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发热未必是感冒,儿科专家见招拆招!

 qlxzwx 2015-07-27

?


小编导读

? 孩子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悄然绽放。他们爽朗的笑声,稚嫩的言语,无不让父母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健康成长、一切顺利,做一个快乐的小天使。但很多疾病却不依不饶地缠上小孩,比如发热,就是很普遍的一个症状,如何搞定发热?儿科专家见招拆招!


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称为内伤发热。内伤发热一般以低热多见,但有时可以为高热,也有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内伤发热的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本病的病位涉及多个脏腑。其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有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在病因、脏腑病变、正虚与邪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兼杂,相互转换,使病情复杂。

内伤发热可分为虚实两大类。由气滞、瘀血、痰湿所致者为实证,乃因气、血、津液郁滞,壅结阻遏而引起发热;气血阴阳不足者属虚,多为脏腑不足所致。有单个病因致病的、也有多个病因共同致病的,如气滞血瘀、阴虚夹痰湿、气阴两虚等。或随着病情进展,实证可以伤及阴阳气血而使脏腑不足,也有脏腑虚弱导致气滞、血瘀、痰湿的,或气滞、血瘀、痰湿相互为患。气血不足损及阴阳,脏腑虚弱而相互影响,如病久伤及气血阴阳、气虚血瘀、心脾不足等,因此内伤发热不仅虚实夹杂者多见,几个脏腑虚损的情况亦有之。此类复杂证候,是造成本病缠绵的重要原因,临证不可不详辨。

本病应根据病史、症状、舌脉辨别证候的虚实。内伤发热须结合病程长短,发热状况,兼次症状,舌脉等,辨别病情的轻重。一般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致胃气衰败,则病情较重。反之则病情较轻。《张氏医通·寒热门》曰:若发热而脉反沉细,或疾数无力者,病脉相反也;死。病热有火者生,心脉洪是也。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

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是治疗内伤发热的基本原则。根据内伤发热证候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法。内伤发热慎用发散及苦寒泻热的药物,因发散易耗气伤津,苦寒则易损伤中阳,亦可化燥伤阴,均可致病情加重。


1.湿郁发热

本型是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留,郁久化热而成。现代医学中伤寒、肠炎、痢疾、肝炎等常见此型。

如伤寒湿重于热者,症见发热头痛,口不渴,胸腹满闷,肢体沉重,精神萎靡,便溏不爽,舌苔白腻或淡黄而腻,脉象濡缓等,治宜芳香化湿,佐以清热,方以三仁汤加藿香、佩兰、柴胡、黄芩等治疗。如属热重于湿者,症见身热不扬,或高热不退,胸闷腹胀,口苦黏腻,恶心厌食,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泻而臭秽,便下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治疗宜清热化湿。方以甘露消毒丹加减。方中可去川贝、射干、薄荷、木通,酌加佩兰、黄连、黄芩、栀子、厚朴、荷叶等。

如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半夏、杷叶,腹胀较重者加大腹皮、枳壳。如急性传染性肝炎,症见黄疸,发热等,则以茵陈蒿汤加减,以清热利湿。如其病初起兼有表证,可加青蒿、豆卷、黄芩、板蓝根;如大便秘结,热重于湿,则重用大黄,并加虎杖。待大便通畅,小便量多,苔腻渐退,大黄即可停用;如大便溏泄,则去大黄加猪苓、薏仁;脘腹胀满,苔腻面垢,则加佩兰、厚朴、白蔻仁;小便短赤加六一散;如胁痛较甚,则加郁金、丹参、川楝子、元胡;如肝脏肿大,低热不退,则加鳖甲、丹参;若肝脾均大,体质尚壮,则稍加三棱、莪术。从化验情况看,如转氨酶较高则加大青叶;麝浊、麝絮较高,持续不减,兼见体弱少力,则加五味子、姜黄、郁金。

如急性胃肠炎,症见发热泄泻,方用葛根芩连汤以解表,清热燥湿止泻;如胸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不数,为湿邪偏重,可加厚朴、苍术、车前子;如发热较高,口渴引饮,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为热邪偏重,可加连翘、马齿苋;夹有食滞者可加神曲、山楂;如其病发于盛暑,可加香薷、藿香、扁豆衣、荷叶、滑石。

如细菌性痢疾,症见发热,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治宜清热解毒,燥湿止痢,方用白头翁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发热重者加银花、连翘;腹痛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枳壳、槟榔;红痢较多加赤芍;白痢较多者重用白头翁、马齿苋、白芍、川朴。


2.食积发热

本型是由乳食不节,积滞内停,郁久化热而得。其症见发热伴有脘腹胀痛,呕酸泄腐,大便不化,掌心灼热,面腮红赤,朝凉暮热,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治法当消食导滞清热。方用连骨散加减(经验方:胡黄连、地骨皮、青蒿、丹皮、栀子、槟榔、厚朴、稻芽、大腹皮,重用槟榔加莱菔子);若积热伤阴,口舌干燥,则加生地、知母。对于伤食发热的治疗一般重在消食导滞,宣畅气机,宣导则发热可退,热解则消谷复常。


3.阴虚发热

本型是由热病后,或营养失调,阴液亏损所致。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传染病后期及结核病等,其证常见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热,身瘦体弱,面形憔悴,烦躁不宁,夜寐不安,盗汗口渴,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治疗当以滋阴清热为法,方用青蒿鳖甲汤酌加银柴胡、地骨皮、元参、麦冬等治之。若夜寐不安,则加生地、竹叶;盗汗则加浮小麦、牡蛎、糯稻根;气短乏力则加太子参、五味子、麦冬;纳食减少则加山楂、麦芽;咳嗽重,则加百部、贝母、百合、冬虫夏草等。


4.气虚发热

本型多由体质素虚,喂养不当所致。常见于现代医学中之功能性低热等。其证发热每于夜半至次日午前发生,多呈低热,伴有面色白,倦怠无力,动则汗出,气短神怯,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大无力。治以益气退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其证较重,汗出较多则重用参芪,并加浮小麦、五味子、麻黄根、白芍、龙骨、牡蛎;若时寒时热,汗出恶风,则加桂枝、白芍;若脘腹痞闷,舌苔白腻,则加苍术、茯苓。


新媒体编辑:王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