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古典记载马、牛、羊、鸡、犬、猪,马作为六畜之首,很早便出现在古典记载之中。古人对马的认识与阴阳五行相关。《春秋说题辞》曰:“地精为马,十二月而生,应阴纪以合功,故人驾马,任重致远利天下。月度疾,故善走。”这是说马的本性属地、属阴,因而以任重、善走为特征。但《易经》却以马和天、阳相对应,则突出了马豪迈、奔越的性格。 马的驯化,始自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考古发现证明,那时人们已开始养马。许多古籍中有“相土作乘马”的记载。历来讲上古史,此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标志。作乘马就是用四匹马驾车,作为运载的工具。这反映了活动于黄河流域的商部落畜牧业的发达。后来,相土的后代打败夏桀建立了商朝。《管子》说:商的祖先“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皂”是喂料的槽,“牢”是圈。 在漫长的古代,马不仅是拉车的畜力、代步的坐骑,其本身就是斑斑驳驳的文化载体。有副春联,“骅骝开道,骐骥呈材”,八字联语中,“马”字偏旁的字占了四个。语以《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汉字对于马类称谓区分之细,可令其它动物望尘莫及。仅就马的体色而言,驖色黑,骊色黑,騩为浅黑,骐为青黑,駽为青黑,骍色赤,騟色紫,骓黑白相间,騢赤白杂色,騜为黄白色,黑白杂毛曰駂,黄白杂毛曰駓,青白杂毛曰骢,骠为黄色有白斑之马,骃为浅黑杂白之马,騧为身黄嘴黑之马,骝为黑鬣黑尾的红马,驔为黄脊的黑马,駹是面额白色的马……这些方块字,犹如五光十色的宝石,其间所凝定的,是古人对于马的观察、描画以至敷彩。这一切,不仅反映出古人对马的偏爱,还体现了古时马所占据的重要角色位置。同样,这些汉字使用频率的降低乃至消失,也说明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大大下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很难想象,没有马,今天的人类社会会有怎样的情形。正因如此,马,特别是好马,就得到了普遍的喜爱和祟尚。大凡马中之优良神异者,在典籍中均有记载。《汉书》曰:“大宛国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汉书音义》曰:“騕袤者,神马也,赤喙黑身。”《魏志》曰:“秽国出果下马,汉时献之,高三尺。”鱼豢《典略》曰:“神马者,河之精也。代马,阴之精。”《华阳国志》曰:“会无县有元马河。元马日行千里,死于蜀,今元马冢是也。”又曰:“神马四匹,出滇池河中。”《西京杂记》曰:“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骏也。一名浮云,一名赤电,一名绝群,一名逸骠,一名紫鷰,一名绿离骢,一名龙子,一名驎驹,一名绝尘,号为九逸。”《神异传》云:“西南大宛丘,有良马,其大二丈,鬄至膝,尾委于地,归如汗,腕可握,日行千里,至日中而汗血。乘者当以绵絮缠头、腰、小腹,其国人不缠也。”等等。这些马虽神却非怪,而另有—些马则神得有些怪了。《符瑞图》曰:“滕黄者,神马也,其色黄。一名乘黄,亦曰飞黄,或作古黄,或曰翠黄。一名紫黄,其状如狐,背上有两角,出白民之目。乘之寿可三千岁。”这显然是想当然之语了。也正因为有如此臆想,才有了马的神话王国以及种种关于马的传说。 既然人们如此向往好马、神马,也就有了相马之术。《相马经》记:“伯乐曰: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明,脊为将军欲得强,腹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眼欲得高匡,鼻孔欲得大,鼻头有三火字。口中欲得赤,膝骨贞而强,耳欲得相近而前竖。小而后。凡相马之法,先除三赢五弩,乃相其余。大头小颈一赢, 弱脊大腹二赢,小颈大蹄三赢。其五弩者,大头缓耳一弩,长颈不折二弩,短上长下三弩,大胳短胁四弩,浅髋薄髀五弩。”这里罗列的种种相马的细则,我们也不必深究,时过境迁,今人凭借科学手法,对马的了解已大大超过古人。要注意的是,由于对相马术的重视,使得一个人名垂千古,这就是伯乐。伯乐这两个字成了后世对善于发现人才之人的美称,对他的崇仰反映了人们希望人才辈出,才为所用的心愿。无怪乎韩愈那声“干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感慨如此震憾人心。 中国封建社会战乱频繁,几乎每次战争都有马的参与,甚至可以说,在古代中国,马的最主要的用场是派在了战场。有不少战争正是由马引起的,这在汉代拓边之战中十分常见。《史记》曾记:“大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既好宛马,使壮士持千金及马以请宛王善马,宛国饶汉物,相与谋不肯与,汉使怒,妄言,推金马而去。宛贵人怒,遮攻汉使,取财物。