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将其中的优秀作品分享给天下老师! 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作者 | 李健君 朗诵 | 王厅 离开家乡快20年了,一直有个心愿,就是专程回去拜访先耀老师。然而总是来去匆匆、不能如愿。心想着还有下一次,而很多个籍口下一次的结果,就是永远错失了与老师重逢的机会。 老师于我是有恩情的。这种恩情,不仅是毫无保留地传道授业,更在于他当年对我的指点迷津与没有放弃。 高二之前,我在学业上不甚用心,除了语文稍显突出外,其他学科经常挂红灯。成绩垫底,心情灰暗,渐渐也有些自暴自弃。文理分班时,老师找我谈了很久。他帮我分析:“你中考成绩拔尖,基础没问题,语文一直不错,作文写得很好,说明智商也没问题,有什么理由学不好呢?” 是责问?是鞭笞?还是鼓励? 老师的话犹如一泓清泉,让我这个在荒野中徘徊的少年重新燃起了远行的希望。后来,他让我当语文课代表,牵头组织学语文兴趣班,充当“小先生”在班上讲解写作和阅读理解。自信是前进的动力。因为老师的信任与鼓励,信心足了,学业也慢慢有了起色,高考时幸运地闯过了“独木桥”。而对语文的兴趣与爱好,也一直伴随着我,后来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高中之前,我和老师素不相识。我想,他对我的教导和帮助,完全是出于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吧,这就是师德。后来到师大读书,看到正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不由自主地就想起老师,想起老师的言传身教。师大也是他老人家的母校,而我就读的中文系正是他当年读过的专业。 记得以前,他时常在课堂上分享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启发我们成长。老师是“老三届”,因为十年动乱而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恢复高考时,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生活的艰辛没有阻挡他对梦想的追寻。他试了,成功了。接到大学录取通知的时候,正在农田里干活。 读书期间,他是勤奋的,也是优秀的。毕业时,本可留校任教。但面对家中嗷嗷待哺的妻儿,他唯一能选的,就是回到家乡当一名中学教师,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沟里,默默耕耘,直到终老。 老师治学严谨,对教学事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诲人不倦,而且在理论研究上苦心孤诣、笔耕不辍,文章经常见诸《学语文》《语文月刊》《中学语文》等核心或重点期刊,他是全县屈指可数的特级教师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对于一位乡村教师来说,这是非常不易的。 老师为人正直,一生淡泊名利、两袖清风,90年代中后期,市场经济大潮波及校园,有的老师向学生高价推荐教辅资料,老师尽管生活清贫,但从来没有随波逐流,他深知山沟里求学的孩子大多来自贫寒农家,经济并不宽裕,反而经常从为数不多的工资中挤出钱购买学习资料,刻印给大家,每想起那些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练习卷,心中依然涌动着一股暖流。 老师才华出众,精通书法和音乐,特别是二胡演奏出神入化,黄昏时分,经常能听到他在校园的小寓所里拉着二胡,那如泣如诉的琴音在山谷回荡,仿佛诉说着一位偏居山野的知识分子内心深藏的万千情愫。 时至今日,那犹如天籁的声音还常在耳畔回响,幽古苍凉的琴音里,老师的容颜愈加清晰,那一头花白的头发,那一脸慈祥的笑容,那一身淡黄的布衫,那一根夹在指间或明或暗的香烟…… 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他当年寄给我的书信一直珍藏,每每打开,见到那一行行遒劲的行楷,那一番番勉励的话语,不由得悲从中来、泪如泉涌。 又是一年教师节,对老师的怀念与日俱增,不觉提笔疾书,记下这段在心头萦绕已久的文字,以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 作者 | 李健君,安徽潜山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在武警总部机关工作。 朗读者 | 王厅,湖南安化人,现为安化电视台播音主持。 注:王先耀老师,安徽潜山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安徽潜山野寨高中。199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评为“特级教师”,生前兼任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2016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安徽潜山。 责任编辑 | 齐晓君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