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口九道脉,原载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书中虽有一图,却并未有具体运用方法,后世几乎没有人提及。
山东卢喜学医师用“脉动开穴”的方法,将气口九道脉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地效果,去年2月与李晔医师在美国的讲座广受欢迎,很多北美中医师都受到震撼。

一、方法
1、脉诊——脉轨+脉动
在手腕气口,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分布在脉动的不同部位,就像火车轨道一样,平时是没有脉动(没有火车)的,只有这些经脉出现了问题,才会在相应的轨道上出现脉动。


上面两图是《奇经八脉考》的原图,详细说明了不同经脉的轨道。
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也;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
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也
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
从少阴斜至太阳者,阳维也;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
什么意思呢?
“如”是偏的意思,“弹”是跳动的意思,“丸丸”就是没有跳动。
其中,阳维脉和阴维脉的轨道上面两图似乎都与文字描述不那么相符,到底如何呢?

这图就是卢老师教的轨道,其中就体现了阳维脉的“少阴斜至太阳”、阴维脉的“少阳斜至厥阴”。
2、经络触诊——寒热虚实、气血痰结
在不同轨道感受道了相应的脉动,下一步就是开穴了,脉动——开穴。
开什么穴呢?主要就是十二经脉的元络配穴和奇经八脉交会穴。
可并非如图中那样直接就去扎某穴了,还要仔细触诊才能判断是否开穴。
开穴的标志是颜色变化、陷下、凸起,手下空软、硬、拒按,更主要一点是气血在这一点上旺盛,能量强,穴位是人体经脉内外信息能量交流的窗口,寻找那种开门的感觉。
首要触诊寒热虚实,比如心俞穴摸道是血热,那肾俞就肯定是虚,寒热摸皮肤温度,按着组织弹性松软,病人喜按,就是虚;按下去硬,拒按有顶手的感觉就是实。
其次,摸气血经筋,气和血是相对的,气是气泡的感觉,血是液体流动还发黏甚至有血痂的感觉。经筋是比较硬的有形的结节,摸到是实在的感觉。几种感觉有时候混在一起,在不同层次上。经筋的浅层可能有瘀血。血既然淤了,气肯定不通。有时候气虚,不能够把瘀血顶到表面上来,就陷在底下出不来。
最后,摸的是无形的神、气,
卢师云:“比如说一个颈椎病,我触诊的时候除了现代医学的关节神经肌肉外,我还会触它局部是否开穴,是不是有瘀血,气是不是足,这个局部结构的异常是不是是由别的牵扯力引起的,这个力来源于哪里。这个“力”包括无形的力和有形的张力。”
3、针下辨气——迎之随之,以意合之
开的穴位找到了,怎么扎呢?
“开穴以后针刺手法按照“迎之随之,以意合之”要求来做,我个人喜欢用细针,更能把握气机的变化。 不开不扎,除了开气脉,还要开筋脉,开血脉,不局限于气口九道脉,即使用铍针我也是用开穴的概念来针。”
这个辨气,很考验个人的感觉。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毕永升教授说过小儿推拿要顺着气推,穴位就是气的路线。 我在做艾灸的时候,有过“艾条被病人的气拉着走了”的体验,后来知道不少人也有过类似体验。
气到底是什么呢?——本能,病人身体有自我调整的本能,我们只是帮助它。
二、核心
1、脉动开穴
经脉是人体的自我调控系统,是人体内外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流的系统,开穴就这个调控系统的开关。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有脉动才开穴、不开不扎、要扎必开。
脉动开穴,就是以传统的神气出入的开穴思想统领一切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概念知识。
2、经络全息
能感受道脉中的许多高能量点,这就是开穴,很多层次都有开穴。 黄家千步脉可以在小小寸口把出1521种不同部位的脉象,那那在气口九道脉的基础上感受道全身穴位的状态也是可以达到的。
我个人在运用气口九道脉的过程中想到,气口九道脉的分布图其实也是一种经络全息系统,与其他按照解剖的生物全息系统不同,这个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原理、原则
1、总值班原理 医院每一科都有人值班,但会有一个总值班,你任何问题都可以去找他。在这里,一种脉动去开相应的穴,但也有不论什么脉动都找一个开穴的时候。
2、当下及时原则 当下及时原则,抓住病人当时的病机切入点来进行治疗,(摸道阳维脉,即使心痛也不使用阴维脉)
3、经脉变动与外界影响相对应 对于脉动开穴,除了病人自身因素,节气变化、雾霾也有影响 节气对人的影响不是在一个节气15天都影响大,而是某几天所有的病人出现相同的脉象。比如立冬以前霜降最后几天,肝气虚的脉较多,但是一过立冬,肝气就不虚了,但过几天又变了。
4、脉诊和经络穴位的一一对应 这有点像经络全息脉人,注意并非是许氏脉诊中的全息脉人。
5、气机的升降出入调控原则 仔细观察气口九道脉图,可以发现阴阳、气机的升降出入。
6、先开先扎后开后扎不开不扎原则 这就是摆脱特效穴的思维,改为了严谨的“凭脉开穴”。
小结,这只是我学习卢师的小小学习笔记。卢师说,他是山东人,深受齐文化的影响,齐文化衍生了天星十二穴,董氏奇穴,孙氏古典针法、左氏针灸,脉动开穴……这一看,还真是如此,台湾的几个重要针灸流派都是源自山东呢
附: 气口九道脉《奇经八脉考》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岐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以泄千古之秘脏云。
诊右手内外反此 岐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 、股、肢节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俯仰。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动苦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小儿痫。
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也,苦胸中有寒疝。脉经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溺,女子绝孕。
