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风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南山友 2017-09-07

魏晋风度不过是血染的风采,避风的港湾。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明清时思想家)说这话时,一眼便识破曹操为儿子曹丕、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在知识分子中各杀了一只骇“猴”的“鸡”。魏晋文坛,又何尝不是血染的风采?

鲁迅先生称魏晋风度为药与酒、姿容、神韵,李泽厚(中科院哲学研究员)则补充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 无论是正始名士,还是竹林七贤等都是以文才见长,各有其风采的诗文妙章行世:如何晏著有《道德论》及文赋多篇,王弼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阮籍著有《达生论》、《大人先生传》,嵇康著有《游仙诗》、《养生论》、《管蔡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向秀作《庄子注》、《思旧赋》,刘伶作《酒德颂》等。

魏晋风度不过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避风的港湾里,在文采词章后,还应加上玄谈、书法与雅集,才能够上真正的魏晋风度。所谓服药乃为求长生是对人生生命的珍视自觉;饮酒以放浪形骸,任情恣性;谈玄逸世优游林下;则为文则以写志;挥毫作书则以直观表象直表人格性灵风神;饮酒、玄谈、为文、作书则必雅集。此乃魏晋风度是也。


所谓“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名士们表现出来的风度。它是特定时期中的独特文化现象,说它独特,是因为魏晋时期独有的历史条件造就了魏晋名士,这个条件就是门阀世族的形成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所占有的统治地位,所发挥的主导作用。魏晋风度的形成,本身有一个过程,它的产生在东汉末年就开始酝酿了,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魏晋风度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完善,直到东晋才最后完成。定型。东晋名士表现出来的“烟水之气”,“风流自赏”,是为后人认同了的魏晋风度的主要内容。唐代大诗人杜牧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润州》其一),正表达了这种认同感。以下是魏晋风度几个主要的表现形态:

一是处变不惊,镇静自若。这一风度表明了魏晋名士具有的弘度大量。他们内心坚定,不为外物所干扰,无论得失宠辱,乃至生死之际,都未常扰乱内心的平衡,表现出超人的镇静。《世说新语》将这一风范题为“雅量”。处变不惊,往往可以化险为夷。东晋成帝咸和三年,苏峻作乱,与庾亮战于建阳门外,庾亮大败,率左右十余人乘小船向西逃走。左右发箭射追兵,不料手忙脚乱,误中舵工,舟中一时大乱,以为有人叛变。庾亮不动声色,从容的说:“此手所发箭若使射着贼人,贼人怎么可以抵挡!”一场生死攸关的变乱,在庾亮这镇静自若,从容谈笑中平息下来,不能不归功于庾亮所具有的名士风度。

二是旷达傲世,任率自然。旷达,任率,是魏晋名士的本色。《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徽之)在大雪之夜,眠觉以后,开室饮酒,忽见四周世界皎洁一片,顿起彷徨之意,忆起好友戴逵(安道)。因此,他不惮路遥,雪夜乘船,由山阴到剡,船行一夜,至门前即返回。人问其故,王徽之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戴本非目的,目的在于“尽兴”,兴尽自然回来,这就是名士风度。

三是风神潇洒,不滞于物。魏晋名士凭心而论,恣意而往,以自我为中心,虽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能保持内心的平衡。王衍一次和王导一起参加族人的宴会,饮酒时王衍问一个人说:“我以前托你办的事,怎么一直没办?”不料那个人竟然恼羞成怒,拿起食盒砸在他脸上。王衍一句话没有说,擦洗完毕,拉着王导一起离去。

四是超入玄心,表里澄澈。在魏晋名士看来,周围的一切,山水鸟虫无不与人相通,这相通点就是玄心。他们本着玄心的体会,充满美感地审视这世界,他们内心澄澈,也追求着同样澄澈的事物。所以,他们不独自己珍惜,欣赏这种境界,而且往往因此而思念友人,如王徽之在皎洁的大雪之夜思念戴安道即是。另一名士刘恢则这样说道:“清风朗月,辄思玄度。”玄度是许询,当时被公认为有高情远致。刘恢在淡清风朗月之时自然地想起了许询,说明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这就是清风朗月澄明的世界与许询玄远的心怀相同相通。

五是一往情深,天然风流。魏晋名士对玄心的体会,还表现在他们对事物的一往情深上。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曾说过: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与前人相比,东晋人重情更为深挚,更带有艺术的美感。东晋废帝太和四年,恒温率军北伐,路经金城见到他当年为琅邪内史时亲手所种柳树都已十围粗壮,慨然而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条折枝,泫然流泪。回想当年自己仅仅二十三岁,如今转眼已成六十之翁,当年的一腔豪气,满怀抱负,似要付诸东流,而这非金石之躯也自然不堪岁月的折磨。抚今追昔,不由人不掉泪。这里所表现的是一个英雄悲壮的感叹,这感叹流露出对生命无比留恋的深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千百年来,风流不减!

