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牟宗三:《心体与性体》1·2·1(6)

 有而无限 2017-09-11

第一部  综论

第二章  别异与简滥

第一节  橫渠、明道之言理或天理



1·2·1(6)


 

6.“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天理俱备,元无欠少。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父子君臣,常理不易,何曾动来?因不动,故言寂然。虽不动,感便通。感非自外也。(同上。未注明谁语。《宋元学案·明道学案》列有此条,自系明道语无疑。)

 

案:此条又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说此天理实体。前第4条,吾人说明道所说之易体是理亦是神。因其是神,故可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即是寂感真几,亦即是诚体、心体也。是故“於穆不已”之易体是理亦是神,是诚亦是心,总之,是即活动即存有者。神、诚、心是活动义,同时亦即是理,是存有义。理是此是诚、是神、是心之於穆不已之易体之自发、自律、自定方向、自作主宰处。由此言之,即曰“动理”,亦曰“天理实体”。理使其诚、神、心之活动义成为客观的,成为“动而无动”者,此即是存有义。是故诚、神、心之客观义即是理,理之主观义即是诚、神、心——诚、神、心使理成为主观,成为具体而真实的,此即理之活动义,因此曰动理,而动亦是“动而无动”者。是故此实体是即活动即存有,即主观即客观。其当机而发所显之一切殊相即是所谓“百理”或万理。“是他原无少欠,百理俱备”,是将其所显发之一切理(实即此同一天理实体之一切当机不同之表现)皆收摄于此实体中而无剩无欠也。“天理俱备,元无欠少”,此“天理”亦是百理之天理,亦俱收摄于此寂感真几中也。收摄于此寂感真几中或天理实体中,只是一理,只是一个“於穆不巳”之易体(天命实体)之理。然因要说它“百理俱备”,则此实体即偏于静态的存有义。可是就其“於穆不已”之当机而发言,则又是动态的活动义。其当机而发而显一特殊之表现,如在父子处,在君臣处,等等,则即显理之多相。此多相之理因当机而发而各贞定一事,遂亦贞定下来而只成为静态的存有。然其根源实只是“即活动即存有”之一理也。若只就平散的、静态的存有义看“天理”,则不能尽明道所说之“天理”之实义。明道所说之天理是当机而发之百理统于一理之根源,统曰“天理”也。天理是就“即活动即存有”之道体性体说。道体性体固是创生之实体,自能当机而发,而显为“只存有而不活动”之百理之多相,但却并不只就此存有之百理之多相说天理也。至乎伊川朱子,只就“存有”义看天理。朱子虽亦知存有之百理皆可收摄于太极之一理,然太极之一理仍是“只存有而不活动”者,是即丧失明道所体悟之“天理实体”义、“於穆不已”之实体义,因而诚、神、心与理不能一,亦因而心性不能一,心理不能一,而转成另一系统也。此是最根本之偏差。所差只在此一点,然而影响如此其巨!

以上是解释此条就寂感真几说“天理实体”义。惟此条“父子君臣,常理不易,何曾动来?因不动,故言寂然”。此数语语意有滑转。“常理不易”之不动是不变动义,不改动义,只言理之永恒常在。此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中之不动,意义不同。理之永恒常在不可说“寂然”也。故此数语之实意当为:父子君臣之常理永恒常在,当吾人之性体“寂然不动”时,此常理亦寂然于性体之中而不显,而实潜隐具在,并无少欠;而当吾人之性体“感而遂通”时,则此等常理即当机而发,粲然明著,亦无增添。而即就百理常在说“寂感”,则不谛。此是语意之不慎,言在此而意在彼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