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瑾臣:儿科常见病的临床用药经验

 昵称11634697 2017-09-10



1

山慈菇为末内服,妙在解毒祛痰



本品配伍他药内服,治一切食物中毒及湿温时邪所致的神昏闷乱、呕恶泄泻、小儿痰壅惊闭等症(如玉枢丹)。


其功效在于解毒祛痰,凡时行疫毒所致的疾病,均可内服。对小儿顿咳、流感疗效尤佳。


 例一 


刘××,男,4岁。


顿咳十余日,咳则面红、目赤、唇紫,腰背踡跼,头项青筋暴露,涕泪俱下,呕恶食物、痰涎,舌红,苔黄略厚,脉滑数。


证属风呛肺络,伏而化热,邪热炼液成痰,痰热交阻气道。治以解毒祛痰,润肺止咳。


处方:桑叶络6克,枯黄芩4.5克,南沙参9克,麦冬9克,甘草3克,山慈菇0.8克(研末另包)。


上药煎汤送服山慈菇末0.8克,1日3服,二剂。


二诊:药后,顿咳大减,诸症悉缓,原方继服3剂而愈。


按:本例为顿咳中期,如不及时控制,肺经风热将更形鸱张,可迫血妄行而发生鼻衄、目衄、咳血等症;若热邪深陷心营或劫肝动风,亦可出现神昏瘛疭等恶候。


本品微辛入肺,甘寒清热养阴,且具有以毒攻毒的作用,对小儿顿咳治疗,似可以“专病专药”视之。



2

香附配紫苏,发表消痰共掌



香附味苦,紫苏味辛,皆属温性,苦能燥,辛能散,有燥湿消痰,疏风解表作用。小儿风寒外感,每多夹痰、夹食,用此二味,可收表里双解之效。


 例二 


李××,女,2岁。


晨起经风,遂尔频频喷嚏,鼻流清涕,午后即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有痰,气息稍粗,脘满嗳气,不欲纳谷,舌淡苔白厚腻,脉浮。


证属风寒外袭,肺失宣肃之权,食滞于中,胃失和降之职,治以疏表散邪,消痰化滞,以期表里双解。


处方:制香附(杵)6克,紫苏6克,苏子3克,制半夏4.5克,橘红3克,焦山楂9克,甘草2.4克,生姜1片,葱白3枚


二诊:药后身得润汗,恶寒发热已退,惟咳嗽痰多,咳甚则气息不平,腹胀,苔淡黄厚腻,脉滑。


表虽解而里未和,法当肃肺祛痰,消食和胃。原方去姜、葱、山楂,加杏仁4.5克,全瓜蒌9克,大贝母6克,炒谷、麦芽各9克。二剂。


服药当天得大便一次,腹胀消,苔退,药尽后咳嗽即止,呼吸平和,饮食如常。


按:香附、紫苏二药合用,首见于《和剂局方》“香苏散”。其中香附宣通肺气,疏理肝气,紫苏开发腠理,祛散表寒,二药合用有理气解表之效。


香、苏二药均走气分,非唯解表,且能行气宽中,善理中焦疾病。


清·吴仪洛《成方切用》中谓: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盖气行则寒散,而食亦消矣”。《本草正义》谓:紫苏能“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


