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神化的战争片,残酷又浪漫的《敦刻尔克》,紧张中带着感动

 得心电影 2021-03-09

《敦刻尔克》是诺兰最严肃的电影,稍微了解历史的人也听过这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三个不同的视觉,讲观众的心提在嗓子眼。影片真实感很强,不愧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在那种战争氛围下对人性的刻画很多面性,紧张中带着震感与感动,画面的转换和音乐都很不错,宁静中才是真正的可怕。没有神化的战争片,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或者一味煽情真好。原以为会很难看得下去,却并不,结尾台词,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幸存,那就够了。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

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导演真实的从陆海空“记录”这场敦刻尔克大撤退,没有大局上面的情感倾向,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也没有绝对的男主角。每个人心最不安的情绪被导演放大,每个人做出的点滴牺牲、忍耐、人性的光明面是整场战争最应给被观众记下来的地方。敌人的子弹,飞机的轰炸,变换的沉船,主题就是逃亡,很可怜也很狼狈,好在还有“home”,他们的温暖和包容拯救了破碎边缘的人们,绝望——希望——胜利。

《敦刻尔克》中不同人性在困难面前的表现,因恐惧而扭曲的和有信念而执着的一同经受战争的摧残与洗礼。对于国家来说,一场战役里,多数士兵的存活就是国家的胜利,对于士兵来说走上前线就意味着生存有可能失去了首要地位,勇敢二字不是任何人都担当得起的,战争题材用多视角多线索拼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弄的不好会支离破碎,失去应有节奏,在敦刻尔克中的试验,重要的几个人物角色,关键的情节串在一起,灰色调,既含蓄隐忍,又意味深长。

《敦刻尔克》再次凭借出色的叙事结构安排,让观众看到了电影在时间表现上的魔力,精准而且自然。同时在所有表现战争或者战场的电影中,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来的细腻笔触都是独有的,他用平实的影像风格将观众带入了战场之中,环绕式的体验是电影本质最好的诠释。影片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这种战争大片的场面和紧张感没的说,只不过就是清一色的铁血真汉子。

敦刻尔克对于战争在电影中的全新模式的解读和构建,不但是时间线的交织,更是战争中各种人们命运的交织。对于群像的把控和描述手法,对于历史的诚恳而不失意义的复述;在画面的设计与语言上都是惊为天人的。或许一部好的战争片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战场的紧张和刺激,是看完之后你会觉得,你对于和平的向往是多么的强烈,和平是多么的伟大。

这个题材已经被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过无数角度了,没想到仍然能呈现出如此惊艳的观感。战争的真容和临场感如此深刻而真切地呈现,不带任何立场和导向只是纯粹地展现,但看完之后,对战争的认知和反思,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又缓缓流淌回心间。海陆空三线立体展现大撤退的历史,虽然不是到处爆炸、血肉横飞的二战主战场,但可能这更接近于历史;可能不是诺兰最好的电影,却是对战争片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没有真正的主角,没有真正的战争,满眼望去都是闪烁,在战争的大背景中用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体去讲述光辉的人性,以历史著名事件为主题,用生动的手法,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整部影片没有纷繁的叙述技巧,没有慷慨激昂,没有血腥场面,甚至从头到尾没有敌人的直接体现,只有死寂的气氛,无尽的等待,战争的残酷感更加真实,这是极简主义的绝妙运用。

影片中还有共享经济在二战期间的大型应用,好几场戏设计得真好,后半程浪漫得恰到好处,诗意得干净利落,少一笔不明就里,多一笔故作苦情,当四十万人无法回家,家为你而来。多层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让节奏太紧张,画面浪漫而大气,再加上背景音乐恰当一撩,厉害了。其实从最后汤姆哈迪的浪漫滑翔和丘吉尔的慰军演讲来看,这部片子要讲的就是很简单,那么多人活下来了,多美好啊。

不管怎样这部电影让人们对人性有了新的理解,使我感动。影片前面一直阴沉沉的压着,海陆空都在紧张,直到看到救援的小船只,直到踏上英国大陆,回到正常生活才缓一缓,结局滑翔那段感动了。突破叙事格式,突破战争片套路,打乱时间线,用恐惧(小兵线)推动情绪,用互助(渔船线)感动观众,用勇气(空军线)振奋士气,无论空战还是逃生,都在转换中营造出了精彩的紧张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