天子大怒,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战争是不幸的,而仅仅是因为马爆发的战争则更为不幸。这是人的悲哀,也是马的悲哀。 当然,马对于战争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引线,而是作为工具。没有了马,战争也就不复具有那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壮观。而历次战争涌现出的一些名马,它们的名气甚至不亚于许许多多的名将。如三国时吕布的赤兔、刘备的的卢就是。这些马,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能救主人于危难之中。《世说》云:“刘备之初奔刘表,屯于樊城,表左右欲因会取备。备觉,如厕便出,所乘马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水溪中,溺不得出。备急,谓的卢曰:今日厄,可不努力?的卢达备意,踊三丈得过。”正因有了马与人在危难之中建立的友情,不少战将惜马如命,以至于至死一往情深。《史记》载:“项王骏马名骓,常骑之,及被困于垓下,乃悲歌慷忾,为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乃至乌江,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千里,不忍杀,以赐公。”一生驰骋疆场的壮士,临终前竟为自己的坐骑而如此感伤,可见战争中造就的人对马的情感是如何之深切了。 马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不止于战争,有关它的故事、传说也难以尽述。好在许多故事、传说经世代流传,浓缩成了成语、典故。不妨顺着这—线索,从古代典籍中摘抄一些“马的语辞”,或许能进一步从中捕捉到马这种动物的风神及文化意蕴。 如龙。《后汉书》曰:“马皇后过当今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车如流水马如龙。”所谓“车水马龙”盖出自于此。 似鹿。《韩非子》曰:“卫嗣君云:夫马似鹿者干金,有千金马而无一金之鹿者,何也?马为人用,鹿不为人用也。” 喷玉。《穆天子传》曰:“天子东游于黄泽,宿于曲洛,曰:黄之池,其马曰喷沙,皇人威仪。黄之泽,其马喷玉,皇人寿谷。” 千里。《汉书》曰:“文帝时,有献千里马者,诏曰:鸑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朕乘千里,独先安之乎。于是还马。” 朱翼。黄章《龙马赋》曰:“夫龙马之所出,于太蒙之荒域,分虞渊之幽濬,通天光之所极。生河海之滨涯,被华文而朱翼。禀神气之所化,乃大宛而称育。” 河精。鱼豢《典略》曰:“神马者,河之精。” 坤象。《周易》王粥注曰:“以龙叙乾,以马明坤。随事义而取象也。” 奔霄。《拾遗记》曰:“周穆王即位,巡幸天下,驭八龙之骏,名曰绝地、翻羽、奔霄、越影、踰晖、超光、腾雾、挟翼。” 翘陆。《庄子》曰:“龁草饮水,翘陆而居,此马之真性也。” 骐骥。《荀子》曰:“骅驺骐骥,纤离騄耳,古之良马也。” 这些语辞,都反映了古人对马的感受与拟想,也使马的形象更加瑰丽多姿。
艺术家笔下的马历代艺术家塑造、铸造、描绘了无穷天尽的马,最著名的当属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还有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天马踏隼”造型,它首高昂、头微侧、尾上扬,三足凭空,一足踏在一只疾飞的鹰隼背上,好一派天马飞腾的神韵。其他如昭陵六骏、唐三彩马、韩幹画马、徐悲鸿画马,同样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汉武帝西征大宛获千里马,极为兴奋,特作《西极天马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隋炀帝也不是平庸之辈,他的“白马金具装,横行辽水旁”气势非凡。曹子建《白马篇》“白马骍角弓,鸣鞭乘北风……但令塞上人,知我独为雄。”好一个英俊少年、白马王子。 唐代诗人更爱马,李白有诗云“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好马好酒令人陶醉。岑参的“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好一匹风雪严寒中的骏马。仅仅生活了二十七个年头的诗人李贺(属马)创作了《马诗二十三首》,其中“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可谓写出马的稍神实质;“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道出英雄神马两相离,悲言酸语无限情。 宋代诗人亦爱马,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浸透着暮年忧国之情;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