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希望后人这样铭记他|教师节特别策划

 一葉一如来 2017-09-11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这是明史上对王阳明先生的一段评价。

  然而在阳明先生与弟子的某次交流中,先生却叹然说:“可惜平生精神,俱用此等没紧要事上去了。”战功赫赫,在阳明先生心中,只不过都是些“没要紧事”。

  那么,什么是阳明先生的“紧要事”?如果今天的我们只用一个词形容先生,他最希望的称谓会是什么?

  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有几段文字,或许正是对阳明先生心中“要紧事”的绝妙诠释——1528至1644年清军入关,共有17位名人以思想者和学者镌刻在青铜甬道,其中的12人为阳明先生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1公元1541年,辛丑,明世宗嘉靖二十年,思想家王艮(阳明先生弟子)卒,有《王心斋先生遗集》传世。
2公元1551年,辛亥,明世宗嘉靖三十年,思想家黄绾(阳明先生弟子)卒,有《明道编》传世。
3公元1560年,庚申,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散文家唐顺之(阳明先生弟子)卒,有《荆川文集》传世。
4公元1562年,壬戌,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学者邹守益(阳明先生弟子)卒,王学弟子,建复初书院讲学,著《东廓集》。
5公元1564年,甲子,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学者罗洪先(阳明先生弟子)卒,著《广舆图》等。
6公元1574年,甲戌,明神宗万历二年,学者钱德洪(阳明先生弟子)卒,从王守仁学,恢宏师说,著《阳明夫子年谱》等。
7公元1579年,己卯,明神宗万历七年,思想家何心隐卒(阳明先生再传弟子),有《何心隐集》传世。
8公元1583年,癸未,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学者王畿(阳明先生弟子)卒,有《龙溪先生全集》传世。
9公元1590年,庚寅,明神宗万历十八年,史学家、文学家王世贞(阳明先生再传弟子)卒,有《弇山堂别集》传世。
10公元1602年,壬寅,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学者李贽(阳明先生再传弟子)卒,有《焚书》等传世。
11公元1618年,戊午,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思想家吕坤(阳明先生再传弟子)卒,有《呻吟语》等传世。
12公元1620年,庚寅,明神宗万历四十八年,学者焦竑(阳明先生再传弟子)卒,著《焦氏澹园集》等传世。
在阳明先生与学生的另一场对话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何为先生的“要紧事”——
直问:“许鲁斋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先生以为误人,何也?”
先生曰:“但言学者治生上,仅有工夫则可。若以治生为首务,使学者汲汲营利,断不可也。且天下首务,孰有急于讲学耶?”

  这个“紧要事”,就是教书育人!

  “教育家”才是阳明先生最希望的称谓,化育天下之人心,正是圣贤的事业!

  时光回到1483年,12岁的阳明先生,和他的老师有一段声名远扬的对话。

  问:“何为第一等事?”

  师曰:“读书登第。”

  阳明先生曰:“恐未是,当读书做圣人耳。”

  立志读书做圣人的阳明先生,在历经求学求道、苦难磨砺的25年后,终于在贵州龙场悟道,看到那个以生命相求的“圣人之道”就在自己心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不觉呼跃而起,天理就在心中,不再遥不可及,不再无处可寻。

  吾心自有光明,

  何劳向外求索;

  天人合于一心,

  照彻河山万里。

  参透天理大道的阳明先生,开始了化育人心的事业。

  1509年,主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

  1510年,任庐陵知县,为政七月,不事威刑,谕民为善,多感化者。

  1513年,冬十月,至滁州,日与门人遨游琅琊、镶泉间,月夕,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

  1514年,专以“致良知”训学者。

  ……

  1519年,宁王宸濠叛乱,阳明先生冒着赤族之祸起义,即便在这个生死关头,阳明先生仍然与学生讲学,在钱德洪所著的《平濠反间遗事》中,记下了这个片断。“昔先生与宁王交战时,与二三同志坐中军讲学。谍者走报前军失利,坐中皆有怖色。先生出见谍者,退而就坐,复接绪言,神色自若。顷之,谍者走报贼兵大溃,坐中皆有喜色。先生出见谍者,退而就坐,复接绪言,神色亦自若。”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阳明先生的智慧与勇气,也能读出阳明先生伟大的师者之心。

  1528年10月,阳明先生在病中给弟子聂文蔚写了一封书信(一个月后的11月29日,阳明先生便与世长辞)这封给弟子聂文蔚的信,洋洋洒洒,真诚恻达,足足有4193字,老师对学生的那颗心,赫然纸上,令人不觉泪下。

  何为“紧要事”?

  阳明先生光辉的生命历程,将他12岁的惊天一问诠释得淋漓尽致。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化育人心,才是这个世间第一等的“紧要事”!

  何为师者第一等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因此,传道,是师者第一等事。

  阳明先生是一位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导师,他平生最重视的就是讲学传道,军旅生涯中他最爱的也莫过是与三五门生,讲学论道。

  先生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们,没有辜负先生的期盼,他们学习致良知,也像先生一样,”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无所待而行”,“使天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

  阳明先生和他的12位弟子,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都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这个事实告诉了我们:圣人并非高不可攀,圣人可学而至。

  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的种子,每个人胸中都有一位圣人住着。致良知就是一座桥梁,它让我们通过“学而时习之”,不断地靠近圣贤的境界,最终成为像阳明先生一样的人,收获此心光明的人生!

  微博:@致良知四合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