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中医》:庸胜堂中医基础讲座实录第十二讲

 水木年华138 2017-09-05
    庸胜堂中医基础第十二讲:藏象学说之心

    今天讲《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的五脏之心。

    只要讲到中医,讲到中医理论,或整个中医,曾经说过这个事物属性的五行规律表必须要会背的。今天讲到的这个五藏,它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藏。五藏可以藏五神,这个五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它对应的这个神分别是什么呢?肝对应的五神之一为魂,心对应的就是神,脾土所对应的五神之一为意,肺金所对应的五神之一是魄,肾水所对应的五神之一为志。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它们分别所藏之五神为魂神意魄志。这个五脏,它们称为神藏,因为它们藏了五神在里面。五藏虽各有所司,但它们都是相协调的,共同维持着这个生命过程,而五藏与自然环境及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对五神来说,可能更多人知道魂魄,鬼神之说里面不是有魂魄嘛。这个魂魄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魂对应的脏是肝,所属为木,魄对应的脏是肺,五行所属为金。魂魄是不是就是指肝和肺呢?其实不是这样的,魂魄是魂神意魄志五神的代称,就代指了五神,说魂魄的时候,其实说的就是五藏之神,并称五神,魂神意魄志,简称魂魄。

    另外,在古代汉语还有一个成语,叫失魂落魄。失魂落魄是不是就是失肝落肺呢?失木落金呢?其实也不是的,魂魄是五神的总称,失魂落魄这四个字,其实意思就是指五神皆失,它也是指魂神意魄志。

    今天就首先阐述一下五脏里面的心。从这个心的解剖上看,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正所谓“代君受邪”,就是心包,其形园而下尖,如未开之莲蕊,这个说法也是按照《黄帝内经》上的说法来的,心的主要生理机能,主血脉,主藏神,由于心主宰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所以说,把心称之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主神明,和心气下降。因为心气要下降,心火下降,交通于肾,心主火,肾主水。如果心气不下降交通于肾的话,就会心肾不交,如果心火上炎的话,就会有口舌生疮等等。如果心不能主神明的话,就会有癫狂,痴呆等等一些情志方面的疾病。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什么叫表里?是因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当然,心脏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季相通应。

    明朝有本书叫《医学入门》,是这么说的:“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的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生长,不着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这段原话,其实际上就说的两个意思:它所说的这个血肉之心,其实际上是指解剖学上的心脏,而神明之心,是指《黄帝内经》所认为的“心为君主之官”,就是一个解剖上的意思,一个功能上的意思。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要生理功能分为主血脉和藏神。生理功能的主血脉又把它分为主血和主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养作用。它就分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窍,形体官窍之作用。人体各种脏腑组织,也加上心脉本身,它的这个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都依赖于这个血液的濡养。血液的运行与五脏机能很相关,尤其是这个心脏搏动的泵血作用非常重要。这个泵血其实就是心气,这个心脏的泵血,心脏的搏动,这有点类似西医的说法,而中医就认为什么呢?是心气,讲气血的话,就是血在脉里面运行,依靠的是气的推动,气属阳,血属阴,通过这个心气的推动,推动心血,可以流注于全身。

    心主血还有另外一个含义是心的生血作用。这个生血,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里面说的:“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其所谓“奉心化赤”,是指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水谷精微,它要化归为血液,必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作用,化赤就是化成红色的东西,就是化成血液。也就是说脾胃里面运化的这个水谷精微,要化成血液必须经过心,心火,也就是心阳的化赤作用。

    既然讲到了这个水谷精微,就把它复习一下。五谷杂粮到了这个胃里面,胃通过腐熟,然后再经过脾的运化。脾运化到那里呢?脾升清而胃降浊,将清气,清气就是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运送到肺,而又通过肺朝百脉作用布化到全身,但是这个过程当中有赖于心阳,就是心火的这个化赤作用,才能让这些水谷精微变成血液,运化到全身。如果说这个心火不够的话,不能变化成血液,也就是当心阳虚,心气虚的时候,心火的这个化赤作用减弱,对于生血作用产生障碍,所以有时候要温阳。

