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说——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孔子篇)

 鹰击长空186 2017-09-11

孔孟之道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其内容博大精深,但撮其要,可用四个字来概括:为人为政。用传统的术语讲就是“内圣外王”,即通过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并以此影响和治理天下

其中,孔子的思想可以用一个“仁”字来概括,体现在做人和为政上就是“仁者”“仁政”。我们先看仁者的表现。

中国说——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孔子篇)

首先,孔子认为一个仁者要有孝心。“孝悌”是为人之本。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他的学生有子则说的更直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这个根基打好了,人生就有了方向,不但个人品德修养有了保障,学识、智慧也会受到滋润,并且会形成仁爱的社会因子,为国家稳定做出贡献。

中国说——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孔子篇)

其次,要练好“求诸己”的内功。孔子主张人生在世要立足于自我。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忧患的是自己没有能力。又说“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古代学者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学问道德而学习,故而“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君子总是对自己提出要求。对于环境与人的关系,孔子认为自己要时刻把握住主动权。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贡问他:“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什么叫自我?身处贫穷,仍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保持内心的快乐;当富贵来临时,也能以礼节制自己,不忘乎所以。这就叫自我,这就叫修身。人不管在哪里,身处何境,始终都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平和和独立的人格。宋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句,就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形象诠释。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好学深思。他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迁怒,不贰过”,可谓好学也。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思结合,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而不致犯人云亦云的错误。二是要多结交品德高尚的朋友。孔子说“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是有益的,从而达到“以友辅仁”(曾子语)的目的。

中国说——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孔子篇)

第三,要为他人着想,要回报社会。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便不会有所作为,不会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故而他要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每时每刻都不离开仁,匆忙之间与仁在一起,颠沛流离也与仁在一起。具体来讲,“仁”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以同理心处理好人际关系,即曾子所说的“忠恕”行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二是要致力于服务社会。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修身的最终目的是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中国说——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孔子篇)

总之,孔子的为人之道是立足于现实社会,服务于现实社会,将个人价值与民众的需求结合起来。通过修身齐家达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世界大同。

在为政方面,同样贯穿了仁德思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主张以德治国。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用道德治理国家,领导者就会象北极星一样,处于中心位置,而其他星辰围绕它来运转。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如果治理国家只用法律来引导人民,以刑罚来约束人民,那么可以使人民一时免于犯罪,但他们不会有羞耻感;如果用道德引导人民,用礼教加以约束,那么人民会有羞耻感,而且会使人心向善。可见孔子是想通过教化,普遍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人人都能自我约束,那么天下就可实现“无为而治”了。

中国说——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孔子篇)

第二,强调以身作则。一次,鲁国的一位执政者向孔子请教施政问题。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人的道德就象风,民众的道德就象草。风向那边吹,草向那边倒。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鲁国盗贼横行的局面,是由于统治者的贪婪造成的,他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子还在其他场合说过类似的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笱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一个国家领导人,自己首先要做到认真工作,说话算数,节约费用,爱护官吏,珍惜民力。上述教导,都是深谙政治规律之谈,至今仍有启迪作用。

中国说——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孔子篇)

第三,要任用贤才。一次,孔子的学生向他请教政治,孔子回答“举贤才。”孔子认为人才在政治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上古时期政治清明,就是由于用人得当。论语记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舜帝有五位贤人佐政,便使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贤臣。对此孔子评论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同上)人才难得,确实如此。在唐尧虞舜及周武王时期,人才最为兴盛。人才除了其本身的能力外,还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把正直的人提拔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孔子的学生子夏紧跟着举例加以证明,他说,舜登上帝位后,从民众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上来,那些品德不好的人就远离了。商汤登上帝位后,把伊尹从众人中提拔上来,品德不佳的人便远离了。

中国说——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孔子篇)

第四,要取信于民。政治的基础在民心。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做好三件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粮食充足,兵力充足,人民信任。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两项,就“去兵”“去食”,而人民的信任不可缺乏,“民无信而不立”,如果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政权就不能存在了。而要取得人民的信任,就要行仁政,主要包括爱民、养民、富民、惠民、教民等方面。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对郑国子产“其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的做法表示肯定,他认为让人民修养生息是一种惠政。并提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顺应人民的愿望而为他们谋利,在他们富裕起来以后,再让他们接受教育,“即富矣”再“教之。”(《论语.子路》)这样人民就容易管理了,政治便可“无为而治”了。

中国说——四个字,教你读懂孔孟之道(孔子篇)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孔子的为政理念,实际上这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和“做人”一样,贯穿于其中的仍是一个“仁”字。“做人”是为了“为政”,而“为政”则体现了人生的价值。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孔的人生追求和政治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