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吊脚楼:建筑与自然的交融

 田园牧韵 2017-09-08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沿着凤凰古城的石板路,靠着绕城而过的沱江河,除了可以看到斑驳的城墙和碉楼,还可以看到一排半悬于河面的吊脚楼,依稀让人感受到沈从文先生所描述的“哀乐的故事”,似乎从吊脚楼的窗口感受到“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沈从文《我所生长的地方》



学习绘画的学生,来到凤凰后必然会带上画板,坐在河边一整天,认真的描绘着对面那一排排与水交融的和谐,这就是凤凰的吊脚楼。



若不是出生在这里,恐怕只能在文字里、照片上、图片中才能看到吊脚楼了,那么这一次苗老表就带你了解一下凤凰的吊脚楼,这种原始而实用的建筑。



吊脚楼也叫“吊楼”,也有人叫“吊角楼”。是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吊脚楼的描述。



“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河中涨了春水,到水脚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家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等待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


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


——《边城》沈从文



其实在国外也有“吊脚楼”,在东南亚地区的海边,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建筑。



这是从公元前1200年传承下来的建筑文化,热带沿水而居的人类建造了悬在河流湖泊上的房屋。



但是!!!不是有吊脚的房屋就能叫吊脚楼,吊脚楼是一个地区对自己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的一种称呼,是与文化有关,而不单单只是与建筑有关。


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建筑就是干栏式建筑庄裕光《干阑建筑》)。


吊脚楼正是属于干栏式(干阑式)建筑。但干栏式的建筑却不一定叫做吊脚楼。


干栏式是学术上的说法,其实我们有更通俗的说法,在中文里有个词叫“巢穴”,其实已经很形象的表明人类最初时的两个建筑类别了,分别对应了“巢居”和“穴居”。




“巢”和“穴”是建筑萌芽时期的两种主要形式,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在远古的氏族时代就有“有巢氏”的传说流传至今。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韩非·五蠹》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和山区,多雨潮湿,空气温度大,建筑的底层架空对于防潮和通风是极为有利的。所在生活在这里的民族以干栏式建筑为民族的传统建筑就不以为奇了。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址


但对于不同地区的民族的吊脚楼还是有所差异,比如傣族的吊脚楼是以全架空的形式建造。



而在山间的苗族、土家族,多边是依山就势半悬空的建造而成。



凤凰地区也是如此,因为地形、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里的先民生活经常遭受野兽、虫蛇、洪水之危害,所以大多是构木架巢的居住,由此开始了巢居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能力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便开始了用木材由地面搭建架子建筑房屋。


在不断的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凤凰独特的临江吊脚楼



临江吊脚楼无疑是极具特色的,房屋伸出几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凤凰吊脚楼所谓的“脚”,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斜斜的支撑着房屋的边角,感觉上不怎么牢靠,但却十分的稳固。


在江边这样的房子通风防潮,还避免洪水的侵扰。



对于凤凰古城来说,吊脚楼就是凤凰的一部分,试想一想,如果沱江河畔没有了这一排排的吊脚楼,凤凰古城会少了多少风景?它不仅仅是风景,还是凤凰的民族风格,是凤凰独特的文化,是凤凰古城的一张名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