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分钟,告诉你如何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板桥胡同37号 2017-09-13



医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是有“套路”的,你知道吗?


作者 | 余金泉医生

来源 | 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类风湿因子(RF)阳性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类风湿关节炎,那究竟是怎样?


1

诊断立足于分类标准


其实吧,医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是有“套路”的。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医生是怎么做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的。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包括1987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和2009ACR和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联合发布的分类标准,两个分类标准均可准确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1987ACR分类标准



如上表所示,原来根据1987ACR分类标准,医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都是数标准的,在排除了其他疾病前提下,7选4就可以做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了。


随着1897ACR分类标准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发现,该标准虽然诊断准确性高,但是都是达到了“照书生病”的时候诊断特异性高,不太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而类风湿关节炎是个高致残性疾病,错过了早期治疗,2年致残率高达50.3%。


2009ACR/EULAR分类标准


为了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致畸的发生, 2009年ACR和EULAR联合发布的新分类标准旨在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与1987的7选4不同,新的分类标准采取了积分制。



根据评分系统,总得分6分及以上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新的分类标准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在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方面优于原来的分类标准。


早期诊断“中国标准”


随着2009ACR/EULAR分类标准的应用,我们发现虽然提高了诊断敏感性,但是诊断的特异性却降低了,甚至出现了18%左右病例的假阳性诊断。


为了制定符合我国RA患者临床特点的早期RA分类标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牵头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出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相对于1987ACR分类标准的主要变化是:将晨僵时间≥60 min改为≥30 min,剔除类风湿结节,取消关节症状持续>6周的限制,增加了抗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这一条件。具体如下:



①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以上关节区关节炎;


②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至少1处关节肿胀;


③晨僵≥30分钟;


④RF阳性;


⑤抗CCP抗体阳性。


满足5条中的3条考虑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图为类风湿关节炎典型的14个关节区28个关节分布


该分类标准的诊断敏感性为84.4%远高于1987ACR分类标准,特异性为87.4%,较1987年ACR标准略有下降。


不过,该标准在病程≤3个月的极早期关节炎患者中,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83.1%)和特异性(84.5%),提示该分类标准更有利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该分类标准还有待于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并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其诊断效能。

2

小结


介绍了几个分类标准,吃瓜群众肯定觉得被绕晕了。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复杂。


只需要记住要点即可: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并不仅仅依赖于RF或CCP等实验室抗体,临床中医生有他的“套路”,诊断的做出立足于分类标准。关于分类标准的研究在持续推进,目的是为了实现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以期达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致残率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