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秀林中风证治

 一土wl 2018-09-08
根据中脏、中腑、中血脉、中经络等证的临床实践观察,均与现代医学所讲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脑血管意外疾病有关。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精窍之所,主宰着全身的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活动。其中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上至于脑,下达百骸,相互交叉贯通,是气血运行的道路。经络功能正常,则气血通达、阴阳调和;功能失常,则气血不和、阴阳失衡;阴亏于下,阳亢于上,致使风、火、痰邪或气血并走于上,扰乱精明之府,蒙塞清窍,造成暴厥、中风瘫痪、口角歪斜等危症。
人以脏腑为本,气血为用。中风暴厥,则使弱人失其本,丧其用而正气自虚,邪气独留,正虚邪实。正气在人身各条经络的流行、强弱各不相同。如果某一部分经络发生了气血失用的功能障碍,此部就有病邪在发生和发展。病邪发生后循经流窜发展就要损伤经络。如病邪循肝经流窜,从足至头,入于目系,出目下行颊里,交叉环唇,出现下肢抽搐、瘫痪、口角歪斜。由于经络左右相交叉,所以一侧肢体瘫痪而健侧牵引。如左侧肢体瘫痪,右侧牵引,口歪向右侧;右侧瘫痪左侧牵引,口歪向左侧。在治疗上,左侧瘫痪者,须从阴引阳;右侧瘫痪者,从阳引阴,使阴阳趋于平衡,气血调和,肢体功能恢复、歪斜复正。
中脏、中腑、中血脉、中经络是中风病的四大类主证。以李教授的体会,中脏、中腑、中血脉、中经络是疾病的部位深浅各不相同。其中的重症中脏包括了中腑、中血脉、中经络的大部分体征;中腑、中血脉、中经络,也兼有中脏的某些体征,虽然同是中风病,而病的程度各有轻重不同,则不容混淆。所以,必须分类分型,以便于治疗。
一、症 状 鉴 别
详见表11。
表11中风症状鉴别
鉴别要点中脏(脑出血)中脏(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脏(脑血栓)中血脉(脑栓塞)中经络(脑血管痉挛)有关病史高血压无特殊高血压或动脉硬化大骨折、心脏病高血压始发年龄50岁以后青年或老年老、中、青均有20~40岁老、中、青均有(续表)鉴别要点中脏(脑出血)中脏(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脏(脑血栓)中血脉(脑栓塞)中经络(脑血管痉挛)诱因用力或情绪激动用力或情绪激动寒冷、精神刺激精神刺激精神因素起病形式较急较急较慢急骤较急头痛常见剧烈常见而轻少风而轻常见呕吐常见常见少有少有可有昏迷常见深而持久常见于严重者少见少见少见血压甚高或高或低有的较高正常甚高脑膜刺激征多见明显无无有偏瘫有少见有有少见脑脊液压力血性血性正常正常正常发热有有无无有或无
二、舌质、舌苔辨证
根据临床观察,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在病程演变过程中,舌质、舌苔常常发现有规律性的变化,现简介如下。
1.灰黑苔、舌质红此种的舌质、舌苔多见于发病之后,病人昏迷高热,大小便失禁,神昏失语。出现这种情况多为危候。一般持续2~15天,灰黑苔逐渐消退,病情也随之有所好转。
灰黑苔的出现为热极动风之象,血分、气分均热极,热入心宫,肝风内动,风火相煽,气血两燔。治疗当以凉血、止血、清热息风之法。
2.焦黄起刺苔、舌质红第一阶段的灰黑苔退后,逐渐出现焦黄起刺苔,神志稍清,大便干燥,小便赤黄而少,病情仍较重,不能进食或略进稀汤。一般持续2~10天,焦黄起刺苔的出现为风热炽盛,津液损耗不能上承,病情虽然仍重,但与第一阶段相比病情有所好转。治疗以滋阴凉血、清热潜阳之法,此苔渐退。
3.腐渣苔、舌质红舌苔像豆腐渣一样,病情较前已稳定,神志已清,能少进食。此种苔一般持续7天才消失。
腐渣苔的出现,说明胃中之腐气随热上升舌面,热邪有欲解之象。当以清热平肝息风之法治之。
4.舌质红绛、无苔多于腐渣苔消退后出现,舌质红如猪腰子,说明病后伤阴,余热不尽,胃阴不足,阴虚有热。此种舌质持续3~5天消失。治则当以滋阴、清热、养胃,佐以活络。
5.薄白苔、舌质正常出现红绛舌3~5天后,舌面即出现浮白苔,渐成薄白苔。此为中脏(脑出血)后期,病情稳定,邪热已退,正气渐复,神志正常,能进食,遗留有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症。应抓紧进行恢复期治疗。以健脾活络,滋阴潜阳之法治之。除用药物治疗外,尚可积极配合针灸疗法,以便消除或减少后遗症。
中腑(脑血栓形成)初期,舌苔黄、质红暗;进入中期(即得病7天以后),舌苔由黄转白、质红暗转红;病情进入后期(即得病15天以后),舌质淡红、薄白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