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溺水到底如何急救?湖南小学教材真是出尽了洋相

 板桥胡同37号 2017-09-10

这件事正好应验了一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来源丨医学界儿科频道



湖南的乡亲父老、小朋友注意了!


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验教科书《生命与健康常识》关于“溺水怎么救护”的内容,被发现存在两处“致命错误”。(如上图)


30年前就被淘汰的急救方法竟然出现在小学教科书上


罗格是户外运动教练、长沙市红十字会救护员,从事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多年。“我女儿教科书上说的怎么和您教的不一样呢?”9月1日,学生家长戴女士给他发来微信。戴女士的女儿严雅诗在四方坪小学读五年级,当天开学报到,学校新发了几本教科书,《生命与健康常识》是其中之一。小朋友翻到这本教科书的42页,看过“溺水怎么救护”的内容,发觉与罗教练教的不一样,产生了疑问。


看过戴女士发来的教科书照片,罗格很震惊。他说:“里面所讲的下水营救技能是对专业救护员的考核要求,完全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会误导孩子涉险;将溺水者提脚倒立、膝顶腹部等控水方法是错误的,国外30年前就淘汰了。”


罗格将教科书中错误的部分发到了长沙市专业救护员微信群,群里一下炸锅了,“教科书在学生心中是神圣的,很多人都深信不疑,危害甚广。”大伙认为,严谨的教科书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太不应该。


“那种认为'溺水者因为喝多了水,把水倒出来就行'的观点是错误的。”罗格解释,根据人体解剖结果,溺亡者的肺部、胃部积水只有20毫升,这点水量完全可以被人体吸收。“喝水并不是溺亡者的主因。”罗格告诉记者,主因是大脑缺氧,所以最应该做的是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抢救溺水者的黄金时间只有3分钟左右,提脚倒立、膝顶腹部控水不仅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而且可能导致胃部食物残渣回流,堵塞喉咙、鼻腔,再次造成窒息。”


控水法为什么不可取?


控水法除了我们提到的“倒挂控水法”之外,常见的还有“牛背马背颠簸”、“倒挂树上”以及“肘膝腹部冲击法”等等。



支持控水法者无非认为,水大量进入人呼吸道,如果不倒出来,会影响后续的呼吸支持和胸外按压,影响患者的呼吸恢复。那为什么说这种做法没有意义反而浪费急救的黄金时间呢?


做一个或许不恰当但非常有意义的比喻:为了形象比较控水法和胸外按压对于急救的影响,笔者去菜市场买了个猪肺,往气管里灌入自来水,然后按照控水法的方法倒过来点颠猪肺,你会发现很难倒出猪肺里面的水。但相反,如果你用力按压猪肺或者用手捏猪肺,你会发现猪肺里的水很容易就被挤出来。“颠猪肺”好比“倒挂控水法”,用力按压或捏猪肺好比胸外按压,两者那种效果好,你自己去市场买个猪肺试验一下就知道。


当然,对于溺水者急救来说,胸外按压最主要不是为了挤压出肺部的水,相反是通过挤压肺脏促进水进入血液循环,最重要的是对心脏的按压,恢复血液循环,改善缺血缺氧。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反驳,事实上在控水法的急救中,溺水者确实很多水从嘴巴里流出来。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和我们的试验不同?事实上,控水法倒出来的水大部分是来自于胃内!肺部的水很少能倒出!而急救中,倒出胃内的水对于需要急救的患者来说没有意义,甚至会增加误吸的风险!


但我们不能停留于想当然和“猪肺”试验,我们需要从医学角度理解为什么不能采用“控水法”。笔者经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专家已经倾向于溺水急救,控水没有必要。原因在于,干性溺水患者,由于水刺激喉咙,导致喉痉挛,气管痉挛,甚至声门关闭,呼吸道及匪类根本没有水或只有很少的水进入。急救过程中只需要争分夺秒清理口、鼻腔内的水和污物,及时开放气道,即可有效地进行人工呼吸,而无需控水,实施控水反而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增加胃内容物误吸风险,有些控水过程中还增加了意外伤害。


即使是湿性溺水,大量水进入呼吸道至肺部,经过溺水过程的患者大多意识丧失,或心肺功能衰竭,许多存在舌后坠、喉痉挛或气管痉挛,通过控水的方法很难排出肺内的水,加上肺本身血液循环丰富,进入肺内的水能快速吸收入血,被血液循环带走。实际上,控水法更多的是排出胃内的积水,而非肺内的水,表面上给人的错觉是经口鼻排出肺内的水,造成控水法效果明显的假象,而对抢救患者生命效果甚微。


正确的急救方法是怎么样的?


正确的急救方法应该是第一时间采用心肺复苏术(CPR)而非控水法,是对患者呼吸、循环的恢复及脑复苏最有效的支持。


多年来,脉搏检查一直是评估心脏是否跳动的金标准,但研究表明,准确率只有65%,错误率高达35%。鉴于此,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规定,对于非急救专业人员,在心肺复苏前,不需要检查颈动脉搏动这一步骤。无需根据脉搏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需要胸外按压,而是根据患者有无呼吸、咳嗽及对刺激的反应,在10秒内完成呼吸循环体征的评价。如确定偶循环,或者不能肯定是否有循环,都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减少检查脉搏程序,对溺水者来说尤为适宜。但患者溺水时,如合并低体温,脉搏很难发现。如果一味强调检查脉搏,势必拖延时间,使溺水者在最有效的时间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丧失心肺复苏时机。所以,只要溺水者移出水面即应尽快进行心肺复苏急救,而不是花时间判断脉搏或傻傻等待救援。


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的CPR指南明确将2005年指南中的A-B-C更改为C-A-B,即强调胸外心脏按压的重要性。那么,这点对溺水者是否也是适用的呢?采用C-A-B进行抢救的解释是针对大多数患者的呼吸、心跳骤停,其病因多为心源性疾病引起,所以强调心脏按压的重要性。而溺水者则是由于气道阻塞引起的窒息,继而引起呼吸心跳停止,因此,对溺水者应强调人工呼吸似乎更加合理,即采用A-B-C方式进行急救。


与其他呼吸心跳骤停相比,溺水的机制不是缺血而是缺氧,关于溺水的询证医学推荐是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再进行30次胸外按压,随后按照2次人工呼吸——30次胸外按压循环交替进行。不但首先给予人工呼吸,而且将最初的2次人工呼吸增加到5次人工呼吸,目的也是为了在第一时间给溺水者充足的氧合。


详细请看医学界专栏作者蜡笔小新4月份的专栏文章别让“溺水”成为盛夏之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