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钢百︱要具有丰富的颜色,不要徒然为取得颜色而颜色

 随心而所欲 2017-09-07


2016-08-12 



冯钢百(1883-1984年),字百练,号均石,广东新会人。自幼爱好绘画,1902年就开始以画肖像为业,曾分别于墨西哥和美国研习油画。1921年回广州,与胡根天等创办赤社美术研究会,同年参与筹办中国南方第一个公立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主持校务。20年代末开始,往返于上海、香港、广州、庐山、南京等地作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广东分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

 


画论︱“像画人一样地画物”

纵观20世纪的中国油画艺术,人们会惊奇地发现那些以古典油画着称的中国美术家,如李铁夫、徐悲鸿、冯钢百、余本、常书鸿、靳尚谊、陈丹青等人,皆以擅长古典油画肖像、人物著名。但是兼长古典油画静物画创作的美术家,却屈指可数,其中仅以冯钢百的古典油画静物驰名,如著名画家胡根天指出:“冯钢百以油画肖像、人物及静物著名。”

其实,冯钢百擅长古典油画静物,恰好与他具有精湛娴熟的古典油画肖像和人物画功力、深邃的艺术见解以及创造力有关。换言之,肖像和人物画艺术上的成就促成了他在油画静物艺术表现上笔随心运、游刃有余。从他平时所发的一些感慨中可略见一斑:“肖像是美术的最高峰,写肖像比写风景、静物要难得多。”可想而知,如果冯钢百没有长期丰富的古典油画艺术创作实践,是不可能发表如此深刻的艺术见解的。他主张“画面上要具有丰富的颜色,但我们不要徒然为取得颜色而颜色,要从复杂的颜色表现物的质素。”冯钢百认为作画既不要单纯拘泥于形,也不要徒然为画色彩而画色彩,而是要用色彩表现自然万物的“质素”———任何自然物的内在生命,即对象超然升腾的灵性之美。

 


 

真知灼见往往是一个艺术家成功的关键。从现今所见冯钢百的《鱼》、《竹篓鲶鱼》、《篮子、蔬菜与鳙鱼》、《荔枝》等油画静物作品来看,他主要是采用西方古典油画深底色、黑托白的形式,几乎所有的画面都处在顶光、侧光、半侧光之中,达到色光复杂而巧妙的配置,色彩丰富和谐变幻深奥的艺术效果,形成一种层次丰富、体积浑厚而明暗莫测的抽象美感,从而有声有色地表现他所钟爱的花果、蔬鱼的生命境界与鲜活的“质素”。例如《篮子、蔬菜与鳙鱼》,运用大笔触挥扫釉染和象牙黑、深红、熟褐、钴兰等色的交织,绘出背景空间层次隐隐约约的深度变幻;接着又用大笔触摆色,拈出近景台面的肌理与光感;由于背景和台面均是用大笔触快速画出,画家很快敏锐地捕捉到鳙鱼在桌面挣扎时鲜活的瞬间神韵:鱼鳍伸展挺起,鱼尾弯曲翘起,鱼身朝上微抬和鱼嘴翘起、瞠目向上,鳙鱼蹦弹挣扎之态神气活现,加之鱼鳃上的殷红血色,鱼鳞青色中辉映着环境暖色,好像鳙鱼刚从水中捞出,让人感到鱼的鲜活。可见,冯钢百以古典油画形式成功地保持静物鲜活“质素”的同时,也缚住了静物灵魂。

康定斯基曾经十分推崇塞尚的静物画,说:“塞尚像画人一样地画物,因为他具有揭示万物内在生命的天赋才能……他使静物上升到具有生命的境界。”如果借用这两句话来评价冯钢百的古典油画静物,我觉得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胡光华)

 

绽放美好生命的光彩


 

从内容上看,这幅《自画像》似乎有点狼藉草率,不像冯钢百以往的画作一般注重构图的结实感,也不再依托某门某派,而是走到了表现主义的手法上去,绽放美好生命的光彩。尤其是老人头脑背后的光线感觉非常神奇,不像是自然光投射形成的光影,倒像是生命最后阶段散发出来的强烈灵光,给人精神长存的深刻印象。

他早期的画作特点除了开创风气之外,相对来说还有点晦涩和粗线条,到了晚年,生理机能下降之后,反而能够将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进行绚烂自由的释放。他晚年的其他画作也是如此,最有功力地发挥了欧洲古典的绘画技法,并且将这从外部引进的技术化成了一种非常自我性的语言表达,挥洒自如。

 

知识分子普遍的爱国情怀

 

到了晚年的时候,冯钢百除了画风更加老练之外,笔下的内容也开始出现一定的变化。受到特殊时代背景的影响,他被迫要去迎合一些政治性很浓的主题,将西方欧式的油画和中国特色的叙事内容进行结合,形成一种独具风格的自我形象表达。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如广东美术馆目前馆藏的《三元里抗英》,以及1969年成画的《手持毛选的女青年》都是如此。

《三元里抗英》是他比较重要的作品,类似这种主题型的创作在他的画作中并不多见,其中运用了一些古典油画的技巧,明显汲取了西方古典画风的东西,云彩和微风都注重色彩和光泽空间的塑造,如果是传统东方画法很难表现出来。因为东方艺术注重空间的塑造,侧重于二元空间;西方艺术则重视三度空间,偏向于三度空间。(江郁之)

《三元里抗英》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840年前后,离画作创作时已经隔了整整120年。画家可能是根据自己想象中的场景作画,并没有选取当时流行的群体画面,而是描述了一个农妇一手叉腰,一手扛着铁锹抗击侵略者的个体形象。

