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正文与羊皮口袋

 七里山人 2017-09-14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7-09-08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

数百年过去,我们无法考证者竜人的羊皮口袋源自何时,但一看到它,无不让人想到“元跨革囊”的典故。可惜的是,羊皮口袋这种手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越来越少……

在遥远的哀牢山里,至今还保留着手工制作“革囊”的绝技,新平县者竜乡峨毛村委会大丘田小组的郭正文即是其中之一。图为美丽的大丘田村。
在遥远的哀牢山里,至今还保留着手工制作“革囊”的绝技,新平县者竜乡峨毛村委会大丘田小组的郭正文即是其中之一。图为美丽的大丘田村。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每当我们诵读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长联》时,会有一种感慨:无论楼船、玉斧还是铁柱,均已绝迹。然而,在遥远的哀牢山里,至今还保留着手工制作“革囊”的绝技。

曾经是最常见的山区农具

郭正文把折叠好的羊皮口袋挎在肩头,踌躇满志地可以到外面背东西去了。
郭正文把折叠好的羊皮口袋挎在肩头,踌躇满志地可以到外面背东西去了。

今年50余岁的郭正文是新平县者竜乡峨毛村委会大丘田小组的农民,看上去虽有些清瘦,却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还会做羊皮口袋的人。说起羊皮口袋,郭正文说,以前并不稀罕,山里人家家都有,用来背玉米、装谷子。别小看一只小小的羊皮口袋,在哀牢山的深山密林里却大有用处。无论上山砍柴还是下田耕作,累了可以打开羊皮口袋铺在地上好好睡上一觉,因为它防潮,不会得风湿。若是要涉江过河,只要往口袋里吹满气,扎好袋口,双手抱着它,就可以漂流到彼岸去。小时候,郭正文和小伙伴们就这样抱着吹了气的羊皮口袋来往于红河的上游——石羊江两岸。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塑料口袋大量进入农村,制作繁琐、打磨不易、在山里传承了数百年的羊皮口袋才被塑料口袋取代。

说到羊皮口袋的来历,村里人谁也说不清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只知道是古时候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郭正文记得,自己从记事起,爷爷、父亲都会做羊皮口袋,到了十五六岁时,他很自然地开始跟着父亲学。当时他曾好奇,为什么非要用羊皮,而不用猪皮、狗皮来做?父亲告诉他,要把猪皮和狗皮完整地剥下来,非常之不易。另外,其弹性和韧性都不如羊皮。

过去,羊皮口袋的广泛使用,还跟当地的地理及风俗有关。者竜一带山高坡陡,森林茂密,路上不好走,人们搬运东西大多是背,而不是挑。山里人无论是赶集还是交公粮,都是用羊皮口袋背了去。背时用木枷架在肩上作背板,用羊皮口袋装了货物,再用背绳往头上一套,就在山中健步如飞了。郭正文们尤喜用木枷背上羊皮口袋,好解放出双手来,弹着羊皮蒙的小三弦,边走边弹,翻山越岭,这样背多重的东西、走多久都不觉得累。

柔软如衣的口袋

别小看这不起眼的羊皮口袋,制作起来并不容易,且看郭正文给我们一一示范。

首先少不了一道比“庖丁解牛”还要精细的手艺活。若要用羊皮口袋渡江,首要的一点是不可漏气。所以如何将羊皮完整地剥下来而无任何破损就很考究了。据郭正文介绍,杀了羊后,不是正剥,而是倒剥,即从屁股开始往上剥,一直剥到头部。这样完整的一块羊皮除了四肢处有小孔,其他地方都不能有孔。

