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凝固曲线基础】这个FIB结果:clauss法 0.61,演算法3.25,什么情况?来,让我们一起深...

 开心100mm05xkw 2017-09-06

如题,我们将主要探讨纤维蛋白原的两种检测方法,FIB-C代表纤维蛋白原clauss法,FIB-RP代表纤维蛋白原演算法,通过如下两个病例引入:



PT

FIB-C

FIB-RP

APTT

TT

案例一

12.1

0.61

3.25

34.9

26.9

案例二

14.7

0.61

1.25

42.3

13.0

图1:两个纤维蛋白原差异较大的案例对比

问题1:案例一纤维蛋白原两个方法为什么差异如此大?

问题2:案例二纤维蛋白原两个方法的差异与案例一的原因一样吗?

问题3:如何通过曲线,初步判断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凝固曲线基础:FIB-C怎么来?

众所周知,clauss法,又叫凝血酶法,是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检测凝固时间,通过定标曲线,用时间换算成FIB的浓度。因此,首先要获得FIB-C的定标曲线,这过程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来说:

定标品的FIB浓度是已知的,通过5个稀释度(这5个稀释度对应的FIB浓度当然也是已知的了),获得5个时间,以横轴为时间,纵轴为FIB浓度,就可以作一条定标曲线。当在检测待测样本时,测得样本凝固时间,再把时间代入这条曲线算得浓度。

复杂来说:

一、FIB-C、FIB-CH和FIB-CL的关系。实际上,FIB-C是通过FIB-CH和FIB-CL两条定标曲线综合而来的。这也是为什么FIB-C的定标曲线看不到斜率、截距和R值。FIB-CH做了150%,100%,60%,3个稀释度,而FIB-CL做了60%,40%,30%,3个稀释度,从而分别得到两条曲线,再合成一条,具体合成过程,小编也不甚明了。把这两个曲线分开,就可以看到相应的斜率、截距和R值了。如下图2、图3所示。

图2:FIB-C定标曲线

图3:FIB-CH和FIB-CL定标曲线

二、FIB-C通过获得时间,再用曲线换算浓度,那么这个时间怎么获得?这里用的是阈值法。公式:阈值 = 正常基线值 + [(正常曲线最大吸光度值–正常基线值)×37%]。这个阈值就是算出吸光度,这个吸光度会对应一个时间,如图4所示,阈值是998mg/dl,对应的时间是9.1s,再代入定标曲线换算出FIB浓度。

图4:通过阈值法获得凝固时间

相信到这里,已经基本讲清楚,FIB-C定标曲线的来由,以及一个样本如何获得凝固时间,如果通过时间获得浓度了。

凝固曲线基础:FIB-RP怎么来?

FIB演算法的推导过程,小编曾在《谈谈纤维蛋白原演算法(FIB-RP)的推导过程 —基于ACL TOP反应曲线原理》点击红色字体可以链接查看)一文中有过详尽的阐述。

FIB-RP用的是演算法,是指通过PT反应结束后,生成了蛋白凝块,从而有了吸光度的变化差值,如果纤维蛋白原越多,生成的凝块越大,那么吸光度差值就越高。因此,反过来,我们就可以通过仪器观察吸光度的差值有多少,反推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了。当然,也是要首先获得FIB-RP定标曲线。

简单来说:

定标品的FIB浓度已知,作了100%、50%、25%,3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检测PT,反应结束后的吸光度减反应前的吸光度,就得到差值,以差值为纵轴,对应的浓度为横轴,就可以作出曲线。检测样本时,通过吸光度差值代入曲线换算FIB-RP浓度。如图5所示。

图5:FIB-RP的定标曲线

复杂来说:

吸光度差值的获得,不是简单地通过平台期减基线期,而是有特定的算法。“红色的曲线是对蓝色的原始反应曲线进行一阶求导获得的,它有一个波峰,波峰与横轴的交点表示此时反应凝固的速度最大。绿色的曲线是对红色曲线进行二阶求导获得的,它有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波峰与横轴的交点表示此时反应凝固的加速度最大。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个关键数值的获得方法:反应的吸光度变化值差值,即图1中的80.6 DmAbs。这个差值是用二阶求导曲线的波峰和波谷对应的两条垂直线与原始曲线交叉得到的那一段吸光度差值。”文见《谈谈纤维蛋白原演算法(FIB-RP)的推导过程 —基于ACL TOP反应曲线原理(点击红色字体可以链接查看)。

说得有点多了,该说说案例了


PT

FIB-C

FIB-RP

APTT

TT

案例一

12.1

0.61

3.25

34.9

26.9

案例二

14.7

0.61

1.25

42.3

13.0

问题1:案例一纤维蛋白原两个方法为什么差异如此大?


图6:案例1的FIB演算法,注意看纵轴的刻度值

图7:案例1的FIB-clauss法,注意看纵轴的刻度值

无论是clauss法还是演算法,都是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的反应,所不同的是,演算法的凝血酶是来自于体内的凝血酶原的转化,而clauss法的凝血酶是外来的试剂,往往是牛的凝血酶。无独有偶,TT的凝血酶也是牛的凝血酶试剂,外来的。

仔细看案例一,我们很惊奇地看到,PT,APTT,FIB-RP的凝血酶都是体内转化的,因此他们的结果神奇地一致正常;而FIB-C和TT的凝血酶都是试剂,因而他们貌似巧合地一致异常。

由此我们猜想,由于异常纤维蛋白原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其功能有所改变,表现在对不同来源的凝血酶有不同的反应。而且,我们惊奇地发现,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现正常,无出血倾向,这个貌似巧合地跟体内转化的凝血酶的结果(PT,APTT,FIB-RP)正常一致。

所以,也许是凝血酶的生物源性不同,因而FIB-C和TT的反应时间延长。

问题2:案例二纤维蛋白原两个方法的差异与案例一的原因一样吗?

问题3:如何通过曲线,初步判断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当然不一样,案例一是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案例二是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通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FIB-C和FIB-RP都相近,都是低值,然而这里的FIB演算法明显比clauss法要高,这是为什么?


图8:案例2的FIB演算法,注意看纵轴的刻度值,与案例1比较

图9:案例2的FIB-clauss法,注意看纵轴的刻度值,与案例1比较

我们常说演算法结果容易偏高,那到底为什么偏高?今天我们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个病例2,能很好地阐述FIB演算法的误差来源。

前面说,FIB演算法的由吸光度差值来反推FIB含量,因此可以引起吸光度差值增高的原因,比如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以及D二聚体,这些物质在PT反应过程中,会与纤维蛋白混合,使最后形成的蛋白凝块更大,吸光度更高。然而在clauss法,反应的时间取决与纤维蛋白原,而不是最终的吸光度值,因而clauss法更准确体现FIB。

这里有没有疑问?

可以有!那就是,FDP也是可以干扰凝血酶的,它通过干扰纤维蛋白单体(FM)转化为交联纤维蛋白,从而干扰凝血酶的作用,通常表现在使TT结果异常。这是因为,TT是标准凝血酶,FIB-C是过量凝血酶!!

病例2的FDP和D二聚体都非常高,是一个继发性纤溶亢进患者,这个患者的情况非常复杂。暂且按下不表。

问题3:如何通过曲线,初步判断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如果单独看FIB-C,案例1和案例2很神奇都是0.61g/L,但是看纵轴,吸光度值差异很大,前者有100多,而后者只有50多,说明前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并不低,而只是因为结构变异,反应延迟,但FIB最终还是全部转化了。

因此,同样的结果,但是在曲线上可以发现不同的信息,对应了不同的临床情况。沃芬凝固曲线记录了凝固反应的整个过程,应用价值颇高。

下期我们将根据实际工作遇到的情况,结合曲线,细数常见的异常结果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