    在明朝以前是心阳,如果心阳不足,没有心火的话,脾转化成气血的作用就会降低。但是命门学说之后就把这个火,把这个化赤作用,感觉有点点纳向于肾阳,就是元阳,纳到这个肾阳范畴。通过五行相生规律曾经提到过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在现行的教材和现在,普遍认为是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也叫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是用于脾肾阳衰这样一种情况。比方肾阳不足引起的泻泄用四神丸,用这个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这个被归为益火补土法。

    但是今天所讲的这个化赤作用,《黄帝内经》最开始的益火补土,这个火,实际上是心火,并不是指肾火,因为既然根据五行相生的话,这个益火补土,益火就是益心,补土就是补脾。张景岳把它变成了益火是指肾火,就是肾阳。按照五行生克来说,心是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该是心火不能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该是温心阳以暖脾土。但是自从命门学说兴起后,都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之作用,所以临床多将益火补土归于肾阳,也就是命门之火。

    但是我本人有不同观点,明朝以前,应该说明朝未年,因为张景岳是明朝未年的人,他是跟袁崇焕守山海关的人,清兵入关之后,他才学医,到他老家学医,行医,最后写《景岳全书》、《类经》这些书。虽然他的这种说法有他的道理,也得到了普遍医家的认可,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益火补土法既然是以五行生克过来,这个火就应该是指心火。因为化赤作用,这个化赤,奉心化赤,也就是这个血液,必须得经过心阳的化赤作用才能将水谷精微转化成血液。益火补土法是通过温心阳来补脾阳的这种方法,我觉得在临床上是可以有的。比方血虚,首先就考虑到四物汤能养血。但是脾胃为气血升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血的中间加工过程,经过了脾的升清到肺朝百脉,到这个奉心化赤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心的化赤作用是变不成血液的。有一个经典的方子叫归脾丸,归脾丸为什么统血补血呢?其实际上就是心火跟脾土之间的关系。不妨考究一下历史,这个归脾汤它最开始来源于哪一本书籍?去考究归脾汤来自于宋代的《济生方》。看宋朝跟明朝末年隔了多久,唐宋元明清,隔了几个朝代,张景岳其实是明末清初的人。几个朝代以前别人就创了归脾丸。归脾丸它的成分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桂圆,这些药物。归脾丸能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它能治忧思伤脾、发热、疲倦、失眠、少食、心悸、怔忡、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崩漏、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虚痨、中风、癫狂、眩晕、心脾两虚者。你看太多了。

    如果由于这个心阳不足而导致脾阳虚的这种,很多时候用附子来温脾肾之阳。如附子理中丸,好像是温脾肾之阳以达到健脾的作用。其实际上可以查一下资料,这个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第一条就能归心经,比方参附汤,它就是能够急救的,所以说这个附子理中丸的附子你说是温肾阳,还是温心阳呢?而且附子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药。用于阴胜格阳,大汗亡阳,吐泄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也就是说,它首先摆在前面的就是来归心经。所以附子理中丸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一个补心火而旺脾土这样一个搞法呢?也就是所谓的益火补土法,附子在益火补土法是一样可以的。但是有歧议的是,附子它能够温肾,比如说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附子也能暖肾。所以它就有歧议了,就是这个附子理中丸,或者说加附子来温脾阳,究竟益肾火,还是益心火呢?这个我不敢说绝对的。因为现在大多盛行是益肾火,以暖脾土。现在我只是提出根据四气五味归经,以及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再看第二条主脉。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充沛又起主导作用,所以《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里面说心主身之血脉。生理状态下,心气充沛,心与心阳相协调,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运周身,脏腑得养而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如果心气不足或阴阳失调,血脉壅塞,血运失常,脏腑失养,就可以见心悸,怔忡,或心胸憋闷、疼痛,唇色青紫,脉细涩或结代。这就是相当于现在西医的心脏疾病,但是中医里面没有冠心病,窦性心律不齐等等,这些都没有。只有心气,心阳,心血,心阴等等这样的一些概念。如果真出现了脉象结代,血脉壅塞是由于心,心脉瘀阻所引起的,代表方剂是血府逐瘀汤或者桃仁红花煎。如果这个脉象结代,是由于心阳虚所引起的话,就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如果心悸怔忡,脉结代,出现了睡觉不安的,叫心阴虚,代表方剂是天王补心丹,或者是朱砂安神丸。如果心血虚而出现了这些症状的话,代表方剂是归脾丸。其实通过这个心的这个功能,已经复习了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都已经学到了,是贯穿起来讲的。

