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京津冀五体书法三十家提名展(冯宝麟·篆书)

 诗词歌赋对联 2017-09-06

中国书画艺术共享与传播平台


传承经典丨展现当代丨关注市场


冯宝麟,1964年生,河北黄骅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荣膺首批“燕赵文化英才”称号。


书法篆刻作品获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全国第六届篆刻展三等奖;入展全国第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首届、二届、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二、四、五、六届篆刻艺术展。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学术论文获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征文一类论文、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河北省第十一届“文艺振兴奖”。

空灵曼妙  雅正脱俗

——浅谈冯宝麟的书法篆刻艺术

李浩


“字如其人”,温文尔雅、温厚内敛的冯宝麟为自己的书法和篆刻艺术注入的也是那种纯净、典雅而又具有华贵感的雅气和逸气,不激不厉,有君子之风,有入世的温情也有出世的超脱,耐人品味。他不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求以张扬和怪变让自己彰显,而是逆当下“时代书风”的普遍倾向,苛守古意中的精髓,反而成为了一种有坚守和标识意义的存在。我相信,时间会让冯宝麟的艺术价值得到更多的认知。在《史诗·前言》中,学者哈罗德·布鲁姆曾就文学和文学批评发言:“随着我们的社会(迟缓地)改变偏见和不公,如今所谓的‘相关性’,不出一个世代,便会被弃掷在垃圾桶。文学与批评界的时尚人士总会有衰退过时。”这一评判也应适用于一切艺术领域,任何丧失本心、本意的追与傍都终将随时间的冲洗而化为沙砾,它们不会留下半点遗迹。而那些真正具有品格的艺术却可在沙砾的洗净之后得到呈现。我相信时间,正如我相信冯宝麟的艺术具有其耐久性。


平和中庸、意求雅正曾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调也是书法艺术的主调,历代书家、画家的个性彰显、求新求变也均是先在这一源头上建基,变不离宗,有源有流可追溯……而诸多书家也多是大学者、大诗人,在他们的书写中当然不会止于技、止于线和线的运用,而是“不仅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修养与成熟的胸襟、学问的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藉,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增加字的意味”(朱光潜语)。是的,只有至此,书写才至化境;至此,他的书法艺术自然会化掉躁气和浮华,即使在书写中这位书家满腔忧愤。冯宝麟的书法、篆刻走的正是平和雅正的路线,气韵生动,健劲工稳,娴雅庄美,空灵曼妙,气息醇和,意味隽永。阅读冯宝麟的书法、篆刻如同是在品一杯上好的茶,它会让人回味良久,其香久久不散;它会让人心生欣喜,却止于会心、融于会心,让人更深地沉入在艺术之美中,而无半点儿的“变乱”。我赞赏他的工、稳、健、美,其实更赞赏的是他在书写中的静谧感和节制。他接续的,是中国书法艺术“原始的大美”,更是中国文化精神“原始的大美”,是对文化精髓的内在吸纳与沟通,在当下“躁气横流”的时代他的艺术更为难能可贵。