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苦腰背痛,癫痫僵仆羊鸣,偏枯、 痹,身体强。
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事不来,绝继复下,令人无子,男子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强痹,少腹痛,里急,腰胯相连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
从少阴斜至太阳者,阳维也,动苦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肌肉痹痒。
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
《奇经八脉考》
这图就是卢老师教的轨道,其中就体现了阳维脉的“少阴斜至太阳”、阴维脉的“少阳斜至厥阴”。
2、经络触诊——寒热虚实、气血痰结
在不同轨道感受道了相应的脉动,下一步就是开穴了,脉动——开穴。
开什么穴呢?主要就是十二经脉的元络配穴和奇经八脉交会穴。
可并非如图中那样直接就去扎某穴了,还要仔细触诊才能判断是否开穴。
开穴的标志是颜色变化、陷下、凸起,手下空软、硬、拒按,更主要一点是气血在这一点上旺盛,能量强,穴位是人体经脉内外信息能量交流的窗口,寻找那种开门的感觉。
首要触诊寒热虚实,比如心俞穴摸道是血热,那肾俞就肯定是虚,寒热摸皮肤温度,按着组织弹性松软,病人喜按,就是虚;按下去硬,拒按有顶手的感觉就是实。
其次,摸气血经筋,气和血是相对的,气是气泡的感觉,血是液体流动还发黏甚至有血痂的感觉。经筋是比较硬的有形的结节,摸到是实在的感觉。几种感觉有时候混在一起,在不同层次上。经筋的浅层可能有瘀血。血既然淤了,气肯定不通。有时候气虚,不能够把瘀血顶到表面上来,就陷在底下出不来。
最后,摸的是无形的神、气,
卢师云:“比如说一个颈椎病,我触诊的时候除了现代医学的关节神经肌肉外,我还会触它局部是否开穴,是不是有瘀血,气是不是足,这个局部结构的异常是不是是由别的牵扯力引起的,这个力来源于哪里。这个“力”包括无形的力和有形的张力。”
3、针下辨气——迎之随之,以意合之
开的穴位找到了,怎么扎呢?
“开穴以后针刺手法按照“迎之随之,以意合之”要求来做,我个人喜欢用细针,更能把握气机的变化。 不开不扎,除了开气脉,还要开筋脉,开血脉,不局限于气口九道脉,即使用铍针我也是用开穴的概念来针。”
这个辨气,很考验个人的感觉。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毕永升教授说过小儿推拿要顺着气推,穴位就是气的路线。 我在做艾灸的时候,有过“艾条被病人的气拉着走了”的体验,后来知道不少人也有过类似体验。
气到底是什么呢?——本能,病人身体有自我调整的本能,我们只是帮助它。
二、核心
1、脉动开穴
经脉是人体的自我调控系统,是人体内外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流的系统,开穴就这个调控系统的开关。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有脉动才开穴、不开不扎、要扎必开。
脉动开穴,就是以传统的神气出入的开穴思想统领一切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概念知识。
2、经络全息
能感受道脉中的许多高能量点,这就是开穴,很多层次都有开穴。 黄家千步脉可以在小小寸口把出1521种不同部位的脉象,那那在气口九道脉的基础上感受道全身穴位的状态也是可以达到的。
我个人在运用气口九道脉的过程中想到,气口九道脉的分布图其实也是一种经络全息系统,与其他按照解剖的生物全息系统不同,这个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原理、原则
1、总值班原理 医院每一科都有人值班,但会有一个总值班,你任何问题都可以去找他。在这里,一种脉动去开相应的穴,但也有不论什么脉动都找一个开穴的时候。
2、当下及时原则 当下及时原则,抓住病人当时的病机切入点来进行治疗,(摸道阳维脉,即使心痛也不使用阴维脉)
3、经脉变动与外界影响相对应 对于脉动开穴,除了病人自身因素,节气变化、雾霾也有影响 节气对人的影响不是在一个节气15天都影响大,而是某几天所有的病人出现相同的脉象。比如立冬以前霜降最后几天,肝气虚的脉较多,但是一过立冬,肝气就不虚了,但过几天又变了。
4、脉诊和经络穴位的一一对应 这有点像经络全息脉人,注意并非是许氏脉诊中的全息脉人。
5、气机的升降出入调控原则 仔细观察气口九道脉图,可以发现阴阳、气机的升降出入。
6、先开先扎后开后扎不开不扎原则 这就是摆脱特效穴的思维,改为了严谨的“凭脉开穴”。
小结,这只是我学习卢师的小小学习笔记。卢师说,他是山东人,深受齐文化的影响,齐文化衍生了天星十二穴,董氏奇穴,孙氏古典针法、左氏针灸,脉动开穴……这一看,还真是如此,台湾的几个重要针灸流派都是源自山东呢
附: 气口九道脉《奇经八脉考》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岐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以泄千古之秘脏云。
诊右手内外反此 岐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 、股、肢节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俯仰。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动苦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小儿痫。
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也,苦胸中有寒疝。脉经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溺,女子绝孕。
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苦腰背痛,癫痫僵仆羊鸣,偏枯、 痹,身体强。
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事不来,绝继复下,令人无子,男子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强痹,少腹痛,里急,腰胯相连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
从少阴斜至太阳者,阳维也,动苦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肌肉痹痒。
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
《奇经八脉考》 作者:李时珍 朝代:明·万历五年 年份:公元1577年
|