    看一下藏神。心藏神,又称心主神志,是指心统帅人体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等活动的机能。所以《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里面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其实在中医学中的神其实它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也即是《素问·天元纪大论》里面所说的,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的第一个含义既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运行的这种的变化的功能这种规律谓之神。第二种意思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之为广义之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也就是人体的整体的形象和这种体征,包括面部的表情,目光,神色,言语的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都属于这个神的范畴。这个神其实就是中医诊断学里面,望诊里面的望神的内容。第三个神的意思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一般称之为狭义之神。心即主广义之神,又主狭义之神。也就是说中医学中的神的三层含义,心所主的是后面两个。第一个是自然界的物质变化、运动变化的规律和功能,那是自然界中的神。

    其实说一下这个神,这个神即不是神仙也不是指这个鬼神。中医里面这个神并不是一种超物质的,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物质,它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神是人的形态所表现的功能,精气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根本,所以说精气是产生人体之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当父母阴阳之精结合形成之时,生命之神就开始产生了,出生后在个体的发育过程当中,依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这个濡养。这个神就随着个体生长发育而变化着。有这样一种说法,形者神之体,形者神之用,形聚则神生,形散则神灭。所以说这个神,是物质世界运动的一种产物,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现象,并不是一种超自然的东西。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个心神,它主宰着其它五脏之神,它是主宰。《黄帝内经》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他们的统领其实就是心藏神。在张景岳所写的《类经》当中,他也有提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这个魂魄其实是指刚才的五脏,这个五神的这个统称。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如果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心神失常,精神恍惚,心悸失眠,心神异常,这些藏神的功能出现了异常,临床当中怎么处理?心神失养及失眠多梦的代表方剂是安神定志丸和柏子养心丸。如果由于痰浊蒙窍,心神被遏而引起的痴呆的代表方剂是洗心汤,洗,洗澡的洗,心,心脏的心,洗心汤。洗心汤来源于《病症录·卷四》,它的组成有人参、茯神、半夏、陈皮、神曲、甘草、附子、菖蒲和枣仁组成,它能化痰开窍,通阳扶正,能够治疗痰浊壅集,心神被遏而致痴呆,不言不语,不思饮食,忽歌忽笑,洁秽不分,亲疏不辨,就是已经成了一个傻子了的。你看心藏神它的作用有多强,没有这个东西人就已经变成了傻子了,这个洗心汤就治疗这种情况的。

    心的生理特性,一主通明,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所以说,通明以通畅为本,以清明为要。不清明,神魂颠倒,不通畅,则心脉瘀阻。刚才已经讲过了,心神如果不清明,就痴呆颠狂,心脉如果不通畅,就会出现bian(??)心痛,痹症,胸痹,这样的情况。这个心神以心明为要,如果不清明的话就类似于西医里面的老年痴呆呀,神经官能症呀,抑郁呀等等。心脉以通畅为本,它如果不通畅了,由于瘀滞所引起的,就用血府逐瘀汤。由痰浊引起的,用涤痰汤。如果心神清明受到影响的话,用洗心汤。如果产生癫狂的话,用癫狂梦醒汤,生铁落饮,这都是来治疗心主通明而出现问题的一类方剂。

    再看一下它生理特性的第二个:心气下降。心位于人体之上部,其气宜下降,心气中有心阴和心阳两部,心阴牵制心阳,心阳其实就是心火,化为心气下行,以助肾阳制约肾阴,使人体上部不热,而下部不寒,维护人体上下寒热平衡与动静协调。如果心火虚衰,不能下行资助肾阳而出现血流迟缓,腰以下寒凉,当补心阳;如果心阴不足,不能牵制心火下降出现上热下寒,当滋补心阴以降心火。在临床当中这种情况具有相当的代表方剂,比方心火虚衰不能下行资助肾阳而出现血流迟缓,出现腰以下寒冷,其实就是心肾阳虚,有心阳虚,肾阳虚,这两种情况,可以用桂附地黄丸。如果心阴不足不能牵制心火下降,出现上热下寒呢?有个这叫心肾不交,交泰丸就是个典型的代表。这个上热下寒的,在我的《医门推敲》里面有张氏清上温下汤,也是治上热下寒的。关于心肾不交不仅仅是指上热下寒,比方上下皆热,心肾不交,心肾两个都阴虚的代表方剂是黄连阿胶汤。