小儿外感表证,夹痰、夹食者多,二药同用,表里兼顾,内外分消。二药性格平和,无耗气伤阴之弊,用于小儿较为合适。



3

柽柳佐胡荽,发疹解毒同当



柽柳亦名赤柽柳、西河柳,胡荽亦名芫荽。二药均能透发麻疹,解毒辟恶,用于麻疹见形期,功效甚著。


 例三 


王××,男,2岁。


儿感时气,营卫不和,以致恶寒发热,咳嗽,鼻流清涕,连服解表药未效,热反甚,咳反剧,目红多泪,舌红,苔薄白,颊内见有成簇“痧斑”,脉浮数。


证属麻疹初热期之象,拟清宣透达法,助疹外出。


处方:银花6克,连翘6克,荆芥4.5克,薄荷(后入)2.4克,桔梗3克,生甘草2.4克,牛蒡子(研)4.5克,樱桃核(杵)9克


另:鲜柽柳枝15枝,鲜胡荽10棵,煎汤洗熨头、颈、手足心,每天3—4次。


二诊:药后头面、胸背、上肢疹已外露,色红,口干,饮水不多,拒食,大便溏,咳嗽较剧,疹已外达,应因势利导,解毒透疹,升麻葛根汤加减主之。


处方:炙升麻6克,煨葛根9克,银花6克,蝉蜕6克,樱桃核(杵)9克,紫草3克,干紫背浮萍3克,杏仁4.5克,甘草节3克。三剂。洗熨法如前。


三诊:药后疹已透齐,臀尖、足心均见,头颈部位已开始回收,身热较平,咳嗽减轻,与清热解毒、凉血和血药以善其后。


按:柽柳、胡荽为透发痘疹专药,在痘疹见形期必须用之。如麻疹属轻证、顺证,疹出稀疏,颗粒高耸者,亦可单用二药煎汤洗熨,不需服药,但要升高室温,以免着凉。


柽柳亦可内服,既能透疹,又能预防疹毒传染。


鲜胡荽性温,其气香烈,宜外用(胡荽子可内服)。《本草从新》指出:本品如久食、多食、可以“损人精神”,“令人多忘”,“食之脚软”,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尤不宜内服。



4

大青合元参,乳蛾肿痛善治



小儿咽喉疾病最常见者为“乳蛾”,该症分急、慢性二种。发则恶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重者吞咽不利。取大青与元参二药同用,所治“乳蛾”病例,疗效甚佳。


 例四 


张××,男,4岁。


发热恶风,鼻流清涕,咳嗽,咽痛,不欲饮食。张口视之,咽喉及上颚红,两侧乳蛾突起,如小乳头大,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属风热上干,热毒与气血搏结于咽喉,治以疏风散表,清热解毒。


处方:大青叶4.5克,元参9克,银花9克,薄荷(后入)3克,马勃6克,桔梗3克,生甘草3克,杏仁泥4.5克,通草3克,二剂


二诊:药后身热较平,两侧乳蛾见消,咽喉红略退,吞咽稍爽,咳嗽大减。上方去银花、薄荷、杏仁,加天花粉9克,胖大海9 克,桃仁6克。二剂


三诊:连进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剂,热退,蛾消,咳止,予两清肺胃、养阴败毒方(略)以善其后。


按:急慢性乳蛾,缘肺胃素虚,病邪乘虚侵犯其所系部位而得。正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咽喉总论》谓“小儿咽喉生病者,由风毒湿热搏于气血,随其经络虚处所著,则生其病”。所谓“经络虚处”,实指肺胃二经而言。


故治疗此证,常取元参养肺胃之阴而降火,大青解热毒之邪而消蛾。


《汤液本草》引张易水日:“元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风药多用之”,是故元参养阴清肺而无滋腻留邪之弊。


《药性本草》谓:大青“治瘟疫寒热”;《卫生易简方》用“大青捣汁灌,治喉痹”,可见其清热解毒之效甚著。二药相伍,是治疗小儿乳蛾之良方。


治慢性乳蛾,宜合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散瘀消肿药于一方,其中元参、大青叶则每方必用。



5

干姜通肺气,寒喘膹郁立止



小儿寒喘多因风寒外感而发,以呼吸急促、声如曳锯为主证。治疗此病,以干姜温通肺气,肺气降,则喘哮亦平矣。


 例五 


孙××,男,1岁半。


金风送爽,儿感新凉,继寒战发热之后,突生哮喘。诊见面、唇发青,呼吸急促,声如曳锯,舌淡苔白厚腻,脉浮数。


证属风寒束肺,痰阻气道,治以宣肃肺气,化痰平喘。


处方:苏叶6克,苏子3克,防风4.5克,淡豆豉6克,杏仁泥4.5克,橘红3克,淡干姜2.4克,制半夏4.5克,金沸草(包)4.5克,生甘草2.4克,一剂。


二诊:药后身得润汗,发热恶寒均解,喘哮顿平,面唇由青紫转为红活,厚苔已化,予资生健脾丸、枇杷膏健脾清肺。


按:治小儿寒喘,必用干姜。


如小儿喘兼风寒表证,用葱豉桔梗等药治疗,其中淡豆豉一味三钱,药肆误为淡干姜配出,药煎成后,儿母喂之,药一入口,即见患儿摇头吐舌,哭闹异常,儿母欲知其异,乃亲口尝药,觉其味辛辣,难以下咽,随持药罐、处方来寓所询问,经检点所煎之药,方知淡豆豉被司药误为淡干姜配出。急趋视儿,迨至其家,儿已喘息顿平,安然入睡矣。


如斯重症,一剂而安,悟干姜有温通肺气之力,肺气通降而不上逆,则喘哮自平。以此获得经验,尔后凡小儿寒喘,辄投此药无不立应。



注:本文选摘自《孙瑾臣儿科集验录》,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