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虑型抑郁症 任某,女,49岁,平素情志抑郁,情怀不畅,2003年因工作不顺,出现纳差、焦虑不宁,一刻不得安定,有时两脚抖动不安,失眠,甚则三天不得入眠,患者焦虑烦躁不安,痛苦异常,几不欲生。曾在×市西医医院就诊,被诊为“ 焦虑型抑郁症” ,口服抗焦虑及镇静西药( 药名药量不详) 治疗。但疗效欠佳。曾服用养阴化痰,活血镇静的中草药,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症见:表情焦虑不安,面色黎黑,枯燥无泽,不欲饮食,每日靠镇静药入睡2~3小时,舌体黑而无苔。脉沉涩略弦。辨证:气病及血,瘀血内阻,神明不用。患者已服过活血化瘀之药,但皆为草木类活血之品。而本症乃气病及血较久,非虫类之品不能攻逐瘀血。处方以抵当汤加味试之:水蛭、虻虫各5g,大黄5g, 桃仁10g,菖蒲、郁金各10g,桂枝4g,生麦芽10g,三剂。患者服上药两剂后,泻下大便二次,所下皆为粘样腐败之物,食欲增,当晚即可入眠熟睡。以上方加减治疗,共服中药20余剂.泻下粘月隶洋便十余次.患者纳、眠完全恢复正常,面色、舌苔均转红润,体重较前增加,精神状态与病时判若两人,停服抗焦虑及镇静西药,疾病痊愈。 按):抵当汤主治瘀血结于下焦之发狂之症,病情重而病势急。本例患者久病,瘀滞深结且正气有伤,本应治宜缓剂,但患者病势重急,攻逐之法刻不容缓,故轻制其剂,以小剂量抵当汤加减而取效。长期情志不遂,气病及血,致瘀血内阻,影响心神,故见上述神志异常之症。但其纳差,不欲饮食,则为脾胃消化系统之症。以上症状如单纯用瘀血内阻,心神失常解释似较牵强。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功能活动均与神志活动有关,人体的神志活动除与心的功能活动有关联外,还与脾、肺、肝、肾有着密切联系。如脾藏意、肝藏魂、肺藏魄、肾藏志。即“ 五脏藏神” 。现代生理研究表明:人体胃肠道中有大量的类似脑神经细胞样的物质存在,且生理作用与脑神经细胞大致相同( 脑肠肽) 。这与中医学“ 五脏藏神” 理论是相一致的。从患者服药后的反映来看,不仅神志症状随大便泻下粘样秽物而减轻,且食欲明显增加,精神和睡眠好转,说明瘀血内阻,既可导致心之神明失常,亦可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通过活血逐瘀,消除瘀血秽物对神明障碍的同时,也使脾胃运化功能和脾胃参与调节精神神志功能( 脾藏意) 得到调整和恢复。以上说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对临床实践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急性心肌梗塞 王某某,男,65岁。有冠心病史十余年。常以胃病论治。2004年6月5日突然出现胸部疼痛,冷汗淋漓,县医院收治入院,诊为:①急性大面积左下壁心肌梗塞;②陈旧性心肌梗塞;③冠心病。西医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纠正心率失常,升压、镇静止痛等常规处理( 因患者家属不同意,未进行溶栓治疗),5日后病情未见好转。诊见:患者神志时清时昧,躁扰不宁,胡言乱语,手足扪之不温,胸中憋闷难忍,痛苦呻吟,二便皆不通利,口鼻气冷,舌淡胖大,苔灰白浊腻,脉结代无力,三五不调。诊断:心肾阳衰.心阳痹阻。治以急救回阳,通阳宣痹。处方:红参10g( 另煎) ,炮附子30g,干姜20g,桂枝、炙甘草各30g,煅龙牡各30g,茯苓60g,半夏、丹参各15g,并将生脉饮改为参附针,西医处理同上。嘱煎煮上药,以汤匙频频灌服。次日患者上药灌服一剂后,患者神志转清,二便皆通畅,胸闷基本解除。嘱患者家属仍以上方灌服,五剂后患者病情稳定。神志完全清晰,二便畅通,在搀扶下能坐起进少量流质饮食,但觉极度疲乏,懒于言语,治疗仍以上方加减,继服十余荆疾病痊愈而出院。现患者身体健壮,生活自理。 按):本例患者神志不清,躁扰不宁,胡言乱语,手足凉,口鼻气冷,苔灰白浊腻,脉结代无力乃阴寒极盛,一线残阳欲脱;胸中憋闷难忍,二便不通为阳衰不能温通温化。寒湿之邪弥漫胸中所致。当此病势垂危,阳衰阴盛,正衰邪实之际,回阳救逆刻不容缓,而如此危重之病情又非一方所能胜此大任,故以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数方相合( 加丹参、半夏) ,急救回阳,竣逐阴寒而获效。 