    看一下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这个脉就指经脉和血脉。其华在面,面部的色泽可以反应心血、心气的盛衰及其机能的强弱,故称之其华在面。如果说心气不足,面色黄白的话可以补心气,可以用独参汤来补心气。心血亏虚,面色无华,归脾汤。这个归脾汤是治疗一切血虚,心脾两虚,脾不统血的基本方剂。如果心脉痹阻,面色晦滞,用血府逐瘀汤或桃仁红花煎。如果心火亢盛,面红色赤,甚至还会身上有痒的话,用黄连解毒汤,甚至口舌生疮等等,身上痒,黄连解毒汤。

    在窍为舌。《黄帝内经灵素》上也说了:“舌者心之官也”。心主血脉,藏神机能正常,则舌体红润,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心血不足就舌淡,还是用归脾汤。心火上炎,口舌生疮,用黄连解毒汤或者是这个二冬汤,生地这些。心血瘀阻,舌质紫暗或者有瘀斑的,血府逐瘀汤或桃仁红花煎。

    心藏神的功能出现了异常,出现了舌强或者失语这些情况,如果是实症,那就用癫狂梦醒汤,生铁落饮。如果是痰浊就洗心汤。如果用针灸的话,在窍为舌,如果他不能说话了,比如中风偏瘫了,不能说话的这种情况,舌头上面有两个穴位叫金津、玉液,在金津、玉液上点刺放血来治疗舌强不语,或者是中风偏瘫、经络不通。

    看一下在志为喜。在志为喜,只要谈到在志为喜,就不得不想到范进中举。范进由于他高中举人,一下子听到不能接受,得了失心疯,神志不清了,人都不正常了,太高兴了。被他的岳父大人一巴掌扇下去,扇好了,这个就是情志之病用情志来治疗的过程。在志为喜,也有一些方剂,最经典的代表方剂是甘麦大枣汤,这个甘麦大枣汤是心阴受损了,肝气失活而出现了脏燥,突然哭,突然笑,情绪不稳定的用甘麦大枣汤。

    甘麦大枣汤它里面的主要成份:小麦。小麦是秋季播种,冬季生长,春季开花,而夏季结果实,是五谷之中价值最高的,而且在这个五谷里面麦通的就是心,对应的就是夏,所以说为什么这个甘麦大枣汤,在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上犹有功效呢?这个肝心脾肺肾对应的五谷分别是黍、麦、粟、稻、豆。这个麦,刚好通夏,归属于火,五脏在心,这个麦它是秋种、冬生、春开花、夏结果,它跟别的不一样。别的都是按照一般规律是:春播、夏长、秋实,它不是的。它冬长,春花而夏实,它可以通心,通心脉,通心气。但是这个麦子也有它的四气五味的变化,比如刚刚打出来的麦子,它的性就有点偏热,如果时间放久了,它的性味就变成了平;更久一点儿,它就有点儿寒凉了。也就是说甘麦大枣汤里面的麦不是新麦,是放得稍微久一点的麦,放久一点儿,它性味偏寒了,所以用的一般都是稍微偏寒一点的麦,不属于新麦,刚收的麦子叫新麦。这个小麦它的作用能止烦渴,咽喉干燥,利小便,补养心肝之气,而且它补养心气,对于有心病的人非常适用。如果把它熬成汤食服用,可以治淋病;如果磨成粉末用,又可以杀蛔虫;如果将放得很久的这种小麦煎成汤饮用,还可能治虚汗;浮小麦就是没有长成熟的小麦可以止虚汗,但是陈小麦也可以,就是放了好久好久的;如果把它烧成碳灰,用油调和外敷,它还可以治疗各种创伤、烧伤、烫伤。所以说它的功能很强、很多。《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个小麦能通心,它烧成碳用油调,外用可以治疗烧伤、烫伤、痒疮等等。当然这个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还有一个方子黄莲解毒汤,清心火以治疗痒疮的这种情况。这个心主血脉,通于夏气,而为火脏。痛呢?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痒呢?那就是表皮之疾,心为阳而附于表,疮者引血运行失调,痈之逆乱,郁热化热所至,疮、痒、痛皆可与心相关。所以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当然,是从心的这个方面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皮肤病,痛这些东西都从心这个地方下药。

