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风度以及鲁迅的一篇著名演讲[散文]

 黄盟工作室 2019-05-19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是一篇鲁迅演讲的记录 .特殊的历史时期 ,鲁迅在演讲中不时表现出对现实的介入 ,且包含讽世之意。[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体现出鲁迅的文学史研究观念 ,鲁迅透视现实并独出新见 ,这是鲁迅后期一个重要的言说策略。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其人格行为又极为自信。魏晋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这个时代,创造了书法标杆[兰亭序],出现了伟大的书圣王羲之.[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 [竹林七贤]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人的赞赏。魏晋风度作为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一种审美理想。晋朝屡以吏部尚书请官王羲之,但遭屡拒绝。王羲之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造就了传奇的[兰亭序]

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外,魏晋名士就是清谈误国。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的话,揭示出曹操[杀鸡吓猴]之策略,揭示出司马昭之[杀鸡吓猴]谋略。此后,魏晋文坛,再也没有了文人的鼓噪之音.魏晋风度,亦成就一抹[血染的风采]。

争势篡位,司马氏父子杀"鸡"更为爽利,司马懿杀何晏,司马师杀夏侯玄,使正始之音割断两根弦。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纷纷避祸,出现种种独特的风度。

魏晋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政治是不仁慈的,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议政.于是,正始名士转而清谈,学习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竹林七贤接班清谈一齐喝酒,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窃想,药使人死,酒使人活.因为药越吃越笔挺,酒越喝越摇晃,正的都得杀,歪的才留下。嵇康的白纸黑字是《与山巨源绝交书》,精通文史哲、会耕地施肥、开处方、打铁的嵇康,弹完了人世间最后一曲《广陵散》。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那场著名的演讲。晋人在我们印象里轻裘缓带,不鞋而屐。魏晋长期的战乱,离愁,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于是,各种张扬的个性的,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接受。生命在这里开的绚烂之极,光耀千古。

魏晋之际,清谈之风大盛,佛经之译出较多,于是佛教乃脱离方士而独立,进而高谈清净无为之玄致。佛教到东晋时,其势大盛,西域大师接踵而来,中国寺僧,渐具规模。佛教教义,只有在中国化佛教中才真正走向了圆融之境,达到了佛教对宇宙人生认识的最高水平。

诗曰:[魏晋风度]

魏曹专权尚刑名

晋时司马杀高陵

风采依旧黄粱梦

度酒用药名士风

[全文完]

黄盟.2019-05-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