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方剂,是由使用单味药治病进而多味治病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又经历了从辨病施治到辨証论治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发展成熟的。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应用上,由于所用药物的种类多少和产生疗效的快慢不同,故在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常因历代医家见解迥异,归纳产生不同的方剂分类法。 一、七方之说:最早记载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又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制下,制以急;急则气厚,缓则气味薄。』;『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金元.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首先明确指出七方名称:『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複七方是也。』。 “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 二、十剂学 “十剂学”源于北齐·徐之才《药对》,宋·赵佶《圣济经》正式定为“十剂”。 北齐徐之才提出“十剂”即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释义即为:“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 三、按病症分 首推《五十二病方》;其次为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归纳方剂;唐.《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明.《普济方》、清.张璐著《张氏医通》、《兰台轨范》等亦是按病证分类方剂。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52类疾病,医方283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但组成简单,用量粗略,部分病名、药名已无从查考,现已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四、按组成分 按组成分首推明·施沛的《祖剂》。《祖剂》中首冠内经方,次载伊尹汤液方,仲景方,局方等,共载800馀首,主方75首,附方700馀首。现代《方剂类方辞典》、《中医十大类方》等亦属之。 [注:该书“首冠素灵二方,次载伊尹汤液一方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共载历代名方800余首,其中主方75首,附方700余首。] 《祖剂》这本书是一个以基础方为首统帅系列的,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变化方,以基础方为主。这实际上也是学习方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我记得我的老师,到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十年代,当时安排我给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彭履祥教授,又是内科主任,当时第一代四个教授当中一个,国家学位评议委员,当时给他当助手,整理经验,他背的方非常多,因为当时已经七十好几,他有时候坐在那里,问他一些问题,他开始背,背方,背得我们也听不清楚,嘴在动。因为住手就我和他的儿子两个,所以主要内容记下来,慢慢他儿子有时候又去问他,他再翻书指给你看,他有时背,一背背到你问他一个方,什么书里的,他就要查资料,整理他的东西,一背收不住口,可以背很多出来。知识也很广泛,年轻时候背得很多,甚至于开个玩笑来说,把一箱书都背得下来。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后来就说,彭老,你能背多少方呀?你有算过没有?我问二百个?不是。二十个。我说二十个,怎么会呢?因为每个礼拜跟他一起看病,那段时间锻炼很重要。自己搞了一些年临床,然后跟他,每星期二,星期五。我要看半天门诊。我看三趟,效果不明显,预约,下礼拜礼拜四来,礼拜四他带我们两个看,给我们两个料理后事,我们看得麻烦了的,他来,一起商量。所以我就说,背那么多方怎么是二十个呢?有一次给他整理,胶艾四物汤,《金匮》胶艾汤的这个经验,他开始在那背,哪个书里用这个胶艾汤,加减什么?变什么方?用什么?我怎么用的?哪个书里?记了一个多礼拜,大家整理出124个。那就是说,这个基础方,他把胶艾汤当作基础方,加加减减出来一大堆。一个总公司下面出来124个子公司。不同时代的。他说的20个方,是20个总公司。那不是两三千个了? 所以学习当中这种主方的思想,基础方这类思想,对学习是有好处的。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这次这个教材,也有个特点,每个方后面运用当中第一句话,要求编委都要写清楚,这个方是反映什么学术思想的代表方?或者这个方是治疗什么证的基础方?或者是针对什么病机的常用方?这三类方性质是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方,千篇一律,一样的学习方法怎么行呢?你学习参苓白术散,和学习四君子汤,一个方法吗?临床你这个四君子汤四个药,就把病人对付了?说起来很宽, 对吧?但是在很宽的当中,看起来很宽的前提下,针对性差,它通过不同的加减,产生不同的脾胃气虚基础上,面向不同具体的证型。所以主方分类法,对于学习深 入很有好处。但作为本科开始学习,这方法又不容易收到好效果。因为毕竟是作为一种基础课程学习。还是以治法功用归类比较妥当。这是多少年,包括前人和现代摸索积累的,以功用治法,有些特殊情况结合一些病综合分类。 五、按治法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