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六计之调虎离山 虞诩巧施妙计过散关

 songsgt 2017-09-10
来源:宝鸡日报 布时间:2017-09-08

  大散关是宝鸡通往汉中的一道险关,地当古陈仓道要隘,扼控益州门户,凭险据守,对历来的闯关者都是一种考验。在没有飞机的冷兵器时代怎么过关?无非三个办法:一是强攻,二是偷袭,三是绕道。强攻和偷袭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么自己比较强大,要么对方疏于防范,两者都不具备,那只有绕道了。韩信当年进汉中就是这么搞的:他走一条陈仓小道,一路绕来绕去,终于绕过了大散关跑到汉中。
  但其实还有第四个办法:骗。
  骗敌人上当给自己让路,自己不用费力攻打,也不用那么辛苦地绕来绕去了。我国东汉时期,一名叫虞诩的聪明人就是这么搞的,他的这段故事就记载在《后汉书》上。
  先介绍一下虞诩。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虞诩是苦孩子出身,父母早逝,和祖母相依为命。史书上说他 12岁就通习《尚书》,又孝养祖母,用现在的话讲,是个又聪明又懂事的娃。汉朝那时候还没科举考试,选拔人才靠举荐。县里举荐他做官,他推辞说:“祖母 90岁了,我得给她养老送终。”后来他祖母去世,他才应召出任太尉府郎中。
  公元 110年,羌胡作乱,蹂躏并、凉二州,大将军邓骘认为军情紧急,不能兼顾,想要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边。于是召集公卿商议,邓骘说:“这就好比衣服坏了,坏一件补另一件,还可以有一件完好的。如果不这样,将是两无所保。”众人都附和他的意见。
  虞诩由于级别低,没参加这个会,他听闻后对一个大臣说:“放弃凉州,在我看来,这不合适。先帝开辟疆土,辛辛苦苦,现在怕费事,丢掉它。凉州既然丢了,那关中就算边塞了,关中作了边塞,那祖宗的园陵坟墓,就在界外了,这是万万不行的。俗话说:‘关西出相,关东出将’,凉州习兵练勇,超过他州。现在羌胡之所以不敢入侵关中,是因为凉州在他的后方,是他的心腹之患啊!如果放弃它,迁走百姓,人民安于故土,不愿迁徙,这样一定会发生变故。假使英雄豪杰集合起来,乘势东来,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还恐怕抵挡不住。所谓补衣的比方,我看就像疽的溃烂,越烂越宽,没有停止。总之,放弃凉州不是好的计策。”
  大臣反问他:“那你有啥好办法?”
  虞诩说:“现在凉州骚动,人心不安,应该下令对凉州牧守令的子弟,都授予散官,表面上是奖励他们的功勋,实际上是监视他们,防止他们作乱。这样朝廷可以相机而动。”
  虞诩的建议,东汉朝廷采纳否?史书上没讲,但虞诩的见识,引起了大臣任尚的注意。公元 115年,任尚接替班雄驻防关中地区,向虞诩问计驻守关中的方略。虞诩建议道:“兵法上说,弱的不去进攻强的,走的不去追赶飞的,这是必然的形势。如今羌人全都是骑兵,每天可以行军数百里,来时像疾风骤雨,去时像离弦飞箭,而我军用步兵追赶,是势必追不上的。所以,尽管集结兵力二十多万,旷日持久,但却没有战功。不如让各郡郡兵复员,命他们每人捐助几千钱,二十人合买一匹马,这样便可用一万骑兵去驱逐数千敌寇,尾追截击,羌人自然走投无路。这样既方便百姓,也有利于战事,大功便可以建立了!”任尚采纳虞诩的建议后果然收到了奇效。
  有才能的人早晚会走上前台。同年,羌人入侵武都郡,大将军邓骘的妹妹邓太后听说虞诩有将帅的韬略,就任命他为武都太守。
  武都在陇南,从关中地区到陇南,最近的一条路是走宝鸡陈仓道,虞诩带领部队走的正是这条道。
  据《资治通鉴·汉安帝元初二年》记载:“羌众数千遮诩於陈仓崤谷。”胡三省注:“此崤谷当在陈仓县界,即今之大散关,非弘农渑池县之崤山也。”原来,侵扰关中的羌人已得了信,羌人首领率领几千人马驻扎陈仓道及大散岭一带阻截,那意思是告诉东汉军队,甭想从这儿过!