郭正文把玉米装进剥下来的羊皮里,再把它挂在梁上,让它慢慢风干。
郭正文把玉米装进剥下来的羊皮里,再把它挂在梁上,让它慢慢风干。

剥下的羊皮,先把其“手”扎起来,然后放进玉米将其撑满撑大,再把“脚”吊起来,让口袋悬在梁上挂个把星期,利用玉米的吸水性、通透性,让羊皮快速风干。

放下风干后的羊皮口袋,倒出玉米,再用砖块把坚硬的羊皮磨软。
放下风干后的羊皮口袋,倒出玉米,再用砖块把坚硬的羊皮磨软。

羊皮磨软后,把它倒翻过来,一只崭新的羊皮口袋就做成了。
羊皮磨软后,把它倒翻过来,一只崭新的羊皮口袋就做成了。

一周后,从梁上放下羊皮口袋,倒出玉米,此时的羊皮已成硬邦邦的一块,接下来需要一个揉化的过程。只见郭正文用木锤不停地敲打羊皮,然后用木板,甚至砖块揉搓,把皮上的油搓掉。这敲打、揉搓也很花功夫,且用力必须均匀,得搓得所有皮均一样厚。此时,原来坚硬的皮子已柔软如衣。随后,还需到山里采摘火麻,将细小的火麻放到羊皮口袋里不断揉搓。只有用火麻加工过的羊皮口袋,才不会遭虫子吃。

郭正文对羊皮口袋情有独钟。他说:“我们山里人最喜欢背羊皮口袋,因为它软、又轻,背着很舒服。下雨的时候,羊皮口袋不会进水。上山累了困了,铺在地上就可以睡觉,扎起口来吹一吹还可以用来渡江。但羊皮口袋也有个缺点,就是用它装粮食时老鼠会来吃,会把羊皮咬通。只要羊皮口袋保管得好,背五六十年是没有问题的。小时候,我们经常看到的口袋背得连一根羊毛也没有了,还好好的。”

元跨革囊

说到渡江,记者不由想到“元跨革囊”。1253年,蒙哥汗派其弟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兵分三路直指云南。是年9月,忽必烈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

古代,为解决渡河问题,人们“缝革为囊”,充入空气,作为泅渡工具;宋代以后,“革囊”制作方法有了改进,即将牛羊宰杀后,把头割去,从颈口取出骨、肉和内脏(使皮张保持完整),缚住四肢,充气鼓胀,可长期使用。这种不用剖腹,完整剥制的方法称“浑脱法”。从此,“浑脱”的名称取代了“革囊”。浑脱有羊浑脱与牛浑脱两种,但用浑脱泅渡,渡者难免失手,而且负重量小,于是,人们又把若干浑脱连在一起,捆上木椽若干,使之连成一体,称之为皮筏。由于皮筏载重量大,使用灵活方便,从而成为一些水流较急河段上的运输工具。乾隆四十八年,丽江府知府孔继炘过金沙江时曾经写下一首七律《革囊》——

金沙过渡似轻鸥,水面往来不须舟。

浪逐千翻漂上下,虚涵一气任沉浮。

无殊驾叶归西北,何异乘槎问斗牛。

此物巧奇虽罕见,能骑四海可安流。

滚滚长江东逝水,数百年过去,我们无法考证者竜人的羊皮口袋源自何时,但一看到它,无不让人想到“元跨革囊”的典故。可惜的是,羊皮口袋这种手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越来越少。现在,郭正文所在的村子虽以养羊为主,全村58户人家养了1900多只羊,但已经很难在村里找出一只完整的羊皮口袋来了。会做羊皮口袋的人,更早已是凤毛麟角。  (玉溪日报记者  饶平)

相关链接

元跨革囊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元宪宗蒙哥汗派其弟忽必烈率三路大军渡过大渡河至金沙江边“乘革囊及筏以渡”,很快灭了大理国。《元史·世祖一》载:“九月壬寅,师次忒分三道以进……乙已至满陀城,留辎重,冬十月丙午,过大渡河。又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这就是孙髯翁《大观楼长联》“元跨革囊”的典故。蒙古兵很快占领了大理,紧接着又逐步占领了全省。历史上多数朝代都是先占据中原、江南等地,蒙古兵为什么不去直攻南宋而向西绕道首先攻取云南呢?

南宋虽然偏安于杭州,但其生存了一百五十多年,金兵始终未能灭宋,元蒙要直取杭州不易。于是蒙哥汗命忽必烈绕道攻占云南以抄南宋后路,以便从海路或两广包抄南宋。事实上,元蒙占据云南后从广西进入湖南,与正面攻击南宋的蒙古兵会合,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向南宋发起了最后进攻。1271年灭南宋而建立了元朝,蒙古兵最后取胜乃得益于“元跨革囊”抄袭南宋后路的方略。元朝自1271年立国至1368年被朱元璋所灭,历97年。但元朝对云南的统治从1253年至1381年傅友德灭元梁王止,历时近130年。

编辑:蒋婵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