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小峰:很多人选择往前冲,但他就是坐在家里头不动声色地获得了一切

 圆角望 2017-09-08


所谓的“谜”,首先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谈他,但其实就算在外国,知道他的人也不多。


我讲一个小事儿,有一年迪伦在纽约演出,从后门进来的时候,保安把他拦住了,迪伦说我是鲍勃·迪伦,保安回他说那我还约翰·列侬呢。鲍勃·迪伦一气之下那场演出就不做了。这说明在国外,知道鲍勃·迪伦的人也不多,他的唱片一共出了50多张,从1961年到现在也就卖了四千多万张,他出过那么多唱片才卖了这些,所以他在国外也是一个很小众的歌手,就是因为60年代那个独特的年代造就了他,他成了很受大家喜欢的那么一个人,最后就把他给神化了。我就先说这么多。


他一直吸引我的是他这种做人的方式和态度,刚才周云蓬老师大概也说了,他其实是一个特别不会妥协的人,他从来没有失去过什么。大家一定要知道的一点是,鲍勃·迪伦是一个犹太人,犹太人的智商和情商非常高,比如我们常说他不太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但其实后来有人统计了一下,他是全美国最有名的明星里头接受采访最多的一位,一年里大概接受一百多次媒体采访。他为什么会给大家一种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的印象?因为他对所有媒体都不客气,比如有人问他《暴雨将至》,暴雨是指什么?他说暴雨就是暴雨,所以他一般不会让人接着话。因此采访他的人第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他从来不会按照别人的思路去回答问题,这点他的性格是非常让我欣赏的。


再加上他唱歌的发声方式我很喜欢。一般太干净的声音大家都可以做得到,但迪伦的声音大家都比较难一下接受。他出道之前研究了一下美国当时流行的那些演唱方式,他选择几种演唱方式比如民歌、布鲁斯、乡村音乐,最后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了用那样的方式去唱。

   

所有那些别人去翻唱鲍勃·迪伦写的歌,都非常好听,但他自己唱的歌——说实话,我虽然很喜欢,但每次听一张唱片时都只能听一半。这就是为什么他总是非要喜欢跟大家反着来,在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这么做,第二个人是没有办法去这样做的,如果有第二个人敢这么不配合,大家可能就把给他忘掉了。所以,一定是他身上有一种独特魅力。



他60年代一出道,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那样的民谣圈氛围里,他是显得很超凡脱俗的。而且当时他所赋予民谣的一些东西,恰恰是那个时代欠缺的,所以大家觉得他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代言人,要怎么着怎么着。他自己也非常清楚,自由不受约束对他来说有多重要,所以他这么多年一直在跟媒体、受众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不愿意去妥协,他越是这样就越吸引人。有些明星经常做各种宣传,其实他会这么做反而往往是没法把自己给卖出去,我觉得鲍勃·迪伦坐在家里就把一切得到了。


他不愿意跟人家解释什么,他没有提供所谓的一个官方的答案。然后大家开始瞎猜,他写的东西很难理解,他也从来不想让人把他看得很清楚。他跑到纽约说自己从南方来的,说话还带着南方口音。然后他在纽约第一次开演唱会的时候,他把他爸爸妈妈从老家接过来,他爸妈不知道的是这个儿子在外头一直是说自己不是从西北来的,更糟糕的是他爸妈身边坐着《纽约新闻报》的记者,老两口把儿子所有的底细全都交代给这个记者了,这个记者第二天全写出来了,所以迪伦没有办法去装了。这也导致鲍勃·迪伦对媒体特别反感,生怕自己还有什么秘密被大家说出来。


所以为什么有国外有“迪伦学”,就是因为他每说一句话每唱一首歌,大家都在揣摩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我觉得一个人能到这一步很不容易,而且他内心还很镇定,他不为外头任何东西所动,这次拿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换任何一个作家,用喜极而泣来形容都不够。但他说我现在没有时间,我在演出。甚至他的一个获奖感言也是以录音的方式递交上去的,他不去现场。所以他对这些东西真的无所谓,他内心得强大到什么程度他才能这样的淡定。


“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内心极度敏感,反而把自己这样包裹起来?”

 

有这种可能。他肯定有这方面要保护自己的意识,但你要知道这种诱惑是非常大的,一个人但凡沾点名利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很多人选择往前冲,但他就是坐在家里头不动声色地获得了一切,这点没有人能做得到。


以上文字整合自8·12北京“来,我们一起迪伦”活动王小峰现场发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