金方》上的三个温脾汤,和后世温下方法都模仿这样的一个结构。细辛在这里既能助附子祛寒,它既能祛里寒,也能散表寒。所以体现出整个方温里散寒的特点。 运用它的用量特点,附子用量是仲景用附子量最大的。因为它和大黄同用。所以用量要较大。在像麻黄附子细辛汤里,这三个药都是温性的,附子用量就不会这样大,这方里由于与大黄同用,所以一般要求附子量大于大黄。那样附子就用到三枚,是仲景方里附子用量可以说最大的。 另一特点是去性取用。 运用辨证要点腹痛便秘,手足逆冷。这个手足逆冷,历来的解释就是阳气被郁以后,不能布达四肢,寒邪郁遏阳气不布达四肢,它和阳虚寒从中来的手足逆冷不同。这是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这是体现温下和温散结合的一个方剂。 随证加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