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系学:“学做人”不是学做“伪君子”

 非常名5591 2017-09-09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化有两个角度的讨论。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是个体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种对文化的继承。“社会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说法,其实中国人对此早有自己的说法,那就是“做人”这两个字。

中国人是非常重视“做人”这两个字的。在中国人看来,人出生以后不能算是人,要做了以后才算是个人。人不做人,和禽兽无异。

在清朝《拙翁庸语》中有那么一段话:自己肯做人,便是个人;自己不肯做人,便不是个人。自己是个人,别人也就不把你当作人;自己不是个人,别人也把你当作人。别人不把你当作人,你便是个人;别人把你不当作人,你便不是个人。可见,中国人眼中的“做人”是多么重要,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只有被社会认可,被别人接受之后,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做人”实际上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这不是一句空话,在投身各个社会圈子、与形形色色的人建立关系之前,我们必须具备一些可以被社会认可且接受的行为准则。李嘉诚有句名言:如果一笔生意的利润是10%,得到11%也可以,如果你只拿9%,那么你将财源滚滚。这就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关系的原则之一就是要维护。而要给护关系,就要懂得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要关系有,就有机会。

国人在谈追求事业成功的时候,总会提到“要做事,先做人”这句话,似乎做人与做事是分不开的。而事实上的确如此,“要做事,先做人”,这并不是高调。国人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甚至超过了对法律的重视,不管自己是否能做到,但终归是注重的,一个触犯法律的人未必会遭人唾弃,但如果道德沦丧,那就是干夫所指。

前两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很多报刊为了抢新鲜的新闻,设立了爆料电话,提供线索的人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奖金。为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有的报刊还特地把金额登在爆料新闻的下方。有一次,某地发生了一起车祸,围观群众纷纷拿起电话给各报爆料,却没有一个人打急救电话,最后导致伤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死亡。此事引起当时社会的广泛重视,引起了一场人们对社会道德底线的质疑,当时的围观者、还有报纸,都受到了社会的批评。整个事件当中,不论报社还是围观人群,都没有触犯法律,但当他们触及“见死不救”这一道德范畴时,他们得到的是社会的批评,以及不认可。虽然批评他们的人面对伤者也未必会加以救治,但人们总是喜欢用标准的道德来要求别人。

曾经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发生在厦门的一件事——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摔倒的全过程。这件原本很不起眼的小事却在网上引发了异乎寻常的争论,很短时间里,仅新浪网上的相关留言就已达近五千条。不谈争论的结果如何,是否能分出青红皂白,单从对此事的关注程度上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和道德及个人权益问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而这种关注,正是出于人们对社会道德越来越多的认同。
   摘录一段评论原文:

“支持这位守在水坑旁,等着看他人落水的记者,为其辩护的网友所持的理由主要有二,一,记者的职业就是记录、披露、揭露新闻事实,而不是做新闻的参与者,所以这位记者的做法没有错。次之的理由是,这个坑又不是记者造成的,应为此事故负责任的不是记者而是政府的相关部门,记者用此手段揭露此事,也是不得已为之,并促成有关方面解决了问题,尽了新闻工作舆论监督之责,所以该记者非但无过,而且有功。”

这样的辩解看起来似乎振振有词,但实际上却是本末倒置的强辩。人生存于社会,其首先应当是一个有着基本的人性品格的人,而在一个现代法制国家,就应当首先是一个国家公民,之后才是各不相同的职业人和其他社会角色性。每个职业人的角色扮演应遵从根本的做人原则,或是说国家公民的立身行事的原则。简言之,就是先做人,之后才是做事。我们很难相信,连基本的同情心、爱心都不具备的人可以成为一名好的新闻工作才。

社会上的现象往往是,一个做人越成功的人,越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别人的肯定,容易被别人接受。而我们的社会恰恰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对于“人情”的信任,往往高于人们对规则的信任。当人能被别人所接受时,剩下的事也就好办了。反过来,一个人非常有能力,但不会做人。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人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别人会出于怀疑,人为的对他设很多的心里栅栏,为了检验他的诚意或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侵害,而凭空添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为完成合作提高了难度。也并不代表不会被厌恶。与其放任由着自己被人厌恶,为什么不在学出些“做人”的技巧,让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和谐一些呢?

但事实上“做人”二字说着容易做着难,有时它代表着牺牲自己的利益,而这个利益不单是物质方面的,还包括时间、面子、自己的意志等一系列的东西。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欲望,都会自私,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一味的为了“做人”而拿各种人文道德的观念来约束自己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例如现在有不少演义曾国藩及他做人原则的书籍,曾国藩被人尊称为“圣相”,其做人做事已到了一定的境界,后人效仿他,自是没错的。但是,中国出过几个曾国藩呢?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他那种境界的,不管你承不承认,别人的有些东西,你是学不来的。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未必就能把“人”做的那么成功。那么,我们该如何“做人”呢?于是就有了“学做人”、“会做人”的说法。

这种说法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一个词——“伪君子”。但不知朋友们发现没有,近几年这个词似乎已经很少被用到了,为什么呢?也许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家都在“学做人”吧。“伪君子”一词的概念很模糊,每个人都有伪装起来的一面,只是“度”的不同,那么伪装多少,才能算做“伪君子”呢?伪装多少,才不算“伪君子”呢?如果把伪装比喻为做人的一件外衣的话,那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给自己做一件适合自己却也不会伤害他人的外衣。

你会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伪君子”吗?

著名作家金庸先生著名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位著名的“伪君子”——华山派掌门岳不群。此公外号“君子剑”,是江湖上公认的“君子”。如果不是最后练成了高深的武功,操之过急的撕下了“君子”的外衣,那他极有可能一辈子做别人眼中的“君子”。书中,他最后死于自己徒弟令狐冲的剑下,但这只是剧情需要。如果想像一下类似的情节发生在现这生活中,你不难发现,那些有野心有能力的“真小人”,在社会中大有人在。如果没有令狐冲,“伪君子”岳不群也许会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一个。那么,生活中你见过几个令狐冲呢?很多人都想成为令狐冲那样的“达人”,但生活不是小说,大侠可以每天打打杀杀而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但我们不行。为了生活得更好,或只是为了生存,收拾起打杀的刀剑,为自己做一件适当挡风遮雨的外衣。

     说了这么多,我们并不是想说“做人”等于“伪君子”。但是,“做人”的确也是一门学问,供读者参考,我们希望社会上能多一些“真君子”,少一些“伪君子”。“做人”不是要高调,但“会做人”就一定要低调。
感悟:关系为王,人脉是金。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梦想成功的时代,这是一个人脉鼎盛的时代,这是一个人脉决定成败的时代。人们对人脉的推崇,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脉,已成为提高自身素质,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途径。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为我们提供各种机遇,让我们完成生命中的一次次“跳跃”,在人生道路上如鱼得水,一帆风顺......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