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在一个无处不在的观众评价预期之中,这是很多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的,就像水中的鱼难以发现水,生活在空气中的人很难意识到空气的存在一样,观众评价预期就是这样一种如空气一般时刻笼罩着每一个人的心理存在。 内在的父母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我们身边就有了两个时时刻刻都在监督和评价着我们的的观众,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在父母的观察和评价监督之列,并且父母会给小孩子的言行给予对应的奖励或惩罚,长此以往,每一个小孩子的内心深处就会被培养出一个观众的角色,心理学上称之为“内在的父母”。这是因为,从小到大,父母作为评价者角色内化后,每一个内心深层都有了一个“内在的父母”,一个无时不刻都在审视着你的观众。 除了父母这个层面,文化教化也会加诸于我们内心的各种规矩和观念,文化教育会在每个人心目中安插进更多的观众评价者。 你如果不相信自己内心一直住着一个观众,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走在大街上时,你何不尝试看看,你能不能一屁股安坐于街上。这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小事,对很多人来说,却是难如登天。他们会有很多的借口来掩饰说“我又不是神经病,为什么要坐在大街上?”,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是不是“神经病”,而在于你害怕别人评价你是“神经病”,你害怕的是那个评价,而不在于事实上你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就像很多人偷看美女时被发现后会不自觉的掩饰一番,这已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潜意识深处的观众在起作用了,因为你有一个纠缠着自己的评价预期。 人群中的眼光 对视与恐惧 在人的社会里,每一个眼神都充满力量,都会对人产生牵引和鞭策,因为眼神和心灵最近,眼神最能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一切的评价。眼神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每两个人的眼神接触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三秒,你在大街上,在人群中,可以做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你可以把自己的眼神投向任何一个陌生人,看他们的反应,心里暗数三秒,一般而言,不会等你数到三,对方就会马上把视线移开。可能有极小的概率会遇见对方一直目不转睛的和你对视,不愿移开,那就是对方看上你了,或者对方是一个很强势的八号人格,他不愿意屈居别人的目光之下,不过这种情况极少发生。避嫌和掩饰自己是一种如此普遍而有趣的心理本能,避嫌和掩饰的潜台词就是我们害怕被负面评价。 不敢搭讪的男女青年 搭讪 如果说多数人看见美女时不敢直视,只喜欢偷瞄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心理现象的话,那么,男女青年在第一次遇见自己喜欢或者心仪的对象时,不敢搭讪这就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了。女青年看见自己心仪的对象不敢上千搭话这倒也罢了,但是男青年中看见美女不敢上前搭讪的恐怕比例不止80%,多数人都害怕,尽管他们不一定真明白自己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很多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尽管他们可能真的看上了,很喜欢。这其实无非是因为心中住着这样几个观众,一个是当时那个场合中的其他人,一个是要搭讪的那个对象,就这两类可能对搭讪这产生潜在评价的观众,不敢搭讪的人都是害怕这种观众可能的潜在评价,很多绝世良缘也都是毁于这样的观众评价预期之中。评价预期就是在心理设置了一道未知之门,而所有的恐惧都源于未知,源于我们对于信息的不确定性,已经确定的结果和信息反而很踏实,是没有人会恐惧的。 一心难逃观众的隐士 打破预期的freestyle 就算是陶渊明这样隐士,他之所以会赋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恰恰证明他心中也有一批观众,要不然他就不会写诗,像发朋友圈一般表达自己此刻很爽、很悠闲了。这的确是一种很美的状态,如果没有一个观众没有一个倾诉或者对话的对象,纵有千言,更与何人说?很多的所谓隐士,就算隐身荒野,其实也是心在凡尘的。 让你拘束的饭局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饭局或者场合中往往会显得局促不安左顾右盼;根源往往就是你与生俱来的评价预期,就算在意识层面你未曾察觉,可是在潜意识里,你总觉得某某会怎样评价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不管是正向的嘉奖期待,还是负向的差评恐惧,都是造成你局促不安和紧张的根源。被心中的观众笼罩着,所以你感觉不自在,胸中总有一股闷气压抑着,无法敞开胸怀,自由豁达。 难以驾驭的舞台和观众 之前我曾有一篇文章曾详述过,为什么很多人一旦要上台演讲或表演就害怕、紧张、发抖,对于舞台的恐惧正是源于多数上台的人都会有一种评价预期,预期越强烈就越是紧张,一个你越是看重的场合、在一些你月看重的人面前这种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就越容易蔓延。当你真的破除评价期待的那一刻,就算此时在你面前涌动着十万人,你心中也毫无波澜,说不定还有点想挑逗窗外那条哈士奇(哈哈哈)。而舞台上的一条规律就是:打破预期者方能超越预期。最有趣的莫过于当你打破评价预期之后,你才能看清楚那些你曾经害怕的人们。 也许孔夫子曾告诉过你要君子坦荡荡,但是恐怕他老人家也不知道如何做到坦荡荡吧?如果连认认真真看一个你其实很欣赏的美女都做不到,又谈何坦荡,更别说面对各种复杂曲折的欲望了,这其实是一种文化觉醒。 王守仁 王阳明曾经说过“破山中的贼易,破心中的贼难”,“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人世间之所以有勇气这个词汇,就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坦荡。一个人要真正做到王阳明那种不动心的智慧,坦荡真实,有真性情、自在逍遥的境界,根本上还需要破除心中的观众恐惧,打破那种无处不在的评价预期。而破除之法确实相当简单,何为如是关照?只要你当下察觉,“哦,原来我潜意识你是在期待这个,原来我是在怕这个”只要你的当下意识能够察觉到这一层,基本上就可以打破这种评价预期,你将自然坦荡,安然自如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