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前期,可谓名相辈出。但是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局动荡,受到后世赞誉的宰相屈指可数,而崔祐甫则是其中一位。 崔祐甫出身于当时的高门大族博陵崔氏,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通过科举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性刚直,无所容受,遇事不回”,性格耿直不屈,遇事不肯回头。 唐代宗时期,崔祐甫担任中书舍人,与宰相常衮不和,两人多次发生争执。 有一次,陇右节度使朱泚军中发生猫鼠同乳的怪事,向朝廷奏称祥瑞,常衮便率领群臣庆贺。 崔祐甫却认为:“猫的职责是捕鼠,为人除害。可如今猫不捕鼠,反而哺乳老鼠,是失其本性,不能守职。就如同官吏不惩处违法之人,边将不抵抗入侵之敌。这并不是什么祥瑞,反倒应该因此反省朝政的得失。” 代宗赞同崔祐甫的说法,常衮由此对崔祐甫恨之入骨。 到了代宗去世时,崔祐甫与常衮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崔祐甫也因此而因祸得福。 常衮感激代宗的知遇之恩,认为代宗的丧礼应该在礼制的基础上隆重举行。而崔祐甫则认为天下并不安定,代宗的丧礼应该一切从简,尽量不给朝廷和百姓增加负担。 两人为此争执不下,常衮便向刚刚即位的唐德宗弹劾崔祐甫,说他轻视国家礼仪典制,请求将其贬为潮州刺史。 德宗认为处分过重,就改贬崔祐甫为河南少尹。根据此前的惯例,几位宰相轮流处理日常事务,如有宰相轮休,若非重要的诏令,不需告知其他宰相,由值班宰相代其署名。加之常衮掌握实权,而同为宰相的郭子仪、朱泚通常不参预朝政,所以常衮贬黜崔祐甫时并未征询他们的意见,就代替郭子仪、朱泚在诏书上署了名。 等到贬黜崔祐甫的诏书发出之后,郭子仪、朱泚都不同意,入宫觐见德宗,表示崔祐甫不应被贬。“德宗大骇,谓衮诬罔”,德宗这才知道其他宰相并不知情,他也不知道这种做法是朝廷惯例,因此认为常衮欺君罔上。 德宗非常愤怒,下令“两换其职”,让常衮和崔祐甫对调官职,将常衮贬为河南少尹,崔祐甫则接替常衮的职位,被任命为门下侍郞、同平章事,成为了宰相。 崔祐甫刚刚离京不远,便被召回了朝中,就任宰相。当时德宗正在服丧,将政务全部托付给崔祐甫,对他信任有加,他提出的建议无有不允。 崔祐甫做事公允,足智多谋,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 崔祐甫一改之前只注重门第和科举的任官方法,选拔官员不避亲疏,注重才能优劣,只要是人才便加以任用。德宗曾问崔祐甫:“很多人都说你选用的官员多是亲朋故旧,这是为何?”崔祐甫回答说:“选用官员必须熟知他们的才能和品行,若不与其相识,如何能知道真实情况。”唐德宗深以为然。 当时,神策军使王驾鹤掌握禁军十余年,权倾内外,骄横跋扈。德宗继位后,想免去王驾鹤的兵权,但又怕他发动叛乱。崔祐甫便把王驾鹤召来谈话,故意拖延时间,而接替王驾鹤的人这时早已到军中上任了。 等到王驾鹤知道后,已经无能为力。德宗刚刚即位,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便上奏朝廷,表示要献钱三十万缗,以此来试探新皇帝的态度。德宗知道李正己并非出于真心,但是断然拒绝怕落人口实,答应又怕被戏弄,一时不知如何答复。 崔祐甫说:“陛下不如派使者慰劳淄青军,将李正己要进献的钱财转赐给将士。李正己如若照办,士卒必定感激皇帝之恩;如果他不照办,则会引起部下的不满。而且,这样做也能让各处藩镇知道朝廷不看重钱财。”德宗同意了他的建议。 李正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此对朝廷十分畏惧。 崔祐甫拜相之后,有效遏止了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的颓势,出现了复兴的气象。史书称“祐甫谋猷启沃,多所弘益,天下以为可复贞观、开元之太平也”。可惜天不假年,在拜相的第二年,崔祐甫就病逝了。 德宗非常伤心,追赠他为太傅,赐谥文贞,而此前从未有过门下侍郎被追赠三师的先例。对于崔祐甫的去世,后世十分惋惜,感叹其“命乎不永,时哉可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