三.休克 黄某某,女,80岁。2004年5月行肺癌手术,术后三天出现血压下降,85/50m m H g,房颤。155次/m i n,阵发性冷汗淋漓,汗后恶寒加重,四肢冰凉,即使加被厚衣。仍感寒冷哆嗦。西医诊断为休克、房颤。给予升压.纠正心率失常,吸氧,静点生脉饮。黄芪针等。效果不明显,中医会诊,处方以生脉饮原方加煅龙牡、浮小麦、麻黄根等,效亦不佳。根据以上病情( 来诊察舌、脉) ,余诊为心阳暴脱,阳不摄阴,阴阳有离决之险,急宜温阳固脱。处方:高丽参( 或红参) 10g( 另煎) ,炮附子30g,干姜20g,桂枝、炙甘草各30g,煅龙牡各30g,五味子30g,山萸肉30g,急煎频服,以肢体温暖,汗止阳回为度。上方服一剂后,汗出明显减少,肢体逐渐转温,血压112/75m m H g,心率98次/m i n,房颤基本消失,时有结代之脉,嘱继服上方两剂后,汗出停止,心率、血压正常。 按):患者年已八旬,体质较差,肺癌手术后,出现冷汗淋漓,恶寒,四肢冻凉,血压下降、房颤为心肾阳气虚衰而欲脱,阴液不固而外泄,病情重、来势猛,阳气有衰竭之虞,阴液有枯竭之险,阴阳行将离决,前医以生脉饮加收敛之品投之,病重药轻,车水杯薪,难以挽回颓势。此危急重症。非四逆、桂甘重剂无以回阳救逆,固摄阴液,放投以大剂通脉四逆、桂甘龙牡为主.力挽狂澜,化险为夷。 四.无名发热 张某某,男,8岁。患者因反复发热2月伴关节疼痛1月。于2004年10月9日入院,查体:39.1℃,脉搏:100次/m i n,呼吸:25次/rai n,100/70m m Hg,体重:22公斤。发育正常,营养欠佳,贫血貌,腹股沟可触及浅表淋巴结(黄豆大小,光滑、活动、无压痛),血常规、血培养、类风湿因子、抗“ O ” 、B超、肾功、x线及骨髓检查等均无明显的阳性发现。初步诊断:①幼年风湿性关节炎?②败血症?③血液病?,西医经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患者仍发复发热,并出现咳嗽,咳痰,伴腰痛,面色苍白,精神差,进食少,消瘦,病情危重,建议转院治疗。于2004年11月11日以发热待查转入北京某医院治疗。患儿入院后经各项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治疗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为主,并尝试少量化疗药物治疗,病情仍未得到控制。患儿父亲于入院后第7天到门诊求治。现症( 代诉) :发热恶寒每日1~3次,多于夜晚发作,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用抗生素治疗上症加重,咳嗽,大量咳吐清稀泡沫痰涎,口渴欲饮大量热水,饮后不解渴,大便干结,3~5日一行,初硬后粘胨,畏寒怕冷,需加衣厚被方可缓解,体温最高达40.2℃,强迫卧床,腰、左膀及腿疼痛不可转侧,舌脉未诊察,患儿曾有左腿骨折史、睡卧水泥地板十余天和素嗜冻冰棍史。诊断:阳虚寒饮内停,营卫不和。治宜温化水饮,调和营卫。处方:桂枝、白芍各6g,炮附子5g,细辛3g,制半夏10g,制大黄4g,吴茱萸5g,干姜3g,生姜3片,大枣4枚。服上方三付后,患儿父亲告称:患儿发热降至37.2℃以下,大口吐痰、渴喜热饮及畏寒怕冷明显减轻,大便通畅(多为痰涎粘胨),一日1~3次。上药中病,效不更方,又嘱患儿继服上方三付。药后发热恶寒、咳痰基本消失。余到医院诊视时,观患儿精神明显好转.已可自行翻身,在床上与家人嬉玩。处方继以四君子汤、桂枝汤、理中汤等化裁调理善后。 按):患者恶寒发热,大口咳吐清稀泡沫痰涎,口渴欲饮热水,饮后而渴不解,大便干结,初硬后溏为其主症,结合患者有左腿骨折病史和睡卧水泥地板及素嗜冰棍史,考虑其病机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发热恶寒乃脾肾阳虚,水寒内停,太阳营卫不和所致( 不同于风寒束表之太阳病) ;咳嗽,大口咳吐清稀痰涎为寒饮射肺;水寒不化,津不上承故口渴喜热,饮后渴不解(类似于太阳蓄水之水逆证);大便初硬后粘,为饮停津液不布,肠道失润所致,至于腰、左胯及左腿痛不可转侧则为阳虚寒凝之故。治宜温阳化饮。调和营卫,方以桂枝汤、大黄附子汤、吴茱萸汤化裁投之而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