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知道的双层面板古琴

 宥其 2017-09-05



2012年,我代表中华古琴网,到香港采访著名琴家谢俊仁老师,在与谢老师交谈中,也聊到了斫琴方面的知识。印象深刻的是,我把【斫】的广东话念成了与普通话同音的zhuo,谢老师立马纠正说:【斫】在广东话中,其实应该念zoek3(粤语拼音)。然后还给我解释了【斫】的是斧头劈的动作,给我上了斫琴普及课。正是如此,首次引起我对斫琴的兴趣。回到广州后,我便开始收集资料,准备动手斫琴。

笔者与谢俊仁老师


两年之后,也就是2014年,香港著名斫琴大师蔡昌寿老先生的斫琴作品展览在香港展出,并且著名丝弦制作大师黄树志先生也从加拿大赶回香港开一场丝弦制作方面的讲座,谢俊仁老师给我来信告知,鼓励我过去参观学习。可以说,谢俊仁老师是我在斫琴方面的启蒙老师,非常感恩。

笔者与香港著名斫琴大师蔡昌寿老先生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得到了一本唐健垣老师编著的《唐氏霞外居古琴珍萃》古琴图集,里面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浓郁兴趣,文章名为《高古琴器双层面板及窄边合琴法》。这是我学习斫琴以来,首次看到关于双层面板的文字介绍,激动不已,又勾起了我对双层面板结构古琴研究的欲望。奈何文章中只有文字的简单记叙,没有图片可观,犹如纸上谈兵,毫无头绪。


后来多方打听,我得知原来广州就有一位善于制作双层面板的制琴师——黄富钊先生,并且就住在我隔壁村,我在南浦岛,他在南村,非常近。黄富钊先生是木匠出身,早年在广州农村收旧家具时,收到一张老琴。此琴后来卖给了香港某琴家,但此琴由于年久破损,需要修复。由于黄先生是木匠出身,木工活非常了得,故而他也参与了修复,正好此琴便是双层面板结构的。由此,黄先生后来也开始研究起斫琴,特别是双层面板结构方面的。


2016年初,我给广州著名琴家陈磊老师(我的古琴老师之一)打了电话,我说想去拜访黄富钊先生,能否帮我引荐。陈老师非常爽快就答应了,给了我黄富钊先生家里的地址与电话。事不宜迟,我当即联系上了黄先生,约好了拜访时间。


笔者与黄富钊先生


2016年8月13日,我和爱人一起来到黄富钊先生家中,寒暄一番后,我直奔主题问黄先生:黄师傅,是否可以给我介绍一下双层面板结构古琴的玄妙之处呢?没想到的是,黄先生出乎我意外的热情,立即带我和我爱人到了他工作间,开始详细讲解,还担心我不明白,成品、半成品的双层面板琴都拿来给我看了,还任由我拍照,我生怕会记漏黄先生的每一句话,所以我还让我爱人把手机录音打开,全程记录黄先生的讲解过程。最后临别时,我还问了黄先生一句:黄师傅,非常感谢你的招待和讲解,我以后可能会写一篇有关双层面板结构琴的文章,可能会使用到今天我在你这里所拍到的照片,您是否允许我公开这些资料呢? 黄先生的非常爽快的就答应了,说非常乐意,没问题。临了,黄先生还让他儿子回头将他之前参与修复那张老琴时,所拍的内部结构照片发给了我,非常感恩。


佛家有言,只要发善愿,就一定能实现。在我拜访黄富钊先生后的两个月,我就又得到消息,香港大琴家唐健垣先生将来广州开古琴讲座。我就又厚着脸皮给唐老师打了电话,邀请唐老师在来广州之时抽空来我工作室坐坐,没想到唐老师又是爽快地答应了。


2016年10月14日,唐健垣老师来到广州,我与唐老师取得联系后,和好友张杰一起开车到唐老师下榻的酒店,把唐老师接到我的朝之斋工作室。


在朝之斋工作室,我们与唐老师相聊甚欢,唐老师见到我囤积了那么多老木材,他老人家也忍不住一块一块拿起来看,“这块太重了,不适合做琴”、“这块是北方产的杉木,也不适合做琴”.......给我们上了一节木材课程,如何挑选适合制琴的木材,如何辨别北方杉木和南方杉木。

笔者与唐健垣老师在朝之斋工作室


接着,我作为主持人,代表中华古琴网做了一期唐健垣先生古琴访谈的视频节目,其中谈到了双层面板。

以下这一段视频,便是笔者与唐老师对双层面板古琴的问答:




访谈结束后,我又厚着脸皮问唐老师说:唐老师,今天我们聊到了【纪侯钟】的独特结构,但可惜没见到实物,我可否约个时间,到香港去登门拜访您呢,我想一睹那张千年老琴【纪侯钟】的风采。没想到,唐老师也是爽快地答应了。


