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敦刻尔克》你看到的是逼格,我看到的却是“会打的不如会吹的”

 bbbo 2017-09-10

水样冰 

名导诺兰的电影《敦刻尔克》,看过后确实觉得很震撼,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它却成为一些国民心理的试金石。即使中国如此强大的今天,有的国人还是愿意跪着,在精神上站不起来。

8月21日至22日,诺兰前来华宣传新片《敦刻尔克》时,准备同《战狼》系列导演吴京,《建党伟业》与《建国大业》的导演黄建新一同参加“中外导演巅峰论坛”,结果不少诺兰的粉丝对吴京展开攻击,称其浪费诺兰时间。

还有人上升到懂不懂电影的高度,质疑吴京没有这个资格与诺兰对话。其实,这些人踩吴京跪舔洋导演,并不是他们真有多懂电影,而是为了显示自己逼格高。不过,吴京并不稀罕这种机会,不管是什么原因,最后反正就是没去参加这次对话。

我不否认诺兰的水平,《敦刻尔克》确实是一部质量上乘的佳作。对那些跪添以显示逼格的人,我也没有啥意见,阎王都拦不住想死的人,有人愿意跪着,谁又能拦得住呢?但这部电影对民众二战史观的影响,却值得我们警惕。

微博上,中国当下最热的军事评论家张召忠少将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不是一个虚拟的故事;是大敌当前丢盔卸甲般仓皇出逃,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般大规模进攻战役,这种题材很少有人愿意拍摄。诺兰视角独特,他看到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如果没有敦刻尔克40万人大撤退,就不可能有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我承认,有一种胜利确实叫撤退,但没有敦刻尔克就不可能有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这话却值得商榷。二战是正义对邪恶的胜利,无论是从哲学的高度,还是从史实的角度来看,敦刻尔克都不可能是二战的决定性战役。

敦刻尔克对与英法两国军队的重要意义,是不容质疑的,但对更广泛战场的二战来说,重要意义就要小多了。从陆上战场看,苏联和中国无疑是二战的主战场;从海上战场看,美英在太平洋、大西洋与日德发生的激战,无疑是具有决定性意义。

可以说,即使没有敦刻尔克的大撤军,德军也不会在没击败英国皇家空军与海军之前跨过英吉利海峡。因此,敦刻尔克的意义还上升不到决定二战胜败的高度,这一点张将军应该不会不知道。也许,张将军在发表微博时还沉浸在电影的氛围中,一时不假思索地便说了出来。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也是史学家书写的,还是文学家书写。试问,今天我们对三国的理解,有多少是来是写实的三国志,想必大多还是通过三国演义。这期间,很多人物与事件,其实早已面目全非了。很多时候,会打的不如会“吹”的,我们就很有可能要输在“吹”上。

我的担忧并非多余。一部《血战钢锯岭》,成功地美化了所有美国大兵的形象;一部《敦刻尔克》,同样也把这场战役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三联生活周刊》刊文称,敦刻尔克战役、中途岛海战、菲律宾海海战、诺曼底战役、库尔斯克会战是决定二战的五大决定性战役。

这完全是西方的二战史叙事方式。美英是二战胜利的绝对主角,即使勉强给了苏联的库尔斯克会战一个位置,那还是在美国的军事支援下取得的。试问,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中苏陆上战场的胜利,哪一场比不上敦刻尔克战役。

为了战胜法西斯,中苏的牺牲是最大的。然而,人们一提起二战,首先想到的都是西方鼓吹的那些胜利,为什么?因为,西方国家更善于通过文学作品、电影等方式,不断地修饰和改造历史,直到大家都相信这种修正史,不再有人质疑。

虽然俄罗斯有二战胜利日,中国也有自己的抗战胜利日,但世界并没有公正地评价两个国家对二战胜利作出贡献。作为当年的战争胜利者,如果我们不能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人们讲述我们的二战史诗,最终前辈们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成果,就将被人轻易地篡夺!

大视野、大情怀,是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导演,拍出一部流芳百世的好作品的必要条件。但愿有更多的中国导演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拿出深入人心的好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的二战史诗,用文化产品捍卫二战本应该赋予我们的政治、经济利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