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刻尔克》:体验大于历史的战争观

 昵称20041990 2017-09-06

文 | 王 霞

说服大多数观众,《敦刻尔克》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悬疑片,其实是困难的。虽然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各类采访中一再强调他的这一创作追求。因为标刻于二战史以及英国史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是此片的实指,是唯一留给观众预期的信息,尽管影片中没有出现一个历史人物;还因为“悬疑片”不足以从整体上归纳和定义这部努力挣脱诺兰谜题电影中那些逻辑华丽、设计精致的想象,却同时成就了另一种异象突起的虚构。也是因此,这部电影多少让人迷茫,特别是拥抱诺兰标签的急切贴贴纸的重度影迷,以及对好莱坞战争史诗片难免预设的观众。

不过,无论如何,在2017年暑期结束后的第一天,经历了国产战争片霸占话语权的多日喧嚣,这部影片不见生灵涂炭的血腥场面、不见高潮迭起的仇杀情节,令人从集体主义的亢奋和娱乐中再次沉入个体体验,你可以不喜欢它,但是你绝对不用担心被绑架。

22年前,诺兰和妻子艾玛·托马斯(电影制片人)一起乘船跨越英吉利海峡抵达敦刻尔克,他们行驶了与“敦刻尔克大撤退”同样的路线。不期遭逢历史场域是一种奇特的个人体验,尤其对于时间概念比较敏感的人。如何把它表达出来,诺兰认为十年前的他都还没有这个自信。一天他采访到亲历那场战争的老兵,他们当时丧失自我坐标,只剩下生存愿望,战事的进退输赢完全属于后知后觉,这样可以触摸的历时感受让诺兰非常痴迷。第一次,诺兰的电影剧本缩减到以往的一半,只有76页纸,第一次诺兰电影摒弃叙事对对白对的依赖,以个体的沉浸式感知为目标,致敬古典叙事的悬疑手段,探讨历史空间下的个体时间形态、编织执着者的现实迷局,借助15片孔65mm IMAX胶片,谢泼德音调(Shepard tone)技法以及华纳影业大画幅70mm电影的发行计划,这一次,诺兰找到了新的玩法。

1

未知恐惧的近距离叙事

影片开场6人英军小队在空荡而封闭的小镇里遇袭奔逃,镜头跟进,音效逼人的画外射击声令画内背影一个个倒地,只剩下跑在最前面的汤米(怀特海德饰)翻墙偷生。突然汤米逃到开阔得令他目瞪口呆的敦刻尔克海滩,近距离主观叙事和大图景的紧张关系尤其被IMAX银幕放大,奠定了整部影片惊惧求生的基调。

汤米一人代指了整个辽阔海滩上蚁群一般的40万士兵。影片设置了海陆空三组视角的叙事线,因此不止汤米,船主道森(里朗斯饰)的月光号,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哈迪饰),影片都一致地强调这些主观叙事体的近距离景别与滩、海、空无比辽阔的战场的对比。一方面集中关注人物主体的肢体动作:汤米的逃生,月光号的施救,飞行员的射击,不交代人物背景,一方面敌军(德国人)也不作为具象呈现,子弹、鱼雷、炸弹均是来自空旷空间的未知威胁。这种以画面本身制造紧张感的手法,是诺兰对《贪婪》《迷魂记》《怒海孤舟》《死囚越狱》 等影片的有意致敬。

2

历史空间的个体化时间

海陆空三组叙事线的空间以时间关系呈现。对于敦刻尔克这个历史空间,三条叙事线的时长不同,但对于三条线上的人物,这是他们的全部的敦刻尔克时间。汤米以及海滩上等待撤离的士兵们的这一周,道森先生以及其他救援的私人船只的这一天,飞行员法瑞尔的这一个小时,在求生与救死的意义上是等同的。诺兰认为,每部电影都有着很精密的操纵时间的仪器。

诺兰根据谢泼德音调的原理写成剧本,他和汉斯·齐默(Hans Zimmer)设计的声效空间给予了影片连续的时态。以钟表的滴答声代表了所谓的永无止境的音阶,摒除旋律,混合背景的枪弹噪声,利用音调的螺旋前进效应,一直上升、上升、再上升,却始终在三条时间线范围内交叉剪辑,在一个连续的整体内,产生持续且不断推进的紧张感。海滩线上,汤米意欲逃离的三艘船一次比一次带来更近距离的死亡威胁;海面线上,月光号一次又一次营救落水遇难的士兵,且一次比一次凶险;空中线上,法瑞尔每一次击中敌机都将自己推向更加孤绝和危险的状态。

3

沉浸式体验的诺兰迷局

三条时间线的几次偶遇与最终汇合,产生一种个人命途的陌生化效果,将战争中的人推向脆弱、混乱以及不确定性。以往诺兰电影中的主人公尽管身陷身份焦虑,在执迷于一件戏剧性行为时,产生的情节点丰富而多变。但这部影片的非线性叙事既无意丰富故事性,也意不在追求主题深刻。《敦刻尔克》中的诺兰迷局看上去要简单许多,就是亲历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只是完成了各自的身份中唯一的动作,逃、救、击,做了该作的。英国船主一直坚定地开向战火纷飞的海岸救人,飞行员义无反顾地歼灭敌机,直到油箱耗尽,迫降海滩,在燃起的火焰中冷静被俘。不同的是,士兵汤米等几个逃亡或者说被拯救者,在人设上都孤立于正规编制以外,且有着污点。盗穿英兵服装、冒充英兵的法国士兵,冒充医务兵逃生的汤米,为求生抛弃同伴的亚历克斯(斯泰尔斯饰),因怯懦退缩而误杀他人的海军(基里安·墨菲饰)。他们最终的生死结局没有被编制在一个关于历史真相或者善恶伦理的坐标系统中,仅作为沉浸式体验交给观众,但是却在影片的结尾处,因援引丘吉尔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著名讲话,他们的个体叙事被历史言说轻易覆盖,并且所有的人物最终屈从于被言说的历史。

近期美国的几部战争片都在追求沉浸式体验能带给观众的真实感受。将个体生命与宏大的历史事件或被言说的当下现实对峙,并试图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认知关系。而这部电影中,诺兰对历史和战争的看法,既不体现好莱坞战争片普遍偏右的美国主旋律(《钢锯岭》),也不符合精英阶层对人性深度的挖掘(《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诺兰的电影母题里,主人公因抗拒成为制度化的成人社会中的一员,一边对家人深怀内疚,一边以复仇的方式设计一个自我的假想敌,以掩盖不安。实际上主人公模糊善恶的游戏精神才是他们的原罪。即便是这部颠覆以往的实验性影片,在语言和题材上有了极大的突破,却难以改变这种代表美国当下文化倾向的精神内核。一个非理性力量此消彼张的似实(truthiness)社会里,体验大于叙事,对越来越机动灵活、越来越个人化和主观化的历史真相不再真的有兴趣。

影片信息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 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 菲恩·怀特海德 / 汤姆·格林-卡尼 / 杰克·劳登 / 哈里·斯泰尔斯 / 阿纽林·巴纳德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官方网站:www.dunkirk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 / 法国 / 美国 / 荷兰

语言:英语 / 法语 / 德语

上映日期:2017-09-01(中国大陆)/ 2017-07-13(伦敦首映)/ 2017-07-21(美国)

片长:107分钟

又名:敦刻尔克大撤退 / 敦克尔克大行动(台) / 邓寇克大行动(港)

剧情简介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

英国士兵汤米(菲昂·怀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饰)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一行人,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

影片的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豆瓣

-END-

墅装修办公室装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