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国 感恩是一个人的美德。当我们白髮苍苍、步入垂暮之际,是该把那些施恩于己的贵人真实地记录下来了。在这里,不需要任何粉饰也没有必要枉加评论,只需直白那个时候到底啥模样,才能真正具有史实价值,依此我尝试着写了这篇初中老师印象记。 1964年9月,我跨进了北安前卫中学龙镇分校,所在一年二班由郑广义老师担任班主任。我在小学六年级时,独唱过一首《战士第二个故乡》,深得郑老师喜爱,他曾对我说过:“凭你的好嗓子,即使考分不够,我们也要破格录取!”刚入中学就遇上他当班主任,别提心里有多么高兴。然而,当时中学新进了几位本科生,郑老师只当了几天班主任,就因高中学历被调整到小学去了,这无疑给我以沉重打击。 林甲老师担任了一年二班上学期的班主任。刚入学我们就去巨盛站参加了拣土豆劳动。之前我从未离开过家,在那13天劳动期间,总想请假回家看父母,为此没少跟林老师贫嘴……。然而,林老师从没有和我计较过,反倒一直对我都很好。他本来是学生物的,四年本科毕业后还留校一年(相当于研究生),但由于他爱人李曼珍也是学生物的,教我们的植物和动物课,所以没那么多课程可安排,他只好改教政治课。最令我难忘的是他搞了一次开卷考试:《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一件小事》,判卷时给了我100分,这个评价显然过高,但却影响了我一生,以至成了我终身的职业——政治教员。“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成了我的忘年之交,他到我家串门赶上吃饭时,会随意地盘腿坐在炕桌旁喝酒夹菜,我也时常到他家去聊聊天逗逗孩子。他在总场教育科时正赶上我被推荐上大学,他看到我报的是哈建工学院机电专业,建议我到哈师院学中文更加合适,于是我改填了志愿却没料到被政治系录取。这也许就是民间所说的那个“命中注定”吧。 李海胜老师担任了一年二班下学期和二年二班上学期的班主任。他是地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从河南支边到了龙镇分校,教我们语文。因地理课时比较少,已由历史专业本科生熊尚濂老师兼任了。李老师的语文课很精彩,他写的字刚劲有力、板书工整、纲举目张,很方便同学们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字词释义、篇章结构。令人难忘的是他朗读古文时,那抑扬顿挫的河南口音,那神态自如的摇头晃脑,至今仍像电影一样,会不断地在我脑海中重现。其中,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的那篇《爱莲说》,堪称李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经典。刚下课,李杰同学即模仿李老师朗读,河南腔调,惟妙惟肖,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李老师植根于中原文化,底蕴深厚,以他的国文基础教初中语文游刃有余。但也埋没了他所学的地理专业。有一次,熊老师外出由他给我们班代课,他没带地理课本也没带挂图,在讲台上很快画出了中国地形地貌图,手执教鞭点到之处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对于那堂课,足足让我回味了半个多世纪,当时若让他承担地理课教学该多好啊,可惜所学非所用了。继李海胜老师之后,高文增老师担任了二年二班班主任,他是数学专业本科生却改教了政治课,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 张玉蓉老师担任了一年二班上下两个学期的数学老师,并任一年一班班主任。张老师是数学本科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她梳着一根长长的大辫子,给我们讲课时辫子甩来甩去,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她不放过每个疑点,有时下课铃声响了,还在黑板上为同学们解题,直到弄明白为止。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虽为一班班主任,但对二班同学的日常生活,同样关怀备至。我们班张秀英同学曾回忆过自己生病时,张老师送病号饭时的动人情景……。提起数学课,也让我想起了王宝兴老师。有一次,张老师休病假由王老师代课,他只讲了25分钟正课,另20分钟全是练习,师生互动、当堂消化。课后我曾想,如果张老师的数学课能这样,那就更圆满了。然而,张老师病好以后被调到花园分校去了,这到增添了我对她的无限怀念。一年级的数学课也开始由数学本科毕业生马龙章老师接任了。 张玉琴老师担任了二年二班上下两个学期的数学老师。她作为数学专业本科生,给中学生上数学课可谓驾轻就熟。她圆圆脸盘、梳着短髮,给人以干练利落之良好形象。她讲课音调不高,但字字句句打动心弦;她板书解题循循善诱,但语言精炼绝不啰嗦;她批改作业勾叉轻盈,但对于关键环节往往会留下重笔。 乔玉春老师担任了二年二班上下两个学期的语文老师。他给我们上语文课时,是哈师院中文系本科函授生。