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涛声静,犹忆著书人

 振兴乡镇 2017-09-12

在我耳畔,千年京杭大运河的涛声若隐若现,似乎归于阒静。可是,那留在心里的汩汩水声、喧哗浪声、船行橹声、灯火人声、乃至于苇丛柳岸水鸟婉转的清声,还不时地回荡着,让我情不自禁伫立于大运河京东这端,怀旧、思新、尤其追忆那位在运河边上长大的著书人。

刘绍棠。这名字对人们来说绝不陌生。他的文学作品和大运河“水乳交融”、“骨肉相连”,人们也绝不陌生。互联网时代,搜一搜让人欲罢不能的“度娘”,所有信息都映入你眼帘了,包括可爱的刘绍棠。哦,但是,且听我说这个“但是”,网络也罢、搜索引擎也罢、纸质文章或电子版也罢,对于了解大运河和刘绍棠,那只不过是“起步”阶段,距离提速和驰骋还差得远。很多年前,在忘却很多往事的“从前”,我读刘绍棠的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等等等,上瘾的程度超过了喝北冰洋汽水和吃奶油冰棍儿。我,一个小孩儿,仿佛一头扎进了大运河的漩涡里,使劲儿憋气,在水里摸着,脑袋一下儿“窜”出水面,甩着“锅盖头”上的水珠,河水的清澈和岸上的翠绿,即属于我也属于刘绍棠带给我的小说境界。真的,少年人读刘绍棠的篇篇小说,大有热闹而不思宁静的感觉。

接着,若干若干年以后,再品味刘绍棠的作品,长的短的、大的小的、悲的喜的、正的谐的,不光有曾经那种乡土气息和盎然兴趣,还把大运河当成了文化参照物,在宁静中添加了思考。没有大运河,滋养不出刘绍棠;没有刘绍棠,描绘不出运河两岸栩栩如生的性情儿女和快意恩仇。作家刘绍棠,是对大运河做了贡献吗?是。换位说,是对大运河报恩。没错儿,报恩。报恩更显伟大。一个人、一条河、一段千年历史,何必论孰轻孰重,自有着成败兴衰;有河水,便有时光流淌;有逝者如斯夫,才有弃昼夜而不舍的运河文化!文化是啥?文化即历史,文化即乡民,文化即灵性!刘绍棠给人的启迪仿佛也在这里。

我最小的舅舅和刘绍棠是同年级的校友。我姥姥说,舅舅带着两块烤白薯,从住家城南天桥星夜出发,赶到通州潞河中学考试,天黑透了才回来。我舅舅跟我姥姥说:“妈,我考上了。”后来,舅舅毕业上了医科大学,赶上抗美援朝又当志愿军去朝鲜了,战争结束,九死一生,回国接着完成学业,从医一生。想不起来是哪一回,舅舅喝多了,说起他读书的潞河中学,说起校友刘绍棠,那真是眉飞色舞。舅舅说,刘绍棠才华横溢,少年成名呀!当时就是潞河中学的骄傲。现在,刘绍棠、包括我舅舅,都离我们而去了,但是,运河还在,运河养育的儿女和通州潞河中学,更是风采嫣然!

水有灵性。运河唯需灵性。说到灵性,运河两岸哺育生灵,两岸儿女渔樵耕读、繁衍生息,使河之灵性与人之灵性一脉相承、由古至今,刘绍棠先生便是典范。大运河、运河历史,之所以不衰,仰仗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灵性传承。运河之滨,继刘绍棠先生之后者,来否?来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