两个星期后,我与好友张杰先生来到了香港唐健垣老师家,一进唐老师家,惊呆了。满屋子的琴,而且大多数都是老琴,我看到一些宋琴、明琴都是那样随意挂在墙上甚至过道边上。我还跟张杰开了个玩笑,我们转个身都要小心点,一不留神撞坏了一张宋琴明琴什么的,哪就惨了。


笔者、张杰、唐老师与纪侯钟


后来唐老师从一个房间里拿出了一张琴面非常斑驳的琴,我一看就乐了,这就是天天盼着日日念着的唐朝千年老琴【纪侯钟】。赶巧,唐老师家里也有两位从澳大利亚和澳门过来的客人,唐老师暂且先招待客人,我和张杰在书房里眼盯盯的看着那张令人心动的唐琴纪侯钟,张杰忍不住了,跑出客厅问:唐老师,我们可以弹一下纪侯钟吗? 唐老师回了一句:可以,你随便弹! 我在书房里听到这句话,乐呆了,立马抢在张杰前头,就开始弹起来了,这纪侯钟弹出来的音韵,我是终生难忘的,我也暗暗定下了小目标,以后我制琴就要往纪侯钟这种独特音韵靠拢。

笔者与【纪侯钟】


唐老师家有一个神秘的小房间,这个房间不轻易让客人进去。这小房间正是唐老师斫制古琴的工作间。唐老师进去拿东西时,我跟着进去,看着有一位工人正在里面挖琴腹,我一看这槽腹没有纳音没有足池,我就立马断定这是在做双层面板琴了。接着唐老师以纪侯钟实物为参考,再次给我和张杰讲起了双层面板的玄奥。

唐老师在讲解纪侯钟


接着,唐老师使用千年老琴【纪侯钟】,在狭小而又充满书香味的书房里弹奏了《潇湘水云》《忆故人》《渔樵问答》,我和张杰用现时最好的录音器给唐老师记录了下来。在此,播放一个《潇湘水云》:




至此,我对双层面板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回到广州后,我就一直想将我所闻所见的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但为谨慎起见,我还是得先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操一遍,证实可行后,方能动笔,不然就是纸上谈兵,胡乱捏造了。故而一再拖到现在才拿起笔,把我所闻所见所掌握的双层面板结构古琴写下来,并乐意与各位分享。下面转入正题,《我所知道的双层面板古琴》。


一、双层面板结构


一般古琴是由一块面板、一块底板互相粘贴而成,形成一个共鸣箱体。其中面板一面刨出弹奏所需的弧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琴面。而另外一面则挖出一个深槽,槽中龙池凤沼对下的位置,会留下两个隆起的原木块,称之为纳音。在雁足对下的位置,也会留下两个对应的原实木,称之为足池。如下图:


而双层面板则是由【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以及底板,三块木板互相合成。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的材质不能相同,如果第一面板是杉木,则第二面板要用桐木;反之,如果第一面板是桐木,第二面板则用杉木。阴阳结合,方出佳音。如下图:

笔者第一次尝试制作的双层面板琴



二、双层面板的做法


笔者摄于黄富钊先生工作室


1、先将【第一面板】按照传统制琴之法弦刨出琴面弧度,然后挖槽。但,不能按传统挖槽法。【第一面板】槽腹,不留纳音不留足池;琴壁厚度约为1厘米。


2、然后按照【第一面板】槽腹的大小形状,锯出【第二面板】。其厚度,黄富钊与唐健垣两位老师有不同的做法,黄老师的做法是1厘米厚,唐老师的做法是约5毫米。至于哪个厚度合适,我个人认为需看所选的木材密度而决定,不能一概而论。密度高的,则留薄些,密度低的,则可留厚些。


3、锯出【第二面板】后,先将一面刨出与【第一面板】琴面大概相似的弧度。然后在另外一面开始挖槽,此槽腹需与传统琴的槽腹一样,需要留纳音、留足池。由于第二面板较薄,故而在第二面板上挖槽要控制好厚薄,防止挖穿。


4、【第二面板】挖好槽腹后,则将其非常吻合地镶嵌到【第一面板】的槽腹中,与琴壁接触处,不可有缝隙。如何镶嵌,两位老师也有不同做法:

A、黄富钊老师的做法是,在锯出【第二面板】时,将其做得比第一面板的槽腹稍微大2毫米左右,然后利用第二面板较薄存在弹性的优势,用力把【第二面板】压进【第一面板】槽腹,使其紧紧卡在第一面板槽腹中,无需使用胶水沾合。

