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列舰是怎么样补充主炮炮弹的,几百毫米的炮弹是从炮口塞回去的吗?

 漫步之心情 2017-09-08

首先我要向您道歉,战列舰早已退出了历史的一线舞台,连美帝都将全部四艘魔改衣阿华级战列舰于海湾战争后退役封存,当然密苏里号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山痛扁了一次外星人(在电影《超级战舰》里,该电影中也出现了不完整的战列舰主炮装填镜头)。因此关于战列舰的装填机构,我所能搜罗到的图片极其有限,例如扬弹机向上输弹的照片暂时还是空缺的,且战列舰装弹的实照也只找到了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装填照,资源不足,还望题主多多担待。

其实单就战列舰装填机构而论,最关键的便是在尽可能提高火炮射速的同时,保证装填过程中相当的可靠性

让我们切入正题。

恭喜你,答对了,战列舰主炮的炮弹还真的是从前面装的。只不过,那是200多年前的事了……

↑英国“胜利”号风帆战列舰于1778年服役,1812年退役,至今还静静地卧在朴茨茅斯港内作为永久展示的历史文物。诚然,这位老人所代表的风帆战列舰就是现代战列舰的鼻祖

↑而火炮的装填方式与火炮类型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战舰上装备的绝大多数是前装滑膛炮(如上图),火炮装填时从炮口填入火药与弹丸。而在舰炮炮架上多装有斜滑轨或轮子,一方面帮助舰体吸收一部分火炮的后坐力,更重要的是依靠火炮自身的后坐力将原本炮口露在船壳之外的身管向后推入船舱,方便炮手的再装填作业。

↑清廷在19世纪中叶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购的一门12磅舰炮,采用螺旋式炮闩(在图片中已拆除)。时间推进到19世纪初期,当时各大列强的新锐战舰纷纷装上了比前装滑膛炮更先进的后装线膛炮。但奈何于当时铸钢与气密技术不足,以及火炮身管架退装置尚未发明,当时的舰炮只能采用螺旋式炮闩以及炮架斜滑轨,导致舰炮的射速相对较慢。以清定远、镇远两舰的双联305mm主炮为例,实战状态下往往要3-4分钟才能射出一发炮弹

由上图可见,该款舰炮就采用了斜滑轨以及螺旋式炮闩。其中前者便是将身管放置在炮架上的一个斜滑轨上,火炮发射时,后坐力将身管推上“斜坡”,而后身管由于自身重力慢慢下滑复位。复位完成后,炮手方可进行下一轮装填作业,故射速较慢

↑而螺旋式炮闩,说白了就是“拧螺丝”,将表面有螺旋纹的炮闩扭进同样有螺旋纹的炮尾,以保证炮尾气密性。事实上,炮尾的气密性对于火炮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发射时的高温高压燃气一旦由炮尾泄露,所造成的后果绝不仅仅是减小火炮射程及威力,而是会威胁到整个炮组的生命安全。所以人命要紧,当时的火炮也只好忍辱“拧螺丝”了。

↑1989年4月19日上午10时左右,衣阿华号战列舰的B炮塔的2号炮位发生炸膛事故。据调查事故原因是装药在炮闩未完全闭合的状态下被意外击发,与前文提到的燃气泄露异曲同工。结果是炮塔中58名水兵仅11人生还,且还有多人被炸伤。

PS.英国人在1840年代曾使用过一套奇葩的装填机构:将火炮向下倾斜,炮口怼进甲板上事先开好的装填口,由炮口装填。不过该装填方式后世并未沿用。也恕我没能找到图片,不能让各位得以一睹真容。



↑19世纪末,阿姆斯特朗速射炮投入使用。这种火炮相较前辈的最大优点便是其射速的飞跃性增长。由图1,炮尾处有一段比炮管粗许多的结构,这就是革命性的身管复进装置(如图二)。它以液压或者弹簧复进替代了前辈缓慢繁琐的设计,火炮发射时身管相对炮座后座,而炮座是始终固定不动的,这就极大地提高了火炮射速。在定远、镇远的一门旧式主炮发射一轮的3-4分钟里,致远装备的阿姆斯特朗6英寸速射炮足以向目标倾泻20甚至更多发炮弹,加之在颠簸的海上,当时的火炮对运动目标的命中基本靠人品,因此射速成为了衡量当时舰炮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而速射炮在射速上的压倒性优势,决定了其作战效能相较前辈的极大提升。当今的绝大部分身管火炮(除无坐力炮、迫击炮等)也都装有基于该原理的复进装置。


