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脊轩志》知识点过关检测

 liubaoliang 2013-10-22
《项脊轩志》知识点过关检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句式:      )。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雨泽下(活用:      解释:           )注;每移案(        ),顾(        )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句式:      )。前辟四窗,垣墙(活用:      解释:           )周(        )庭,以(        )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句式:      ),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活用:      解释:          )。借书满(活用:      解释:           )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        )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        )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        )而(        )宴(活用:     解释:           ),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        )再(        )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        )婢也(句式:      ),乳(活用:      解释:           )二世,先妣抚(        )之(        )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句式:      ),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       ),而(        )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句式:      ),一日,大母过(        )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        )女郎也?”比(        )去,以手阖(        )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        )成,则可待乎!”顷之(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活用:      解释:           ),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        )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        )牖(        )而(        )居,久之,能以(        )足音辨人。轩凡(        )四遭火,得不焚(句式:      ),殆(        )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        )余问古事,或凭几(        )学书(        )。 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        )稍异于前(句式: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活用:      解释:           )植也(句式:      ),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本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
1、准确归纳、理解文本中的文言现象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文章脉络,体味作者情感
3、体会作者融亲情于日常琐事的写法
4、授知塑德,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细节和场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项脊轩志》又名《项脊轩记》,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代表作。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志,是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问题探究思路
有人说,《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简单,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叫做“一个书斋;两种情感;三个亲人”。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里的书斋、情感、亲人具体是什么?
明确:一个书斋:项脊轩
两种情感:一喜;一悲
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亡妻
三、精细研读:
一个书斋:项脊轩
1、提问:文章开头,作者笔下的项脊轩是怎样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方丈就是一丈见方的意思,意在言明书斋的面积小。“方丈”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佛寺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叫他方丈呢?因为他的办公室和寝室面积不过一丈见方。这也算是借代的修辞方法。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2、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3、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不漏了、洞然了。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使得原有的栏杆,“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4、那么,修葺后项脊轩的环境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环境清幽雅致。(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5、作者运用了何种手法来突出环境的清幽的?
明确:以动衬静  以小鸟的时来啄食来衬托小院的寂静、少人
动静结合  夜深人静之时,微风徐来,桂枝随风舞动,月光下树影轻盈、舒缓的晃动,十分可爱。
6、除此之外,第一段中是否还有可以用来表现环境清幽的句子?
明确:“万籁有声”,这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7、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表现的句子并分析?
明确:闲适、怡然自乐。“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读书的时候,头时而俯下时而仰起,大声吟诵,摇头晃脑,借此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8、那么,我们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此刻作者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呢?
明确:喜
两种情感:
1、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可喜的,但为何作者在第二段开头却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他所悲何事?
明确:悲分家;悲先妣;悲先大母;悲亡妻
2、作者抓住了哪些细节来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之状的?
明确: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曾经的钟鸣鼎食之家却因为儿孙“读书久不效”而四分五裂,乌烟瘴气,这怎能不让作者伤心、寒心呢?
三位亲人:
3、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首先是一位慈母,她半夜还要起床问孩子冷吗、饿吗;其次是一位好心肠得主子。老妪仅是一个奶妈,先妣却“抚之甚厚”,还有,“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一句,非常感人,一个下人居然能记住主子立过的地方,而且还每每提及,可见先妣在她心中的地位,可见她是多么感激先妣对她的恩德。
4、归有光为什么不直接去写他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呢?
明确: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无法记清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虽然归有光记不起母亲的音容笑貌,但母亲在他心中永远是最美丽的。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让我们带着感动的心情,把这一片段齐读一遍。
5、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通过那几件事情来描写先大母这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
6、作者为何“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明确:睹物伤情,怀念两位亲人。
7、还有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
明确:补充资料(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一直到归有光写这篇《项脊轩志》时,18岁的他还未能考取功名。)功名未成的他,自觉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8、大登科虽未及第,但在写完《项脊轩志》后的五年,归有光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小登科。那么,婚后的归有光幸福吗?从何得见?
明确:
之一:“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之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其次,我们可以想到妻子提及阁子时的神态是何等的自豪,因为她家有阁子,阁子里有她深爱的人,阁子是她幸福生活的见证;最后,我们还可以想像诸小妹听后张着嘴巴羡慕的样子,她们是在羡慕姐姐嫁了一个好郎君。
9、然而,这种琴瑟和鸣幸福却是短暂的。结婚六年,爱妻离他而去。妻子的死,再一次给归有光带来沉重的打击。归有光想起母亲,潸然泪下,想起祖母,长号不自禁,想起爱妻,又会怎样呢?哪些句子最能感动你的呢?
明确: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其次,两年后虽重修项脊轩,但此刻因妻子亡故,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只是久病无聊之举。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借物抒情,抒发物是人非的伤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
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本文是作者饱含人生苦难沧桑之后,用血和泪铸就的一篇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千古名文。
五、写作启示:
①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通过生动的细节、平实的语言,传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收获“事细情深”的效果。
②恰当运用细节来表现神韵,借助场景来刻画形象。
③物线与情线交织,实写与虚写并用,细节与场景结合。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狭小、破旧、昏暗 —— 明亮、雅致、静谧
缺失母爱的幼年(母子情)
难言的悲痛—— 有负众望的少年(祖孙情) ——不老的亲情
痛失爱妻的成年(夫妻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