“魏晋风度”已经成为文化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是其他任何一个时期所不具备的,它既不可再现,也不可模仿。后世有多少文人骚客仰慕其风流而亦自称“六朝人物”,然而充其量仅得其皮毛而已。


(竹林七贤,魏晋装逼风度达到巅峰的代表人物)

个人意见,魏晋风度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实质上是非常变态和自私的行为,光顾着自己享受,国家大事一概不管,最终造成了长达300多年社会大分裂和五胡乱华的惨剧。魏晋风度说白了就是装逼、装疯、装孙子、装大尾巴狼,装十三点,装神经病。在没有深入研读魏晋南北朝那段历史之前,本人也曾经被所谓激情洒脱的“魏晋风度”迷惑过一段时间,并且还心向往之。等将那段乱世历史研读完之后,对所谓的魏晋风度产生了由衷的厌恶。下面,我就说说自己为何这么厌恶那段历史和所谓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产生的社会背景】

魏晋时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之所以特殊,就是出了这么多的举止怪异的名士,除了竹林七贤,还有帅哥潘安,又帅又有才,漂亮到什么程度呢?只要他一上街,大妈大婶、少妇少女,只要是雌性的动物,纷纷就把他围个水泄不通,比现在什么超男超女牛逼多了。

(潘安)

比如卫玠,帅到什么程度呢?只要他一出现,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雄是雌,争着围过来看他,走到哪跟到哪。卫玠身体不好,老是这么被人围着当猴看,就比较郁闷,加上没时间上厕所,也吃不好饭,竟然得病死了,当时的人就说“看死卫玠”。

比如文学家左思,有才,文章天下第一,但是不爱说话,比较木讷,也很丑,看见卫玠那么受欢迎,就想试试自己的号召力有多大,结果一上街,唾沫口水铺天盖地兜头浇来,大妈大婶、少妇少女边吐边骂:“赶紧滚回去,别出来污染环境!”左思这个老实孩子只有灰溜溜地跑回家,在晚上没人的时候才偷偷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些怪异的名人呢?

其一:是风气使然,上梁做榜样,下面就要跟着学。比如,在曹丕没有登基之前,他和当时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桀非常要好,王桀这个人喜欢听驴叫,每天不把小毛驴打得嗷嗷叫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等王桀去世之后,曹丕带领着手下去上坟,等祭奠完毕,曹丕说,王桀喜欢听驴叫,我们就每人学几声驴叫吧,也算祭奠了他,看着众人一脸惊讶面面相觑,曹丕就首先“啊昂啊昂”地叫了起来,领导的示范是很有号召力的,众人也开始扬起脖子,拼命学驴叫,弄得附近正在吃草的小叫驴纷纷跑来,连蹦带窜,以为来了一群驴美女。

其二:魏晋时期求贤若渴。经过汉末天下大乱,中原的名士能人们基本上被杀光了,朝廷要想正常运转,必需广纳天下英才辅佐才行。但是那时候全国总人口不到600万(《资治通鉴》记载的数据),这600万人中出几个有本事的人那真成了香饽饽。所以只要出现一个牛逼人物,朝廷肯定会知道,用尽一切手段也要给你官做,官职比什么处长、局长大了去了,都是中央部级待遇,最差也得省级待遇。即使这样,很多能人也坚决不做官。这是为什么呢?