↑20世纪初,随着电气设备的大量应用,大型战列舰炮塔的制造成为可能。此前驱动战列舰炮塔旋转的是专用的柴油机,而现在用一个几百马力的电动机就可解决(电力来自战列舰主引擎);扬弹机也不需要装填手苦逼人力摇啊摇了。一战前,现代战列舰的炮塔布局已基本成型。

其实给现代战列舰装个炮弹,绝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小日本大和级战列舰的炮塔,光是其回旋部(炮塔及随炮塔一起转动的部分,即图中炮塔根部延伸下来的整个圆锥结构)就重达2700吨。而同时期的鬼子的主力驱逐舰吹雪级排水量仅约1900吨。战列舰炮塔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纵深结构,除去供电、伺服、控制、贮存、人员舱室等子系统外,与装填作业直接相关的主要是三大部件:弹药/装药架、扬弹机和火炮

以下介绍战列舰火炮的装填过程,我们以美帝衣阿华级战列舰及其mk16 16英寸(406mm)主炮为例。

扬弹机其实就是一根贯穿整个炮塔回旋部结构,由电动机驱动的竖直链条,上面有若干炮弹、装药的附着位点。装填时,在甲板下的各层舱室中将弹药、装药包放到链条上,链条即可将弹药、装药送至炮塔中火炮的炮尾处。战列舰往往给一门主炮配备两组扬弹机,一组输送炮弹,一组输送装药





↑炮塔弹药库内景(请留意,图2中灰色的箱状结构就是扬弹机的一部分,炮弹就是从这里被输送炮塔中的。可见扬弹机旁边的操作面板上有三个按钮,应分别是“上”、“急停”、“下”)实际上,战列舰的炮弹种类众多。以衣阿华级战列舰为例,待用的高爆穿甲弹,被帽风帽穿甲弹,加重型被帽风帽穿甲弹,高爆弹,训练弹乃至406mm核炮弹等多种弹药统统存放在同一层甲板中,这就让本来看起来简单的待发弹药储藏工作变得复杂: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炮弹实际上是被固定在两个同心圆状的转盘上的,当需要某个弹种的时候,上级系统会指示转盘将所需类型的弹药旋转至扬弹机边,并由人力进行装弹盘-扬弹机的输送工作









↑而在炮塔里的操作,则与陆地上的重炮别无两样。先将炮尾打开,而后扬弹机将炮弹送到炮塔地板下的一个套筒中(如图1),而这个套筒实际上是折叠的输弹通道的一部分。输弹通道展开,电机驱动的“通条”将炮弹推进炮膛(图2)。与此同时扬弹机将所需数量的装药包输送至炮塔,主炮左侧的一个舱门打开(图3黑人小哥所指的那个,图中他正示意控制舱室关闭舱门),装药包在人力辅助下滚落到输弹通道上,与炮弹一样被推进炮膛。然后通道收起,炮尾关闭(图4)。最后人员清空,为主炮提供后座空间。主炮发射后,复进装置将主炮迅速复位,人员归位,主炮抛壳,准备下一轮射击。(图5中主炮炮尾上显眼的两根大圆柱便是前文提到的火炮液压复进装置,由图5中16英寸火炮后座了超过半米距离,也足见该火炮后坐力之大)

而事实上,衣阿华的406mm加重穿甲弹仅弹头就重达1.25吨。而凭借这套供弹机构,衣阿华的每门主炮都能够达到每分钟2发的最大射速。而这一射速与陆地上的美军M110 203mm自行榴弹炮大致相当,可见舰炮装弹之高效。





↑后世无论是一代传奇意大利奥托梅莱拉76mm舰炮,还是毛系的AK130、AK176、我大中华的H/PJ38,乃至美帝安装在科幻战舰DDG1000上的AGS舰炮系统,本质上均采用了以上介绍的装填过程以及炮塔整体结构设计。与之前介绍的战列舰供弹系统相比,这些后世舰炮的装填过程只是趋于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已。

可以说,舰炮不是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但在导弹性能不断提升的今天,它们已经不是军舰反舰防空的首选武器了。战列舰,或许就是那个大舰巨炮、铁血而又浪漫的传奇时代最后的璀璨杰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