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灸”是“冬病夏治”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近年来,山东成武县中医院针灸科连续16年采用自制中药穴位敷贴治疗10000人次,总有效率90%.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95%;支气管哮喘有效率9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效率50%;过敏性鼻炎有效率80%;“易感儿”有效率89%。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近年来我科通过自制中药穴位敷贴,发现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简便易行,价格低廉。

① 冬病夏治法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治未病的思想即是后来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②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里阴病症,如咳嗽、哮喘、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僵硬、怕冷、体虚易感等,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冬病夏治疗法就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给予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从而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
③三伏灸,属于天灸疗法,天灸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即公元420—589年间,它是不用火,不用艾,系用几种中草药研成粉末贴于穴位上,而达到灸治效果的一种方法。“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三伏灸文字记载是在清朝初期张璐著《张氏医通》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它是古代传统疗法。
三伏天灸贴敷药物经穴位由表入里,循经络内达脏腑,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及抗病能力,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节气血,不仅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起到“药穴同疗”的作用。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证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同时三伏灸药饼贴敷治疗肩周炎、网球肘等寒湿痹证有显著疗效,且不受时间限制。儿科医师也从临床发现,很多免疫力低下、冬天容易感冒俗称“易感儿”的孩子们,自从贴了“三伏贴”以后,冬天感冒的次数少了,症状轻了,病程短了,吃点药就容易控制。

药物选取麻黄、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徐长卿等30多味中药按比例研成粉末,用姜汁调成膏状,做成直径为2cm,高约1cm 的圆形药饼 敷贴时间:每年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各贴敷1次。取穴:大椎、肺俞、膏盲、中府、膻中;另外,支气管哮喘加定喘、咽炎加天突。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暴露所选穴位,先用采血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局部穴位,用胶布将药饼贴于穴位上(胶布过敏者用纱布覆盖药饼贴于穴位上),贴敷时间成人4~8h,儿童3~4h,连续3年为1个治疗周期。但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这些病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持治疗。
各地天灸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天贴药。
我科连续16年采用穴位敷贴疗法治疗10000人次,总有效率90%,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95%;支气管哮喘有效率9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效率50%;过敏性鼻炎有效率80%;“易感儿”有效率89%。
①药物敷贴后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要贴4-8h,儿童3~4h,皮肤过敏者可适当缩短时间,或应用脱敏胶布,贴敷疗法3年为1个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当延长疗程;
②贴药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难以忍受,请及时取下药饼,用清水冲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瘁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
③ 贴药后禁食生冷、肥甘厚味、海鲜及辛辣刺激之品;
④ 需要提醒一点的是,中医敷贴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药敷贴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孕妇禁用三伏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要慎用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灸疗法是在中医“冬病夏治”、“治末病”理论指导下的预防为主的疗法。其主要对体虚易感者能增强抗病力,减少感冒次数;或感冒后易好转,而不至于病情发展。中医学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夏季三伏天冬病处于缓解期,此时人体脏腑功能相对稳定,病情亦稳定。但人体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皮肤腠理相对疏松,采用审因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运用穴位敷贴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驱邪扶正,收到“治病为本”的疗效 。药物选取麻黄、解表散寒的细辛、温阳行气的白芥子、破血逐瘀的延胡索、泄水逐饮的甘遂等药辅以麝香辛香开窍走窜,促进药力,再配以具有温中作用的姜汁,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阴阳,祛散寒痰,使人体阴平阳秘,脏腑经络通畅,达到喘平病祛的目的。据现代研究:三伏灸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显著提高。三伏灸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应器产生影响,血清IgE含量降低 ,改善机体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背部胸椎旁,交感神经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此区分布的穴位对治疗肺部疾病疗效显著。用药物敷贴脊柱胸段两侧的穴位,能起到刺激人体位于胸段的交感神经节(椎旁节),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使气管黏膜炎性渗出物减少,解除支气管的痉挛状态,呼气的阻力降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以及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介质等作用,从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穴位敷贴作为古老的中医外治法,与现代医学经皮给药理论不谋而合。
穴位敷贴不但具有经皮给药的优点:如药物不经消化系统破坏和肝脏分解、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从而使药物作用时间长而稳定等;而且,由于穴位刺激能通过经络感传影响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相互激发和协调作用,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使药物的外治效果优于内服效果。
综上所述,冬病夏治三伏灸疗法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运用具有温肺散寒,祛除伏痰功效的药物穴位贴敷,可起到扶正祛邪,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冬季的发病次数,减轻发作时的症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今后,进一步应用现代技术和工艺,加强剂型的改革和研发,可为临床开辟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