  现在,虞太守面临一个困局:自己带的兵马不多,对方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强攻肯定没啥好果子吃,绕道也不行,因为韩信走过的那条陈仓小道,经他暗度陈仓一战成名后,地球人都知道了。咋办呢?
  虞诩不慌不忙,下令:“停止前进,就地驻营。”
  “不打吗?”手下问他。
  “不打。”
  “敌人攻下来咋办?”
  “严防死守。”
  羌人看汉军驻营,就下山骚扰,被汉军发乱箭给射了回去。
  双方对峙。虞诩观察着岭上的羌兵,时近六月,还穿着厚重的羌服,忽然询问部下:“羌人来这里多久了?”
  “没有几天。他们仗着骑兵,四处劫掠而来。”部下说。
  “哦——那就放出风声,说我军正向朝廷请派增援部队。”
  “咋放?”
  “对羌人不用拐弯抹角,直接喊话。”虞诩说。
  于是,汉兵开始向岭上喊话:“喂——羌兵兄弟们听真!我们已派人向朝廷求援,援兵一到,就和你们决一死战!”
  羌兵本来看汉兵就是守营待援的架势,就信以为真,渐渐放松了戒备。几个头领一商量,说汉军援军一到,咱们还抢什么?不如先到邻近各县去抢点东西,这比啥都实惠。于是,羌兵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县城劫掠财物去了。
  “开拔,闯关。”虞诩瞅准时机命令部队。
  守卫大散岭的少量羌兵,眼睁睁看着虞诩的大部队越岭而过。
  “一路急行,日夜兼程,每日行程不得低于二百里,迅速通过山谷。”虞诩命令。
  宿营吃饭时,虞诩又命令:“增挖灶坑。每人挖两个灶坑,以后每人每天再增挖两个。”
  手下不解:“一日急行二百里是为摆脱追兵,孙膑减灶而您增灶,这啥意思?”
  虞诩回答:“我们是在秦岭山谷里行军,光凭跑不足以摆脱追兵。我们有 3000人,今天挖 6000个灶,明天挖 12000个灶,后天灶就变成18000个,敌人看到我们的灶每天都增加,一定会认为是援兵来到了。我们士兵众多,行军又迅速,他们一定害怕追我们。这叫增灶断追。”
  “我明白了,孙膑减灶是显示自己的弱小,乃诱兵之计;我们增灶是显示我们的强大,为了迷惑敌人不敢继续追击,这是形势不同的缘故。” 手下顿悟。
  果然,羌人追兵见灶坑天天增加,以为汉军有了援军,便不敢逼近他们。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
  据《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记载,虞诩到武都郡后,兵不满三千,而羌人有数万,羌兵围城数十日。虞诩命令将士不要发射强弩,只用小弩射击。羌人认为汉军箭力很弱,射不到自己,遂集中兵力加紧攻城。当羌兵靠近城池时,虞诩命令二十副强弩同时射一个羌人,没有一次射不中。羌人大为震恐,连忙退却。虞诩又集合所有士兵,命令他们从东城门出去,转一圈,再从北城门进城。然后更换衣服,又从这个城门出发,那个城门进来,并不断更换衣服以迷惑羌人。这样反复出入多次,羌人始终搞不清城内有多少人马。虞诩估计羌人要退兵,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城外设伏,羌人逃走时,汉军趁机截击掩杀,大败羌军,平定了羌乱。
  虞诩智过大散关,运用的是“调虎离山”的兵法策略。《三十六计·攻战计·调虎离山》云: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意思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制胜。
  《三十六计·按语》指出:“下政攻城”。认为攻坚是下下策,因为敌人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最好的办法是以利诱之,以天时困之,以人事迷惑之。《按语》特别拿虞诩智过大散关、增灶断追兵的事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具备了利诱、天时、人事等三个成功要素。
  当然了,兵法是从无数个案例实践归纳出来的东西,一千个“调虎离山”之计有一千个玩法,因为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具体到此件案例,我们应该多想一下,虞诩为何要对敌人使用这条计策?敌人因何中招?
  因为虞诩注意到,敌人是流兵。流兵不同于守兵,守兵守的地方是自己的地方,你只管守好按时发饷就可以了,流兵守的不是自己的地方,他们的心理是:一,速战速决;二,在一个地方吃饱后,马上换下一个地方继续吃;三,吃饱后回家。所以,不是羌兵笨,而是羌兵有弱点,敏锐的虞诩抓住了羌兵要求流动的心理,成功地实施了“调虎离山”之计。如果是真正的守军,窃以为,虞诩此计不见得管用,当然他也不会用此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