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还想学习的老头 2017-09-08

药材名称:干姜

采收加工: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药用部位:根茎

产地: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科:姜科

原植物:姜

植物情况:多年生草本

干姜饮片性状: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干姜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干姜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干姜药性:

【本经中品 干姜 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主臭气,通神明。】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真武汤加减: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

温中,略炒用,勿令焦黑。

【产地】处处有之,即以母姜切片,在冬日于风日中透干制成者。

【性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干姜为除寒散结要药,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四肢逆冷,中寒霍乱,冷痛疝气,寒泻腹痛,开脏腑,宣脉络。

【别录】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甄权】治腰肾间疼痛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

【大明】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肠脏,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红,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

【容川】干姜炮制则温而不烈,性轻而上浮,而四逆理中,则干姜不炮,取其性烈,乃能去寒,能温土中之阳,阳出则阴消,为治寒湿之药,补火之药是火能化水也,故能行血。能补脾之火,是以土治水。

【药征】主治结滞水毒也,旁治呕吐咳,下利,厥冷,腹痛,胸痛,腰痛。【灵胎】驱寒除湿,和血通气。

【用量】普通一钱至三钱,大剂上两许。

【禁忌】生姜干姜炮姜禁忌同,久服伤阴损目,误服劫津耗液,凡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胀痛均忌。

【炮制】 干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本品为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不得过5.5%。

姜炭:取干姜块,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性味】 辛、热。

【归经】 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主治】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 3~9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制剂】 姜流浸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