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太行山上的千年古城。因古壶关口山形似壶,且在此置关,故名壶关。商、周时,属黎国。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壶关属上党郡。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开始置县,今属长治市。西汉三老令狐茂、唐朝名相苗晋卿、清代诗人冯文止等皆诞生于此。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北宋文学家苏轼,金代诗人元好问,明代军事家于谦 、地理学家徐霞客,著名作家赵树理等都游历到此,留下千古名篇佳作。
壶关县城西侧的栲栳山,与稍北的神山公园连为一体,历史上的迴望阁早已不见,现在修建雄伟壮观的高望阁耸立在栲栳山巅,在高望阁南侧,是一座占地9000平米,投资2200万元的美术馆。夕阳西下,余晖飞栏,气势冲天,登高远眺,风光无限。
从进入高望阁的前广场门洞中看高望阁
![]() 高近70米,投资4000万元的高望阁 (相当于“2014年壶关县财政的十分之一) ![]() 高望阁的下基台
![]() ![]() 高望阁四周的长廊
![]() ![]() ![]() 从高望阁看壶关县城
![]() ![]() ![]() 壶关县城与群山
![]() 凌空大字—高望阁
![]() 院内建筑
![]() 从高望阁下山,沿神山公园山脚返回,真武庙山下牌坊
![]() 真武庙上山石阶路
![]() 神山公园山脚下雕塑
![]() 在晋东南地区,只要说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就会有人拿壶关人开涮。 一句“壶关疙瘩”,会使说者听者心领神会,气氛顿显轻松。的确,晋东南有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说法:“三个长治瓜皮(滑头)斗不过一个襄垣鬼(鬼机灵);三个襄垣鬼斗不过一个阳城猴(猴精);三个阳城猴斗不过一个壶关疙瘩”——壶关人在晋东南各县的风土中,就好比万荣人在山西人心中的形象。但凡有人开玩笑,总少不了拿壶关人说事。 虽然是笑谈,可都公认壶关人聪明且踏实。 “壶关疙瘩”这一说法始于何时已无从考究,但这一形贬而实褒的称呼,归纳起来其实有三层含义。其一,壶关县的自然地貌是中间高高凸起,四周低,尤以太行大峡谷为海拔最低;其二,壶关人大多还在娘怀里吃奶时,由于当地沿习的孩子睡姿而使其头颅长,形成所谓的“前畚后凸”,成年后更为明显;其三,也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当地人的那种实在踏实、坚韧不拔的劲头。 叫壶关,其实这把“壶”里并没有多少水。原因是当地特有的喀斯特石灰岩地质条件,使得发源和流经的河流存不住水,通通都“肥了外人的田”。(壶关县严重缺水) 但世世代代的壶关人偏偏不信天不信地,更不屈服,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拼死抗争,植树造林,保护天然生态,终于把宝贵的水留在了自己的“壶”里。由此,坊间曾戏谑地赞道:“‘疙瘩’劲儿一上来,天地都在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