(嵇康,竹林七贤中唯一被杀的名士)

其三:政治高压令人胆寒。给你官做了,自己到是美滋滋的,但是别忘了,那时不像现在,出个问题基本没事,不用你辞职,你只要脸皮厚,尽可以把责任推给别人。在魏晋时代,政府对官员要求极为苛刻,你只要不称职,马上就有人弹劾你,你只要被人弹劾,离死也就不远了。如果你屁股够干净,也没有什么大错,就贬你为庶人,反之,等待你的都是令人胆寒的刑罚:砍头、弃市、腰斩、车裂、夷三族。任何一种刑罚都会要你的小命,有的还要你全家的性命。

在这种政治高压下,除非你是天才的官油子,身怀官场攀龙术,可以临朝做官,化险为夷,否则,你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当个老百姓最安全。

【魏晋名士的装逼大全】

当时,在这些所谓“魏晋风度”的名士的号召下,很多人只要是读过书的,都纷纷效仿这些名人。不管真有学问还是假有学问,不管是龙种还是跳瘙,纷纷招摇过市。一时间在魏晋时代,怪人百出、放荡不羁,或癫或狂、长啸九天,对坐清谈,唾沫横飞,手拿拂尘,装腔作势,喜欢成仙,口服仙丹。那么对坐清谈是什么意思啊?就是现在的摆龙门阵、侃大山,不是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大事,而是抬杠、较劲,没事吃饱了消消食而已。比如,围绕着今天一个女人为何穿红衣服开始,就会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黎民百姓,来分析这个女人穿红衣服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如果看见一个老头正在过河,就会围绕这个事件上溯到商纣王妲己时代,不争个面红耳赤是不会罢休的。有些人肚子里有点货,就成为清谈的中心,纵横捭阖、傲视天下,直说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飞出的唾沫能装一马桶。

(拿一把拂尘,装逼增加100分)

那么手拿拂尘做什么用啊?当然有用了,那时一种时尚啊!在那个时代,只要是喜欢读书的,都尊崇老庄,老庄那是道家学派的人物,大家看见道士们经常手拿什么啊?拂尘也!于是这帮家伙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也不能出家做道士,只好拿把拂尘充充样子,小手一甩,飘逸若仙,在拂尘挥舞之中,在口若悬河之下,这一辈子的时间就算消耗过去了。

当时的人们喜欢拂尘喜欢到什么程度呢?看个例子就知道了。当时有一个长史叫王濛,得病临死之前抱着拂尘泪流满面:“像我这么好的人怎么就活不过四十岁啊?”撒手归西,临死还抱着拂尘不放手,家人在安葬他的时候,特地买了一把上好的拂尘,一同给他陪葬。

(五色药石,当年魏晋名士吃石头是一种时尚,估计那帮家伙们的牙口肯定不好)

既然大家都是道家俗家弟子,那就不能免俗,道家的主要人物就是炼仙丹,所以说,道家学派是我国最早的化学界的祖师爷。但是话说回来,并不是人人都会炼仙丹啊,没关系,不会炼,你总会吃吧?当时的知识分子不约而同练就了一种高难度的本领:吃石头,俗名“五石散”。这种石头是一种软石,也叫石髓,软软的,跟面条似得。听说这种石髓很难找到,谁找到了真是前世修行了一万年,要是再分给你一点吃,那真是感谢的磕头蹦蹦响,真有鸡犬升天的感受。

结果这帮不要命的家伙,三天两头就就把这种石头当副食享用,实在找不到石髓,就用其他的软石代替,老百姓在灾荒年代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才硬着头皮吃一点观音土,这帮人没事却吃石头,并且吃个不亦乐乎。

石头毕竟是石头,不能消化,结果时间一久,这帮希望成仙的人大都成了短命鬼,吃的少的,能活到60岁,吃的多的,四十多岁就咯屁了。但是很多人还是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加入到吃石头的浩荡大军之中,无怨无悔。

(想学老虎长啸,可大多数魏晋名士都是软蛋加脓包)

那么长啸是干什么用的?好像咱们现在的戏剧演员吊嗓子,但是和吊嗓子还不一样,听说,那种啸声不是一般人能学的来的,要有很高深的内功和修行,至少必需多读几本书,你的啸声达到一定境界,就会和音乐五律相吻合,那就超级牛逼了。在魏晋时代,啸声啸得最好的要算阮籍,还有一个更牛逼的叫孙登,是个隐士。

其他的知识分子没事的时候,也会啸两声,如果你生活在魏晋时代,不会啸的话,肯定会被别人瞧不起的。所以不管是公鸭嗓、还是破箩嗓、还是主持人的靓嗓,只要能发出声音来,都要喊两声。

如果你走在魏晋时代的大街上,看见一个人边走边喊,不要以为那个人受了什么刺激,那是他没办法啊,不啸不行啊,会被人小瞧啊,那是一种时尚啊,你不啸行吗?

嗯,上面说的就是魏晋风度,大家觉得搞笑不搞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