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寻道路上有感悟,修心见性悟本源;知“道”识“心”见真性,得乐开悟归家园。

 愚人道缘 2017-09-08




修心之体悟

寻道路上



1:知道、识心,才能真修行。


       修心也称修道,也叫性命双修,修行等。所以说修心,修道就必须明了什么是心,什么为道?修心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如何操作?


      世人由于对修道理论缺乏深入的研究,对“见地”不肯下功夫参研 ,不明修道之玄理。还有的人受神话、武侠小说、及民间流传故事影响太深;在修道中急于求成,追求功能,不肯下苦功;想寻求一种方法,一种灵丹妙药,在短时间内做出超越现实的成就;就东拜一个老师,西求一种功法;妄徒从老师那里得到秘诀、灵丹妙药,一蹴而就,立即跳出三界,成无上道;这是不可能的。就功夫境界来说是“为学日益”,功夫是有时间累积而成的,是有所得;而悟道毕竟是无为法,修道人以有所得之心求无为之果,是了无所得。


     不明理,没见地,这正如青龙山人所说的:“······有些学友,道尚未明,走的却越来越快,盲人骑瞎马,那该有多危险!”许多人在所谓修道中,都在心理上玩弄自己,与修道毫不相干,多少人在其中玩了几十年。所以在修行中,每个人都要认真检讨自己,不要认为自己在做好人好事,修德性,实际上都没有跳出情欲的范围。修道要以诚信去找那个虚灵不昧的无为境界,一旦进入了那个境界,就不要回过头来找诚信。虚灵不昧是最大的诚信。若只是呆在诚信上转圈,也不过只一个信徒而已,而不是仙佛,圣者。


  


2:修道要“允执其中” 。

     

     《论语》记载了此传承过程: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穷困,天禄永终。”天之历(天道虚静无为的自然规侓)是人道之历数(也就是阴符经上所说的:“观天之道,执天执行,尽矣。”)。所以对天道的自然规律,你(舜)要切身恭敬的去体验和遵行,要公允的把握住“中”(“中”就是中道。就是道家说的:无为、混沌、无极、杳冥之状态;也如儒家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中。佛家所说的:不落,不灭论和空见所染的中道,即本觉、如来性、佛心、波若智、大手印、阿赖耶、平常心等)。后来这个体道、悟道的思想演化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宋代理学家称为十六字心传。


       凡是人心用事,都是有时空、有条件、有目的、有极性,都是傾危的、片面的、都是在修心过程中要灭度的东西。所以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看不见,摸不着,思维所不能及, 十分微妙。但又是那样有灵信,有验、有规律,而统御着万有。要体道、悟道唯一的办法就是“允执其中”。儒、佛、道的千经万典也无非是在释“中”。


       但有许多人,分不清什么是惟危之心,什么是惟微,惟精惟一之心。错把人心当道心来修,使心神巧思、妄求、百般作为;不是在养心,而是在劳神。其结果是修了多年,却身体还是病病怪怪,甚至成了神经病,自残其身,自损其命,其不哀哉,悲哉!


     

3:“仁、义、礼、智、信”在修心中的功用。


     《阴符经》上说:“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以后天立论,人之识神有五德“仁、义、礼、智、信”;也有五贼“喜、怒、哀、乐、欲”。五德和五贼分别为一阳一阴,都分别居于认知五脏。人修道要盗取先天之元性、元情、元神、元精、元炁,靠的就是后天之“仁、、义、礼、智、信”。这里所说的元性,是不性之性;元情,是不情之情;元神,是不神之神;元精,是不精之精;元炁,是不炁之炁。就是一切都处于混沌状态,是太极未分之象;道家常称为真一之炁(或称太乙真炁)。实际就是本文讲的本原真心的状态(先天一炁的状态)。


      喜怒哀乐欲是盗取人身心的五贼,仁义礼智信是盗取先天五元的五贼(这和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贵食母是同意。)所以对先天来说后天之五德反成了五贼。(注:道家讲的先天和儒家讲的先天有质的差别,特别宋代理学家以太极的概念取代了无极的概念,使不明历史情况的人们对无极、太极的概念造成混扰。)能修成五德者,正是盗天心之时,久之可成道,可万化生乎身。既已成道,又不可抱着五德不放,而应持于上德,上德不德,无为而是。


      仁义礼智信虽是后天之物,是修道高级阶段要灭度的东西 ,因其根于心,所以是初修的必修之课。虽“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但也无不仁。只是破除我、法二执,以百姓心为己心而已,也就是随缘而说,随缘而行,随缘而度,也就是执“中”而已。所以五德又是修行人入世不可缺少的品性。


   

4:苦海、极乐一念间。

    

      有的人贪得无厌、有的人憎恨嫉妒、有的人暴躁刚愎、有的人不明事理愚痴 、有的人傲慢、有的人怀疑圣道、又如道家说百病种种,无疑都是苦海种子。但如果你眷恋青山绿水不舍,如果你妻贤子孝,家庭美满;如果你事业有成、风流潇洒;如果你苦苦最求一种情、一种爱、一种事业这是属于极乐还是苦海哪?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运动,若离了意识的执着、分别,所显现的只是过程,也就是“法界”、“实相”。一旦人这颗妄心参入其中,便产生了觉知、情感、名相、逻辑、理论 之类的东西。这一切在世人看来是生动活泼的大千世界。在圣者看来,这正是苦海无边。何为苦海?惟危之人心用事便是!何为极乐?清净心用事而是!古佛云:“生灭灭己,寂灭为乐。”什么叫灭己?不是灭掉自己,而是灭掉自己的妄念;何唯寂灭为乐?寂灭,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死寂,而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们生活的空间还是我们生活的空间;乐也不是世俗那种高兴、欢乐;而是一种虚静无为境界,是佛灭槃,是仙的还虚的另一种表述。世俗凡夫和圣人的区别在于一心,凡夫之心在不断的生灭、得失······,把这种业根延续到往世中去。而圣人之心,一念妄意以寂灭,不再有生灭、得失······。就把这种一念不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修行境界称为极乐或叫法喜充满吧!


      众生之苦,就是一念不清净 ,而带来的烦恼,此烦恼无边无涯,浩若沧海,永无尽头。但一念放下,回头是岸。讲的“这个世界,永远是至真、至善、之美”,“没有缺限、没有悲哀”,是“常乐我净”,“永恒存在”,“一切冶生产业,与实相不相违背。”是指修持到一定境界的圣、贤,已经灭掉一念妄心,在他们“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境界中是“常乐我净”,是“至真、至善、至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