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心用力过猛的爱,孩子会恨你30年!

 长沙7喜 2017-09-09

刘方,凭出色的“小提琴”天赋和远超凡人的努力,收到了顶级学府“央音”的入学通知书。他的父亲刘文利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的观念,放弃国企工作只为到广州 “陪读”儿子,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来做搬运工作。



父子两人终日挂着一幅“苦瓜脸”


有时候自己在浴室会感觉到很痛苦,愧疚自责。希望自己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需要爸爸来操心。”美其名是“爱”,但是这种爱已接近畸形,为自己的付出骄傲着,但让人唏嘘不已的也正是他们的付出。

“小心!你的爱会让孩子窒息。”

如果是刘利文是病态的父亲,那众多中国父母就是构成这个“病态社会”的成员。“陪读”孩子,在中国并不陌生,只是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下衍生的其一“社会现象”。过度的期望,小心让孩子和自己窒息。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妈妈,和所有母亲一样,从小就立志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

儿子还在小学阶段,她就软硬兼施让他背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套,每个学期给孩子亲自录制十盘以上的磁带。如此坚持了数年。等孩子上初中了,每次考试在现代文阅读一块都基本不能得分。

痛定思痛,这位妈妈最后分享说:“最终,我意识到在这方面,他就是一个没有天分,不灵光的孩子,我才没发疯。”


比起牺牲父母的一切来实现心中的”望子成龙“心愿,不如鼓励孩子去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你可以决定孩子的起点,但往后的人生只有靠自己走!”

“小心!你的爱会让孩子窒息。”

“疯了?你要把跳妞送去留学?刚小学毕业的孩子!”听说我要把女儿送到美国留学,身边所有人都觉得我是疯狂的。

跳妞利用暑假参加了“美国”的一个夏令营体验班,被美国的开放教学文化和活泼的教育氛围所吸引。回到中国后,跳跳就萌生要到美国读书的强烈欲望,并和我进行一番的深入交流。一开始,我就抱着她考不上的心态让她去尝试考考,一段时间,跳妞兴奋地拿着美国的录取通知书向我宣布她即将要实现目标了。




我的女儿:跳跳


交流过程中,我向她提出过她可能会面临最坏的境况,从“远离国土的孤单“再到细节上的“饮食差异“,然而跳跳还是决定要踏入“小龄留学”的队伍中。




跳跳的作品


“我决定了,要到美国读书,会克服困境。”于是,我给了女儿一年的时间, 让她自己决定是否要继续留在美国。要是觉得不适应,也可以选择回到中国。”

从决定尝试考试再到前往美国读书的决定,都是跳跳自己主导的选择,期间我更多的时候只是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生育培养一个孩子原本就是不容易的事,比起为了孩子而放弃自我的母亲,我更愿意鼓励我的孩子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在我的观念中,父母真正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扮演的基本角色有三个:

第一个身份,父母是孩子的生存供给者,对于0-3岁的儿童初期,从喂养孩子到关注孩子的每一步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悉心照料。

第二个身份,父母是孩子的物质供给者,指孩子没有独立经济来源之前要承担孩子的基本生活和教育的开销。大部分父母在培育孩子直到大学毕业后,就完成了这一个阶段的责任。

第三个身份,父母是孩子的精神领袖者,精神指的是在精神层面对孩子进行引导交流。如学龄阶段“学校”选择,大学专业的选择等。精神领袖无关年龄,适当条件下可以是一辈子。




“花了那么多钱,所以我孩子一定成才?”

听到家长对孩子说:“给你花了这么多钱,你一定要好好学,不然对不起那些学费。”

虽然家长说这些话的目的,只是想让孩子明白学习环境的来之不易,从而好好学习。但在孩子眼里,这是一种无形地压力,时刻提醒着他们,只有取得好成绩才对得起父母。

承担着这样的压力,但家长从没考虑过,有些孩子甚至会性情大变,做出极端的行为。

就像刘方看着年迈的父亲,为了“陪读”孩子而放弃稳定生活转而选择成为一名搬运工,内心对于父亲产生的愧疚和自责早已经变成一大块搬不走的石头。

王荣辉老师说“比不负责任的父母,更可怕的是用力过猛的父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