他文学水平高、学科基础牢,课堂教学经验丰富,属于权威性教师之列。他注重作文写作,每次布置作文题目时,都会有详尽提示;他对每个同学的习作,都会认真批改,圈圈点点、批语谨慎,让你心悦诚服;他每次上作文讲评课,都会精心设计,把宣读范文与字词句章融为一体。他当语文老师那一年,我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他还有个写日记的好习惯,洋洋洒洒,诗意盎然。由此,“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横祸降身。这给我以极大刺激,从此便放弃了写日记、创作诗歌等好习惯。 蒋衍民老师毕业于齐师院中文系,因他担任的是三年级语文老师,我从未听过他讲的课,但却十分敬重他。因为在龙镇农场革委会政工组共过事,他分管宣传教育我在油印小报通讯组,算是我的老领导。他在北安农场分局录取学员时,当我的档案遇到了政审难题,他专程回到龙镇农场给补办了相关材料,使我能够及时地被录取。 孙建华老师担任了我整个中学期间的俄语老师。她念课文讲变格,单词发音准确、课文流畅顺达,其形象犹如俄罗斯人就在我们的面前;她教唱俄语歌曲,声音宏亮、曲调易记,给我们以学唱即会的享受。她让我担任了第一学年的俄语课代表,使我受宠若惊、不敢懈怠,也使我能够近距离与她打交道,既感受到了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一面,也感受到了她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的一面,我非常喜欢孙老师、孙老师也非常喜欢我,我与这样的良师打交道,确实受益非浅。 孙明山老师毕业于哈师院化学系,因我要到三年级时才有化学课,与他的课失之交臂。但我们之间有着特殊的友谊:在龙镇农场文艺宣传队时,他吹小号我当演员,一起排练一起演出一起聊天,相互照应;在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时,他当监考我是考生,我有道数学题作错了他用手指狠狠地点在了上面;在哈师院政治系读书时,他为了看望我专门到校相谈甚欢,还在学校大礼堂观看了我导演并出演的全部文艺节目,与我共享节目获奖的欢乐。后来,孙老师在二井子当了重点中学副校长,我利用从湖南出差到哈市的机会,专程跑去探望了他,在他家吃住畅聊了几天。我也想起了物理课老师单祥武先生,他讲力学作实验,那严谨的科学态度、生动的教学过程,使我终生受益。 董金老师是沈阳体育学院的高材生,担任我整个中学期间的体育老师。他篮球、体操、武术、长短跑……样样在行,每次体育课的准备活动都十分到位,至今仍令我难以忘却。他领衔的教师篮球队,打遍农场、铁路、林业局无敌手;他培训的学校体育队,出了不少长短跑健将、跳高跳远和投掷高手,在总校和分校全运会中纷纷夺冠,取得了优异成绩;他富于亲和力和感召力,属于振臂一呼随者众归型,所以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当头头的“全无敌”组织名符其实,我就在他的麾下跟前跑后,并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该组织率先解放了所谓“走资派”叶承云(老校长),保护了许多可能陷于挨整的老师及被划入“黑五类”子女的同学们。 音乐老师黄可清、沈桂岐老师教唱校歌排演节目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在黄老师的带领下,我与李杰排演的双簧,讽刺了约翰逊侵略越南的滔天罪行,该节目到总校参加了文艺汇演,李杰获表演奖,我因高强度排练嗓子哑了而没有获奖,但为此高兴而自豪。在沈老师的带领下,作为龙镇农场文艺宣传队第一批队员,我参加了到北安农场分局的汇报演出。开场节目是大型歌舞《东方红》,红色鲜花绽放、绸条漫舞飞扬,表达了我们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我与石凤山表演对口词《公与私》,他表演公字、形象高大,我表演私字、形象猥琐,展现了那个大公无私的年代;李宝成担纲男生独唱,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心声。演出结束后,沈老师与上面提到的三位同学,连同赵艳芝、吕秋红、张惠君、孙野、韩翠华、童时明、张抗美、赵国军、宁长河、薛洪运等,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这张照片至今保存在我的家中。 尊师重教,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时代几经变迁,感恩情怀不变。学会感恩,乃一个人成其为人的第一要素。弹指一挥间,我离开北安前卫中学龙镇分校已经五十年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无疑都淡忘了,唯有恩师之情不会忘记。所以,我不作任何修饰,不加任何评论,在上面的文字中直白地记录下了我在初中读书时的那些恩师,除老校长叶承云之外提到名字的有十七位之多(着墨虽然不同但都对我有恩),以为印象记。 写于上海浦东梅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