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肿瘤脊柱转移怎么办?微创介入显神通!

 昵称40699196 2017-09-09

  


   脊柱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大部分的椎体转移瘤患者会出现顽固性、难以忍受的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当合并有椎体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时还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或者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而且肿瘤转移常为多发性转移,一些高龄患者又往往有较多的内科合并症,手术困难,单纯内科治疗效果差。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微创介入手术方法。两者均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椎体恶性肿瘤、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症、肿瘤等)、椎体血管瘤、骨髓瘤等良恶性椎体病变,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该手术是在影像设备(CT或DSA)的引导下,通过向骨折的或肿瘤破坏的椎体中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而达到止痛、增加椎体强度、抗肿瘤的作用。骨水泥是一种粉、液调和剂,在粘稠阶段注入椎体内,然后直接硬化成固体,重塑椎体,同时还可做肿瘤活检明确诊断、固化肿瘤起治疗作用,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而且止痛效果往往立竿见影,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脊柱肿瘤并发症的发生。PKPPVP的区别在于注射骨水泥之前增加了球囊扩张病变椎体的步骤,能够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缓解椎体骨折导致的后凸畸形,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有着更广阔的应用范围。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示意图


典型病例展示: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肝癌胸椎转移瘤

男性患者62岁,肝癌外科切除术后1年肝内转移,在我科多次行介入治疗,肝内肿瘤控制良好。半个月前开始出现腰背部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及休息,口服止痛药效果差。来我科就诊行骨显像及CT等检查发现胸11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考虑肝癌椎体转移,而且椎体后缘已被肿瘤侵犯破坏(上图箭头示)。若病情继续进展,椎体全部被肿瘤吃掉后将引发压缩性骨折甚至截瘫。经全科充分讨论并确定手术方案后在CT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局麻后,刘玉岩医师将骨穿刺针穿刺至椎体内骨质破坏区域,调和骨水泥至“牙膏状”注入,采用分次缓慢注入的方法注入适量骨水泥。复查CT显示骨水泥分布良好,椎体破坏区域骨水泥填充完全(下图箭头示),未发生骨水泥渗漏,术后患者疼痛即刻明显减轻,三天后可以下床活动。

               

术前CT:胸11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已过半,椎体后缘破坏严重


               穿刺过程及术后复查:骨水泥填充完全,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即刻疼痛症状明显减轻


   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及综合介入病区在治疗椎体及其它部位骨肿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骨水泥技术之外,粒子植入、射频或微波消融、经动脉途径骨肿瘤血管栓塞等方法也常用于骨肿瘤的治疗。此类患者就诊我科,可以在上述方法中为其“量身定做”最佳治疗方案,采用多种方法联合进行治疗往往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此类手术无需开刀,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受到越来越多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青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