    现在举一个病案:某男,30岁,颈部生疮,红肿热痛,很肿大,而且肿伤局部隆起如鸡蛋大小,而且尿赤而少,就是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尖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这个是典型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就用了黄连解毒汤,三剂而搞定。当然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化裁的,不是用原方。在治疗这种有火毒的,他不能吃发物,辛辣发物都不能吃,以清淡为主。这个讲到了这个有关心的,就举了一个例子,而在志为喜,举的是甘麦大枣汤。

    在液为汗。汗为五液之一,是津液经阳气蒸化之后,由汗孔排于体表之液体。《黄帝内经》上说:“阳加于阴为之汗,”而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所以心在液为汗。《黄帝内经·素问》上又说:“五脏化液,心为汗。”

    既然在液为汗,就把有关汗证的这个临床上的表现,以及代表方剂跟大家描述一下:心血不足而出现的这种汗证用归脾汤;心阳不足所出现这种汗证啦,用参附汤或者独参汤。心阴不足呢?用天王补心丹;心脉瘀阻呢?用血府逐瘀汤;所以归脾汤、参附汤、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都能治疗汗证,只不过是心血不足,心阳不足,心阴不足,心脉瘀阻有不同的表现而已。

    与夏气相通。刚才已经通过讲这个小麦的时候已经讲得很透彻了,这个时候就不多讲了。

    顺便讲一下心包络,因为五脏六腑,在经络上又分为六脏六腑,因为这个心包络的存在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就顺便把心包络讲一讲。这个心包络,这个心包的理论是源于《内经》,但是《内经》又有五脏六腑和六脏六腑的两种说法。心与心包,心包在功能上依附于心,在病证上热入心包它实际上是属于心的神志症状。《难经》第25难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具有名而无形。这个说了之后就引起后人的争论,有人认为心包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明朝的孙一奎在《医旨绪余》里面说:“心包络乃包心之脂膜,实不离乎心也,……以其质无特形,是故不得为特脏也。”。但是呢,这个六脏六腑的十二经之说,至《黄帝内经》之后,成为中医藏象经络学病因、病机理论,以及治则治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而被广泛的运用。所以说对于心包是否是一个独立的脏器,它这个争议,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

    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因为这个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所以说心包络它是属于脏的。心包它主要有哪些功能?心包主要有以下三个功能:第一、保护心脏;第二、代君行令;第三、代君受邪。心包这个保护心脏方面,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就相当于明朝皇帝身边的锦衣卫,它具有保护皇帝的作用。所以张介宾(就是张景岳)在《内经附翼》这本书里面说了:“包络者,少因君主之护卫也,心包络为君主之外卫,犹如地缺之重臣。”也就是说,它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心包相当于这个皇帝的功臣一样,犹如地缺之重臣。第二,代君行令,《黄帝内经》认为心包不仅有保护心脏的作用,还能传达心志的功能。《素问》里面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个膻中其实不是指膻中穴,指的就是心包。喜为心志,但却因心包之作用方能布达于外,所以说心包代替代君行令。有点类似于什么呢?有点类似于皇帝身边的太监,去传圣旨的这样一个功能。代君受邪。《黄帝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事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生命的根本,邪不能犯,所以外邪入侵于心时,首先侵略心包络,由心包代君受邪。所以在《灵枢》里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固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意思就是说心不可以受邪,受邪这个人须死无疑,受邪的是心包络,就相当于皇帝不能死,但是锦衣卫可以死。心包受邪在临床上主要表现是:心主情志的异常功能。比方在外感热病中,温热病出现高热神晕,谵语妄言,这样的心神内扰,被称为热入心包。由于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为:神晕模糊,意识障碍,心神混乱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变与心是一致的,所以在辩证和治疗上也是一样的。比方说痰浊蒙蔽心包,用涤痰汤;热入心包,可以用安宫牛黄丸,生铁落饮。

    好,今天把这个有关心,藏象学说五脏之心说得还算比较详细。关于心经、心血、心气、心阴、心阳这些生理作用,大家下去看一看就行了,很容易理解。我已经把不容易理解,或者说在临床当中难以区分的东西全部的已经讲出来了。今天的讲课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