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格律札记(57)

 飓风居主人 2017-09-10

文/新村阿翁

十、诗词的主要语法特点​

(三)成分的省略

3、动词的省略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动词常作谓语。诗词律句中在谓语位置上的动词常常被省略,其它位置上的动词也可省去。王力先生将省略谓语的句子称为“不完全句”。其《诗词格律》云:“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

1)省略比喻词

比是中国传统诗词的基本修辞手法之一。《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解释比兴词条中云:“比,譬喻,以彼物比此物。又释义比喻词条云:比喻,亦称譬喻。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思想的对象,叫比喻。比喻的成立,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三个要素。因此形式上就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凭着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等。格律诗词中本体 、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都可省略,这里重点例举比喻句中省略比喻词的情况。

1: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白居易《五律·新春江次)

此例意为:新绿水似鸭头,小红桥如雁齿。未出现的比喻词“似”“为动词。

2: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李商隐《七律·重有感》)

此例用了两个借喻。蛟龙愁失水(愁:一作长),意言像蛟龙一样的唐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与(与:通“举”)高秋,意言像鹰隼一样的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诗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被省略,省略的本体为名词,省略的比喻词为动词。

3: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周邦彦《浣溪沙·翠葆参差竹径成》)

下句跳雨后省略了比喻词字样,意言雨点儿滴落在新长出的荷叶上如蹦玉跳珠,有的还滑落下来。

2)省略判断词

判断词是指表示判断特殊性质的动词,如是、为、乃等。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共同组成句子的谓语部分。格律诗词的判断句里常常省略判断词。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第268页)云:散文里的判断句,多数用字煞尾,偶然用’‘等字置于主语和判断语之间。至于不用字,而又不用’‘等字者,则颇为罕见;但是诗里的判断句却以此为常规。这也是诗与散文相异之点。

1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杜甫《五律·社日两篇(其二)》)

上句今日后省略了判断词字样,下句他时后省略了判断词字样。意谓今日为江南之老,当年是渭北之童。

2: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南宋]王中《七律·干戈》)

此例大意应是生平踪迹大致是一篇王粲传,情怀是一部缩小的杜甫诗。这二句均省略了判断词

3: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例中首句意言你们二位乃东南之名人胜士,省略了判断词字样。

3)省略存在动词

存在动词是指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古代汉语中典型的存在动词是,在格律诗词的存在句中常常被省略。

1: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杜甫《五律·独立》)

应为空外有一鸷鸟,河间有双白鸥。两句均省略了存在动词

2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白居易《七律·故衫》)

应为袖中有吴郡新诗本,襟上有杭州旧酒痕。上下句均省略了存在动词

3: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下句应为但有寒烟衰草凝绿,省略了存在动词。此例意谓六朝的往事像流水般消逝了,但如今只有寒烟笼罩衰草,凝成一片暗绿色,而繁华却无存了。

4)省略普通动词

除上述比喻词、判断词、存在动词外,其余动词称为普通动词。在诗词格律叙述句中也常常省略普通动词。

1: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杜甫《五律·出郭》,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之九第770—771页)

此例意谓故国(故乡)犹遭兵马,他乡亦闻鼓鼙。省略了谓语动词

2: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沈佺期《七律·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下句乐钧天意谓乐手奏钧天。钧天系指宫廷音乐。例中省略了动词字样。

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上句意言吟一曲诗词饮一杯美酒。省略了动词字样。

4: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上句意谓倚杖立于柴门之外。例中不仅省略了动词,而且还将其连带成分介词也省略。

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下句意思是说可怜无数山障眼。例中不仅省略了动词字样,而且还将其连带成分宾语“眼也省去,实际省略了述宾词组障眼

5)名词句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中例举了“非主谓句”的其中一个类别为名词非主谓句”,是指句中只有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而没有谓语动词的句子。名词非主谓句使用的场合极其有限,或特指出现的某一事物,如票!火!;或咏叹赞美某种事物,如多棒的小伙子!;或说明事件的处所和时间,如星期天的早晨、“江南某市。 但在格律诗词中这种句子往往常见,一个诗句里只有一个或几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第275页)云:在散文里,不能没有谓语,诗句里却常常没有谓语,只有一个名词仂语便当作一句的用途。这种名词仂语(仂语:词组),就是名词句,王力先生称之为名词语。这种句子和一般的省略句不同,省略了什么要么找补的方法不止一种,要么根本找补不出来。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第184页)云:名词语出现在诗句中有三种情况:(a)一句诗就是一个名词语。(b)半句诗是名词语,半句诗是完整的句子。(c)两个半句均是名词语。下面,参酌二书就名词句的三种类型各举几例。

