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脊轩志》赏析文萃(二)

 小金猪123654 2017-09-10

《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文。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读了此文,读者无不为之动容。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字,因为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但只有情而无艺,还不能成为精美的文章。作者归有光的感情能够淋漓尽致地得到宣泄,与他多样而高超的传情艺术分不开。
   一、细节传情。作者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至爱真情,不是靠空洞的言辞,也不是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选取一些极富情致而叫人睹之神伤闻之心恸的生活细节,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语,使人物形神毕肖,感情得以流淌。如写母亲,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亦最深情的呵护。又如写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作者就是如此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运用传神之笔,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正是这些生动逼真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至爱,让人读来哀婉悱恻。
二、景物传情。文章景物描写的文字不多,但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心情。如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幽雅静谧的气氛,反衬出今日的孤寂与凄凉。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文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
三、直呼传情。作者善于即事抒情,在事件叙写中往往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将感受和事件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如歌如泣的情调,感染读者的心灵。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事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至亲骨肉刻骨铭心的哀思,委婉动人。又如写祖母一节,文章最后写道: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者让感情的潮水尽情放纵奔流。以上所举文字,皆是呼天抢地地直抒胸臆之语,我们读之,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写到这些文字时,已经是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号啕大哭。
总之,因为作者有真挚的情感,再加上他高超的传情艺术,使得这篇文章读来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一丝一毫总关情——《项脊轩志》细节发微
贾龙梅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作家归有光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品味。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说: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了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和作者凄凉身世的沉重慨叹。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更在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演绎亲情,读来使人倍觉真实亲切。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正如李准所言,《项脊轩志》一文写了三代人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细节,亲人的一举一动、小轩的一草一木都情深似海。
先是归有光在项脊轩的读书生活。归有光将原本破旧狭小昏暗的项脊轩稍为修葺,并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然后借书满架,整日偃仰啸歌。屈原以兰桂譬喻美德,后人又以竹子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想想作者自十五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时起对人生的满怀希望与憧憬也就寄寓在这月夜摇曳的班驳桂影中了。
归有光八岁丧母,至束发读书轩中已过七年。对于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感情的空缺。老乳母回忆说: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无须赘述,只这一句,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虽只是对姐姐的爱,但足以想见对自己的爱了,然而人已逝,爱已空,归有光对母亲的思念就只能在对这句话的千百遍地回味中寄托了。
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似乎更加疼爱,常专门去轩中看望孙子。这次来,对闭门苦读的孙子更为怜惜,然而这怜惜疼爱中饱含了希望与期待。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来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以振兴归家,而这希望便落在了这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的孙子身上。想到年事已高的祖母挪动颤巍巍的脚步,捧来了那曾经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那虔诚的动作、那期盼的眼神(倾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每每念及家道中衰、母亲早逝,眼前祖母这殷切的希望对他而言该是如何地沉重而又凄切啊!瞻顾遗迹,觉得一切如在昨日,于是乎长号不自禁。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业已成人的归有光,无论是想见亲人一面抑或是想孝敬祖母与母亲一次,都已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可想而知,归有光的长号中有着多少的无奈、多少的遗憾啊!
《项脊轩志》前一部分写于十八岁,后面的补记于三十一岁。十三年的时间,又变迁了多少的家事和亲情啊!归有光曾经相濡以漠、相敬如宾的妻子(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离世便是十三年中最悲切的一件事。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失怙、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仅仅是而立之年的归有光却已承受了两大不幸,何其悲哉!然而归有光对亡妻的深情怀念却不着一字,只写了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然而正是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是归有光情感寄托和倾诉的唯一对象了,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全可在月夜难眠时尽情倾诉,而此时的树便是妻啊,睹物思人,情何以堪!这令我想起苏轼的悼亡诗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不难从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中想象归有光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愁字了得?
《项脊轩志》全文细节描写如此、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有感于此,笔者写了一幅对联:
书海啸歌、庭阶寂静、桂影班驳,几多憧憬几春秋;
老妪追怀、祖母殷望、妻子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
轻轻掩上书卷,依然可以想见几百年前的归有光,在怀念三代亲人时热泪盈眶、柔肠寸断的情状,而项脊轩就是这亲情的见证,更是这浓浓愁情与思情的见证!
一丝一毫总关情啊!

《项脊轩志》祭
孔世权
以琐碎亲切使生活细节,欢愉惨怛之情溢于语言之外之效,震川先生可谓此中绝笔!
读《项脊轩志》业已十余年矣,且不时回读,每多读一次,心灵获得的感触就更多一些,就更深一些!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不可谓非狭小之极、破败不堪之屋也;日过午已昏,不可谓非暗淡之极之所也。然而,归氏却能于狭隘、局促、破旧、昏暗之余独享小院复葺之乐,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之声,且于其间杂植兰桂竹木,不可谓非安谧的童年,不可谓非用心不良苦也。情之所系,可见一斑!庭院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好一个闲雅之趣!然而,我们却深知,此轩非归氏情深所托不能如此。
真真是:陋室不过项脊轩,最美不过项脊轩!