B、唐健垣老师的做法是,先把第二面板非常吻合地压进第一面板的槽腹后,以漆胶以及竹钉加固在第一面板腹内。


5、【第二面板】镶嵌到【第一面板】槽腹中后,会使得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形成一个小夹层,哪这两板之间夹层该留多少空位呢?黄老师与唐老师均认为以约1厘米为宜。如果夹层过于狭小,则无助于音韵。如唐健垣老师在其论文《高古琴器双层面板及窄边合琴法》中提到的,中央音乐学院收藏的仲尼式“高山流水琴”,以及刘善教先生收藏的“云泉琴”,两琴均是双层面板琴,然而两面板之间空隙过小,甚至只能容下一米粒,故而造成音韵苍松不足。

 

6、两块面板形成的这个夹层共鸣箱是否需要开出音孔呢?如果不开出音孔那声音岂不是闷在夹层里出不来?哪如果需要开出音孔的话,哪应该开在哪里呢?我在黄、唐两位老师处得到两个不同的答案。


A、黄富钊老师说,第二面板完整地吻合地密封地镶嵌在第一面板槽腹内的,是不开出音孔的,并且我在其工作室看到实物也是不开出音孔的。


B、唐健垣老师在朝之斋工作室接受我采访时,谈到双层面板时,他说【第二面板】在雁足位置是断开为两块板的,也就是说在雁足处,是开了一个出音孔的。后来我去香港拜访唐健垣老师时,在“神秘小房间”里看到的实物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两位老师在【第二面板】何处开出音孔问题上,有不同的做法。我个人综合两位老师的做法,以及亲眼看到的实物,认为【第二面板】出音孔有两个,一个是开在琴肩处,一个是开在雁足处。声音从此处出来后,流入到第二面板与底板形成的共鸣箱,再走一遍。


7、第二面板与第一面板镶嵌好后,则可以把底板沾合上去了。


当底板沾合上去后,底板又会与第二面板形成一个夹层共鸣箱,这个夹层我们透过龙池或凤沼,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得到的。而第二面板与第一面板互相形成的夹层,我们则无法看到,只能用手在龙池凤沼处按压第二面板而才能感受得到这个夹层的存在。如此,存在两个夹层共鸣箱的【双层面板】古琴就形成了。

此照片是笔者所拍摄。从【纪侯钟龙池位置看下去,里面纳音处已经断裂,断裂的木板便是第二面板。从断裂处,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很明显地看到里面还存在一个夹层,这个夹层就是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形成的夹层。




三、双层面板琴的声学原理与效用


传统古琴只有一个面板与底板形成共鸣箱,声音只会在一个共鸣箱里游走。而双层面板琴,是有两个共鸣箱,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其中的好处,就是当弹奏,第一面板震动形成声浪时,声浪在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的夹层里回荡、反射,然后从第二面板的肩部与足部的出音孔出来,来到第二面板与底板形成的共鸣箱,再形成一次回荡、反射,最后才从底板的龙池凤沼两个出音孔出去,最后声音才消失。使得声音不至于像传统古琴那样很快就消失,让声音锁在的琴腹内的时间更长一些,使得音色更为绵长。


我个人认为双层面板结构并不神秘,也不是万能,它只是起到一个改善声韵的作用,不必过于迷信双层面板结构。当你做传统结构古琴,试音时发现音色不佳,则可以考虑将它改做成双层面板结构,以其改善音色效果。

三个男人、一张唐琴、一只猫


我在唐健垣老师家中,看到有一张王鹏早年制作的琴,一张马维衡早年制作的琴,当我拿来弹奏时候,从龙池处往琴腹里面看,能看到“唐健垣正音”的落款。好奇之下,问了唐老师怎么回事。唐老师说,这两张琴音色不佳,故而剖腹重修正音,已经把它改成了双层面板结构。我在黄富钊老师工作室时,黄富钊老师也提到并非一定要双层面板结构的琴才好,单层面板的传统琴也能很容易出好音色。由此可见,双层面板更多是改善音韵作用。说不定那些传世的双层面板老琴,也是后人像唐健垣老师那样,觉得音色不佳,故而把它们剖腹改成双层面板的呢?


三、存世的双层面板老琴


目前所发现并且证实是双层面板的存世老琴有:


唐朝:

“纪侯钟”——唐健垣先生收藏



“枯木龙吟”—— 美国首都佛利尔美术馆收藏



“春雷”——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馆院藏




“云泉”——刘善教先生收藏



宋朝:



霜镛”——查阜西先生旧藏


“鹤涙清宵” ——台湾省台南艺术学院收藏



“大雅”——香港潘振华先生收藏




明朝:




“高山流水”——中央音乐学院收藏



以上是我对双层面板古琴的所见所闻所知道的如实记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也欢迎各位朋友大驾光临朝之斋工作室喝茶、弹琴、谈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