A.半句是名词语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五律·月夜》)

上下句都可以分为两个半句(用/号隔开),其中前半句是名词语,后半句含有形容词。此联意谓香雾初浓,云鬟似湿;清辉既满,玉臂亦寒。上句前半句省略了谓语部分初浓字样,下句前半句省略了谓语部分既满字样。

2: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杜甫《五律·客夜》)

此联前半句含有动词或形容词,后半句是名词语。意谓卷帘而残月之影遂入,高枕而远江之声可闻。省略了谓语部分遂入可闻字样。

3:三秋木落/半年客,满地月明/何处砧?(薛能《七律·秋夜旅舍寓怀》)

此联前半句有动词或形容词,后半句是名词语。意谓三秋木落,半年之客惊心;满地月明,何处之砧入耳?省略了谓语部分“惊心入耳

B.两个半句都是名词语

1: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杜甫《五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

诗句的上下两个半句都是名词语,其它成分已省略。意谓烟火冲寒,隐约见军中之幕;牛羊归晚,依稀认岭上之村。

2: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温庭筠《五律·送人东游》,游,一作归。)

诗句的上下两个半句都是名词语,省略了其它成分。意谓高风正劲,扬帆于汉阳渡上;初日始升,送客于郢门山前。

3: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七律·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诗句的上下两个半句都是名词语,其它成分已省略。意谓听啼猿于巫峡,数行泪落;望衡阳之归雁,几封书回。

 C.整句诗是一个名词语

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五律·旅夜书怀》)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第275页)中,称这类诗句情况为句子转成名词语。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第188页)云:从形式上看,一句诗是一个名词词组,谓语没有出现。但实际上,只是谓语转化为名词词组的定语,谓语实际上已包含在名词词组之中。所以这种名词语不能和上述两类一样补出谓语或述语,要使它主谓具备,就只能把它的定语还原为谓语。例句“还原后可读作岸上细草如茵,微风吹拂;舟中危樯高耸,独自夜泊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276)中,称这类名词句为“表示时地的名词语,云:这种结构,除去了末字,倒反变了一个句子(有主语的或省略主语的)。其实除去了末字并不怎样损及诗意,有时候只是凑够五个字或七个字,或凑成韵脚的缘故。意思是被贬到荒凉的巴山蜀水之地,一去二十三年。省略了谓语。

3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五律·九日杨奉化会白水崔明府》)

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276)中,称这种结构名词句为“普通名词语,云:这种结构,有些可认为有主语,有些可认为只有目的语,有些可认为只有表语(判断句的谓语,字除外),要看咱们怎样翻译诗意而定。。潘怀县:指潘岳。陆浚仪:指陆云。可译为:诸宾客都是今日的潘岳,同时的陆云。例句可认为只有宾语部分,省略了主语和谓语。

4: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五律·春日忆李白》)

此例也是普通名词语。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第191页)对此句分析云:可以把它补为‘(我)斜倚渭北春天之树,遥望江东日暮之云;也可以补为我憩息于渭北春天之树旁,君行吟于江东日暮之云下;还可以补为:‘渭北春天树已绿,江东日暮君何之?’”分析的不同,省略的成分也不同。

5: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五律·春日忆李白》)

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277)中,称这种结构名词句为“近似描写句的名词语 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意谓诗的清新像庾信,俊逸像鲍照。省略了谓语。

除上述三种类型名词句外,还有的名词句补出谓语或述语比较困难,即使补出,反而显得赘余。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五律·商山早行》)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第193页)云:诗句是用几个形象组成的一个画面,茅店上一轮残月,板桥上一层白霜,霜上几个脚印。除了视觉形象外还有听觉形象:喔喔的鸡声。读了这两句诗如同目见耳闻,感受到早行的辛苦。这是诗人直接用形象来说话,补上任何谓语或述语均属多余。又如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七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这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读这两句诗,既可感受诗人描述的视觉景象,又可感受作者传递的听觉形象,而用不着补出谓语或述语。这样还可以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2017年7月1日于天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