至于画面语言方面,画家显然揣摩了大众接受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朴素的面部和着装,挺拔的姿态,表现了西方技法和时代姿态的融合,一种雕塑似的油画语言,看到一个广东农户斗争形象的神圣化。画面透出一种力量感,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爱国情怀。(蔡涛)

 

立体影像的展现


 

《中年女肖像》是冯钢百一系列人物类油画中非常出色的一幅。冯钢百在世的时候向我们讲过《中年女肖像》不同一般的地方,它表面看起来一片黑暗,但是如果在合适的光线下,能够看清楚画中人的围巾、眼睛、脸的轮廓甚至耳朵,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影像。(冯学平)

 

看到伦勃朗的影子

 

冯钢百的人物画风比较“沉”、“厚”,由于是广州乃至中国最早一批出洋学习油画的画家之一,从他的画作中能够找到欧洲大师级画家伦勃朗的影子,后者擅长以黑暗来描绘光明,冯钢百也吸收了他的风格,在一些人物画中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来塑造形体,增加画面层次。(陈滢)

 

 

后人追访︱冯学平(冯钢百的儿子)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的父亲一生清贫,他生前居住和作画的环境是否也像您现在的住所那样?

冯学平(以下简称“冯”):我父亲以前租住的东华新街8号只有一个客厅和公共厨房,其中客厅在60年代被他改造成了一个10多平方米的画室,他晚年的不少画作便诞生于此。

 

记:你们一直住在这个临时搭建的木板房里面么?

冯:没有。到了1974年,一家水电公司要征用我们住的地方盖房子,答应给父亲补偿一套。当我们满心以为可以过上好生活的时候,他却对新房提出了两个要求:首先必须是低楼层,因为当时他已经90多岁,没办法多爬楼梯;第二个是房子一定要向北,因为画油画需要柔和稳定的光线,而北向的阳光是符合要求的。所以我们最后分到的房子位于一楼,门口向西,窗口向北,是整栋大厦中最热最不通风的一间。

 


画︱只画油画和实在事物

记:从您小时候观察的情况来看,在油画创作方面,冯钢百先生是不是有着异于常人的习惯或者举动?

冯:他画画有一个原则,就是只画油画,此外,他还只画实在的事物,所找的绘画模特都是活生生的人物或者静物,从来不临摹。记得他在1961年前后画《鱼》的时候,先是在外面找来几条活鳙鱼,搭着芥菜、铁锅摆放在一起,画了几分钟之后,便将鱼放回水里,然后再捞上来继续作画。由于在创作中从头到尾都要保证鱼的鲜活,所以花的时间比一般人多了很多。

至于画画的周期则完全是兴之所致,有时候兴趣来了,每天都在画画,有时候没有兴趣,几个月都不会动笔。他投入创作时喜欢不时地眯眼睛瞄看,有时候右眼会累到肿起来。实在不舒服的时候,他会用特质的小杯子盛上淡盐水来冲洗眼睛,减轻肿胀。

 

记:对比其他同一时代的美术大师,冯钢百先生最后流传下来的画作似乎不多。

冯:的确是这样,除了刚才说的环境较差之外,他对画画的材料要求偏高也限制了他的画作产量。他总是想方设法用世界上最好的油画布来创作,尤其是顶级的英国牛顿牌画布,在解放前要80多元港币一码,要知道当时10元钱就能请到一个保姆了。父亲曾经说过,画家自身能不能成功的标准是能否完成一幅成功的作品,如果画得再好,但过几年又褪色了,岂不浪费?

除此之外,画作不多我想也和他对作品要求严格有关。他答应帮我母亲画的肖像画,花了四五十年也没(画)出来,他画我祖母也画了很长时间。我们后代猜测可能是画了多次后觉得不满意,就用颜料把布涂上了颜色,重新画了其他的东西。

 

记:现在市场上没有他的画作拍卖,是否也是这个原因?

冯:作品不多是一个因素,另一方面,他在世的时候就从来不卖画,他把画画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认为一生能画出几张自己满意的作品,能给后人去批评就心满意足了。

 


营生︱从不卖画

记:冯钢百曾因创办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而备受业界尊重,在日常生活中,他有没有教子女画画,或者熏陶子女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冯:父亲从来不让自己的子女学画画,我们6个兄弟姐妹,没有一个走上艺术道路。因为他认为自己靠画画为生都养不了家,后代更加不应该效仿。

 

记:那当时你们家庭的生活费用来源于哪里呢?

冯:他不是卖画挣钱,而要干别的工作养活自己。以前他在广州市立美术学院做校务主任,胡根天做教务主任,父亲一边从事行政工作,又兼油画课。当时家里每个月开支90多元,他的收入是100多元。后来他在东莞的时候还短暂做过农场主,这也是一份不错的职业。

 


后人看画︱朴实的风格

记:从后代的角度,怎么看待他的绘画特色?

冯:父亲不喜欢鲜艳的色调,往往是运用最简单的几种颜色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事物的特性。当时有很多油画作品都是运用多种较为艳丽的颜色去吸引眼球,但父亲却是运用最朴实的黑白灰进行描绘,这是当时欧洲油画大师所推崇的风格,然而在中国油画早期中,却是不容易被赏识的类型。

 

记:冯钢百最满意自己的哪一幅作品?

冯: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有两幅,一幅是前面提到的《鱼》,另外一幅是《中年女肖像》。他有一段时间对岭南生活非常感兴趣,所以就选择了鱼的主题,他比较喜欢这幅画的光影运用,在深色调中体现出了岭南特色的场景,而《中年女肖像》则是他自己最欣赏的人物画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