那种安静,那种静中流动出的美,如非出自心性,做是做不出来的。


作为艺术,我更欣赏这份价值。它贵比黄金。


作为篆刻家,冯宝麟尤擅小篆。他的小篆书写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玉箸篆,另一为铁线篆。它们各美自美,各有不同。铁线篆,冯宝麟强调的是其骨骼之坚之韧,圆起圆收,它更纯粹、简洁,中庸平和,柔美中见雄强,雅正中含轻盈,不纵不僵,有庙堂之气,“如春花舞雨、轻云出岫”,更为突显的是书写的静安与从容。“如锥画沙”,我从冯宝麟的铁线篆书写中似可体验到那种所谓“如锥画沙”的行笔状态,它在圆和润中也包含着凝和滞,它在“克服”凝和滞的线条运行中更艺术地达至了圆和润。而冯宝麟加注了个性“改造”过的玉箸篆,有了对笔墨情趣的强调,有了轻重的变化,而入笔、行笔也加入了现代笔墨的趣味、灵动和“偶变”,它更“本色”,更性灵。它较之传统玉箸篆书写增的是性灵和逸趣,增的是自如自在。冯宝麟的铁线篆更重古格与法度,它深入,内含,温润,娴美;而玉箸篆则更重灵动和个性,它丰富,性情,逸致,自在,在师古的前提下加入了现代性。这样,在小篆的书写中,冯宝麟就拥有了“两套笔墨”,两种有区别的表达方式。作家、书法家朱以撒曾这样评价:“他很细致地在笔画的流动中做出变化,使固定造型的篆书,在固定的线中生出一些活跃的气息。一字之中可见造型重心之正,线之平顺、均匀、平顺,显见了书法家书写的成竹在胸,轻松自然……”


我们由此可见,冯宝麟重古师古,愿意在古典中深入和不断深入,从古意中取个人所需,取精神内核,但绝不泥古,绝不为法度所困。他取技法和精神的精髓,而同时在意“现代性”和自我个性的注进,“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共融相生。


对于冯宝麟的艺术之路,更应着重言说的应是他的篆刻成就。他的圆朱文篆刻取意王福庵、陈巨来等大家,兼收并蓄,广纳博取,“法古思变,创新能典”,形成了独特而具有经典性的个人面目,并对众多年轻印人产生了影响,渐成一派。记得在一次讲座中作家乔梁曾说过一句片面却深刻的话,他说一个作家的影响力并不看你影响了多少人、影响了多少大众,那是不做数的,“真正标识作家成就的,是看你影响了多少作家,影响了多大的作家”——窃以为,这句话,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也同样适用。只有开始对书家印人有影响、对本专业内的优秀同行构成了影响,你才算是“有了成就”。


冯宝麟的篆刻以圆朱文为主,偶有满白文或古玺的出现。其圆朱文印的入印文字,即最具冯氏风格的铁线篆书。对于铁线篆,冯宝麟谈到,“铁线篆是篆书中的极品,它从《泰山刻石》《峄山碑》《琅琊台刻石》基础上演绎而出,因点画皆为线状,且瘦劲如铁而得名,它保留了秦小篆典雅、唯美、纯粹的物质并使之更趋极致化,使这一书体的本质精神和艺术气息得以升华。它的魂魄是高古的,承袭斯冰遗韵;它的形体是唯美的,崇尚简洁纯粹;它的境界是高妙的,耐得品味”,“圆朱文的追求是很单纯的,它的发展轨迹是形式越来越丰富,但用来表现形式之美的方式却是越来越简约、越来越单纯”——在冯宝麟的圆朱文篆刻中,我们当可见它线条上的简约、单纯,而这简约单纯却处处见精心,线条间的疏密、曲直、借让、顾盼都可谓“精细入微”,然而又显得极为自然天工。它以刚健婀娜的线条、清爽娴丽的韵致、倜傥典雅的意趣为胜,石的坚硬和线的柔媚同时呈现,刚柔相济,尽显雍容与雅致。在谈论篆刻大家王福庵、陈巨来治印艺术的长文中,冯宝麟曾这样评价二位“先师”:“王福庵是一位饱学的儒士,温文尔雅,不激不厉,以平和中庸为其风格指向;陈巨来则是一位狂狷的才子,挥洒性情,无拘无束,把本色张扬于孤傲俏丽的印风之中”……可以说,冯宝麟的篆刻风格取法自王福庵、陈巨来等先贤,又能匠心独运,多出了自我性情上的挥洒,故而渐成“冯氏家法”。


拉杂说了许多,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对大家欣赏冯宝麟的艺术有益。有人说艺术的批评者应当是那种“指认被我们忽略和错过的风景的人”,而我自觉,我能说出的,远不及冯宝麟做到的万一,时间,还是留给他的艺术自身吧,我相信它呈现的远比我说出的要多得多。

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