归有光九岁能文,三十五中举人,而六十中进士。可见其怀玉之躯遇不遇之实。何处来安放这个疲惫而流浪的心灵?独有一隅陋室,且做精神栖息之乡吧。于是,归去来兮项脊轩!
物非人非,尽作浮云之叹。家道变故之痛、至亲仙逝之痛、功名艰辛之痛、人生渺渺之痛、夫妻永隔之痛,这千万般痛一起涌来心间。常人遇一痛而不堪,况归有光之痛不能绝,痛难思定?归氏何其不伤,如何不痛,如何不悲!
忘不了轩中埋首成长的童年,忘不了轩中零乱的脚步声声,最不能忘,项脊轩里,可亲可敬可爱的白发老奶奶、谆谆的慈母。更有那亭亭如立的相思枇杷,令人肝肠寸断, 思之欲绝!没有了吴侬软语,没有了凭几相伴,也再没有了伊人俏谑,唯有小轩凄凉,冷镜无声!这情牵,怎一个悲字了得!怎一个伤字了得!怎一个痛字了得!
废墟一片,一片废墟。回首一生,岁月华发,踉跄虚掷,先祖兴隆何望?祖母地下安知?慈母岂能安慰?俏妻亡魂怎应?呜呼哀哉,情断项脊轩,情归项脊轩!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我是含泪读着《项脊轩志》的,尤其是今年经历了丧父之痛后,项脊轩于我,无异于归氏之于项脊轩!伤涂《老屋》于后:
老屋很小
却胀大了我的童年
老屋很旧
却盛妆了我的理想
老屋很老
簇新了家的温暖
睡梦里
风动一条小船
扬帆的方向
永远朝着我的老屋
思念中
归去一轮明月
圆满的日子
永远悬在老屋的树头
不能忘记
老屋里 吭吃的老牛和灯盏
不能忘记
老屋里 伛偻的背篓和锄头
怎能忘记
烛影摇红中的华发苍颜
老屋 遥远着我的生痛
那里有针脚缝补的叮咛
那里有老茧捧着的氲氤
那里有泪花凝结的浑浊
那里有扑面而来的沧桑
老屋 几时镂刻于我的日记
午夜呢喃
吞纳老屋的气息
众里寻她
框住老屋的风景
眉尖心上
蹙缩老屋的情殇
老屋 流动在我血液中的山水
从很远的彼端到此端
老屋 盛装我天涯海角的脚步
从已来到未来
老屋的一片叶落
我抱着茅草回家

我读《项脊轩志》
邢台一中 宋英民
《项脊轩志》一文是明中叶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归有光属唐宋一派,号震川先生。《项脊轩志》以独特的魅力风靡当时,影响后世。震川先生用清新优美凝练的语言,将自己的真挚感情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虽然写的是生活中琐碎小事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和感情上的共鸣。
《项脊轩志》在构思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项脊轩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震川先生把深沉的情感寄托在小小的项脊轩中,与项脊轩有关的每一景每一事都让作者或可喜或可悲
以上这些话都是别人说的,没办法谁让别人说得这么好,我只能照录。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这么做过,我一个后生小子怎能不向大家学习。以下的都是我的。
《项脊轩志》第一段中,震川先生写到,项脊轩原来不过是一个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不光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 还黑,。给先生这么一修葺,屋里亮堂,庭院增胜。这样的小屋完全由自己来设计改造,里面凝聚着先生的汗水和智慧,怎能不喜欢?怎能不独自享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边吟边唱,美不胜收。先生深谙书非借不能读的真谛,遂使书架上的书流动,自己总有新的书可看。看看现在有多少人的书不是躺在精美或不精美的的书架中为主人装潢门面,偶尔翻一翻,只是为了嗅一嗅书的香气,可舍不得看,把这么好的书弄脏了多可惜。不知震川先生见了我辈藏书家,作何感想。先生喜欢听音乐,喜欢听大自然的声音,在他看来这才是最美的音乐。你听,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中带来了蟋蟀和鸣,你听,庭阶寂寂时来啄食的小鸟正在对先生说,先生读书累了,我们给先生唱支歌吧。多么和谐,多么动听。500年前先生就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今之众人与之相比怎能不汗颜?
