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重新定义了“君子”

 风雨黄昏后 2023-08-05 发布于河南

提及“君子”一词,今人往往会想到高尚的德行、杰出的人格。成为君子,是古往今来多少读书人的目标。殊不知,“君子”的本义,与道德人格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大约从孔子开始,君子才成为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在《论语》这部书中,就记载了诸多孔子与弟子们谈论“君子”的言语。

最初的“君子”,顾名思义,就是君主的儿子,亦可称作“公子”。而能够继承国君地位的嫡长子,也就相当于后来的“太子”。无论如何,“君子”们也将成为国君或卿大夫,最低也是一个士,拥有贵族的身份地位,以及或大或小的一块封地。除此之外,他们是天生的官员,势必要继承自己父兄的职位,参与到国家政治中去。所以,“贵族”是当时天下人对“君子”的共同解释,而在《论语》里这种释义的占比非常之高。例如,“君子不器”在很大程度上便指作为统治者的“君子”,不能将精力放在某一种专业技能上,不能被“器”所限,要“大器不器”。这是在说为官者,也就是贵族。而当“君子”与“民”的概念作对比时,指的大多也是“贵族君子”。

“君子”的词义从贵族到贤德之人的转变,正是由孔子开始的。毫不夸张地说,孔子重新定义了“君子”这个概念。自孔子之后,“君子”基本就只指贤德之人了。而这个转变的原因,就得从孔子的政治主张说起了。

在政治方面,孔子上反专制,下反民主,既不提倡统治者与人民太过亲近,打成一片,又不赞成统治者极力盘剥、压榨人民。他主张“仁政”“礼法”。作为一个优秀的统治者,就应该要具备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质——恭敬庄重,就不会受到侮厚;宽容大度,方能使大众信服;讲求诚信,才可以让人民尽力效劳;勤勉努力,才能有所成就;施惠于民,才能得民心、使唤百姓。因此,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下,“贵族君子”与“道德君子”,就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君子的这两种意义,在《论语》中绝非泾渭分明,而是彼中有我、我中有彼,有时也可以并存。例如,孔子对郑国著名的贤德大夫子产的评价是“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其中“事上”“养民”“使民”明显是从政者的行为,因此子产必然是一个“贵族君子”;而“恭、敬、惠、义”显然也符合道德君子的标准:因此,子产既是“贵族君子”,又是“道德君子”。总而言之,孔子以后,“君子”所指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君子”的称号也不再是可以世代相传的了,而成为一种需要自我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

成为一个君子的过程,就内在来说,就是发掘自己的仁心的过程。正因如此,比“君子”更高的人格便是“仁人”。不过这也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君子”也常作为仁人的近义词,或追求仁道的人的意思出现。但是,仁人一定是君子,但君子未必是仁人。如果一个仁人在“仁”的基础上,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建立巨大的社会功业,利于天下百姓,就可谓是“圣人”了。同样,圣人一定是仁人,但仁人未必是圣人。“圣人”可以说是儒家对人最高的评价。在孔子的眼中,尧舜这种贤德的上古帝王对“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都心有所不足,而他自己也不算是“仁”。虽然这是一种自谦之词,但也可以从中看出达到“仁”与“圣”境界之难。而想要成为君子就简单得多,只需要不断地依据仁德修炼自己,朝向仁政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在某些方面有了优秀的表现,也就可以称为君子了。

将“君子”的含义由血缘关系决定的贵族变为贤德之人,无疑是从孔子开始的一项巨大改变。这使每个读书人的心中,都埋下了成为君子、仁人乃至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或许这种修炼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着实艰难,但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仁德的“君子”,一定对我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评语:

忍不住赞叹!语言成熟,娓娓道来;原文的引用与化用贴切自然,了无痕迹,读来流畅不觉;各部分转承有度,婉转自如;更可喜的是才七年级的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文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