先生是个建筑家,项脊轩凝聚着先生的智慧,一堵墙就能解决白天室内照明的问题,这给现代高层低户带来了希望。据说现在已经有了一种装置可以在白天把阳光引到室内,其原理和震川先生的设计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先生如果在世肯定会遗憾不已,怎么没有申请专利呀先生也许不遗憾,先生知道二踢脚和火箭原理相同。
先生喜,我辈后人读先生文章亦喜。
先生文章好,不仅在先生喜,先生在文中主要还是悲。先生悲,我辈后生晚辈读先生文章亦悲。
先生悲家道中落,诸父异爨。一个大家分成几个小家,现在不算什么,在封建社会那是悲剧呀!本来是一家,如今用墙隔开。东家大伯的狗又向西家叫唤了,准是大伯母又要向三婶子发威,于是让狗儿宣战,明日肯定是西犬东吠,要不咋叫来而不往非礼也呢?昔日厅堂之上,大家聚在一起听祖父讲归氏家训,诸父无一不孝悌忠义挂嘴边;今日厅堂成鸡窝,公鸡来把母鸡啄。有光先生好静,喜冥然兀坐,今日之嘈杂怎能安心读书,精心为文。难怪先生,30才中举人,60才中进士,环境不利于读书呀!
先生言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是多么高度浓缩的家庭版《战争与和平》,战争的墙取代了和平的篱笆,和平的篱笆又被战争的墙取代。先生痛心,吾辈亦痛心。这样的环境你不心烦?你是圣人。先生不是圣人,我也不是圣人,我与先生共烦。
先生爱母,我亦爱母,先生笔下的母亲没有姓名,先生的母亲也没有在先生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嘈杂的环境也没有让先生的母亲效仿孟母三迁。先生母亲长什么模样,我们不知道,先生的母亲长什么模样我们又都清楚。一句儿寒乎?欲食乎?让我们看到了先生的母亲,原来我们和先生有着共同的母亲。先生的母亲去世了,我的母亲也去世了。先生悲,我也悲。
先生见过祖母的面,我不如先生,我没有见过祖母的面。先生之祖母多么的和蔼,先生之祖母又是多么的幽默。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先生笑了,我也笑了,这个老奶奶可真逗!奶奶用手轻轻的关上门,颠着小脚拿来了一块象牙笏板说:这是你奶奶的爷爷当年上朝用的。不用说别的了,多么高的期望值,封建时代四品以下官就没有资格持笏上朝。先生哭了:我就是考到60也得考,否则对不住祖母呀!先生30中举,60岁中进士,先生没有见过皇上的面。不知九泉之下的祖母能否认可这个唐宋派最重要的领导人。祖母肯定不认可,祖母只知道学而优则仕,不仕则不忧。这也难怪,再好的孩子学习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学,谁承认是好孩子呀!
先生的小屋曾经四次遭火,这可得怪先生消防意识不强,再不当心,神仙下次就亲自点火了。
先生初为此志,为的是纪念母亲祖母,先生没有发表,因为先生在等待,等待梦中的她。她来了,她轻轻地来到了项脊轩中,在她面前,先生很自豪:她把我当成了老师,能给她讲故事,我真的很快乐。她想学写字,很好,我手把手地教,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爱的见证,有时候她一个人静静地在写字,我悄悄地走到她身后,嗅一嗅她的秀发,好香呀,我得心醉了……所有这些美好的回忆,先生只浓缩为两句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什么举案齐眉,什么相敬如宾,多么苍白,哪比得上如此卿卿我我。插说一句,不知先生是否给妻子讲《烈女传》,你别笑,谁不希望自己妻子有坚贞的节操呀。先生爱妻子,妻子也爱先生,先生妻子回娘家,忘不了说丈夫的好话,惹得众小妹好生羡慕,只能说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阁子都不知道,太弱智了吧?她们可不弱智,她们多么希望像姐姐一样有一位喜欢阁子的丈夫呀!
先生是好先生,娘子是好娘子,夫妻是好夫妻。只可惜,好日子这么快就到了头,短短六年,先生的妻子就走了。老天爷真狠心!老天爷也很公平,多少人几十年的夫妻之情也不及先生夫妻情之深,情之浓。
什么南阁子,坏了就坏了,不修!不修!不修不行啊,失去了她,再失去南阁子,我依靠什么?先生如是喊。
修了南阁子,又能怎样?她还会回来吗?还回到我轩中听我讲故事?罢了,出去吧!自此先生多在外讲学,不常回家。
庭有枇杷树, 吾妻亲手植。
亭亭如盖日, 绵绵长相思。
震川先生的《项脊轩志》只能去读,不能去背,你在背诵时,所有的脑细胞都参与背诵,恐怕背错了,哪里有更多的脑细胞去体味深情?先生的文章没有议论之语,因为先生很自信:到动人之处自会动人,不用你去提醒。这一点,唐宋八大家都比不上。窃以为: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根本不能和先生的《项脊轩志》来比,王苏的文章,大家只管大声背,它们不需要体味。
《项脊轩志》是好文章,只能读,静静地读。震川先生喜欢安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